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鸬鹚养殖视频(中原放鹰人:许昌襄城71岁老汉 祖传五代、驯养鱼鹰百余年)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9|点击次数: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吴俊池 李思远 通讯员 闫海蓝

中原放鹰人:许昌襄城71岁老汉 祖传五代、驯养鱼鹰百余年

崔大汉驯养的鱼鹰捕到了大鱼

在普遍印象中,渔家驯养鱼鹰是南方水乡的特色,与遍布黄土地从事农耕的中原地区不同。鲜有人知的是在许昌市襄城县,驯养鱼鹰捕鱼的技艺已传承上百年。河水汤汤向东流淌,河面上,渔家人一代代成长,鱼鹰的“啾啾”叫声和着“哗哗”水声久久回响。

水中猛禽,船上乖巧

沙河与北汝河在许昌市襄城县丁营乡崔庄村交汇,绕半个圈继续向东流淌。3月21日,阳光明媚,早春的风在和煦中带着一丝清冽,干枯的芦苇荡随风摆动。

中原放鹰人:许昌襄城71岁老汉 祖传五代、驯养鱼鹰百余年

崔大汉放鹰

“呵噫——呵噫——”先是风中传来呼喝声,继而芦苇荡中现出几个站在水面上的人影。仔细看,那人影是站在约莫两米长的小船上,小船由两条并排的船舱组成,中间用木条联结。船体呈月牙形,两头微微翘起,行船时,左右脚各踏进一个船舱,远远看去,就像是穿着两只巨大的鞋子在水面行走。

一群鱼鹰围绕在小船周边,时而扑棱着翅膀在水面快速划行,时而猛地扎进水中,时而钻出河面激起一阵水花。

中原放鹰人:许昌襄城71岁老汉 祖传五代、驯养鱼鹰百余年

鱼鹰入水

鱼鹰是水中猛禽,翠绿色的眸子透着冷厉,紧紧盯着水面下的动静。一个猛子扎下水,“哗啦”一声后,水面上平静下来。忽然间,鱼鹰钻出水面,喙子上衔着一条鱼。鱼身急速摆动挣扎,却被鱼鹰喙子顶端的弯钩死死卡住。

鱼鹰一仰脖,张开喙子,想把鱼吞下肚,却被系在脖子上的草绳勒住,鱼卡在嘴里咽不下去,留在喙子外边的鱼尾摆动得更加急速。

中原放鹰人:许昌襄城71岁老汉 祖传五代、驯养鱼鹰百余年

鱼鹰捕到鱼

这时,一只大手伸过来,一把攥住鱼鹰的脖子,将其拎到船上。鱼鹰立刻变得乖巧,松开喙子,将鱼吐出来交给主人,然后站在船上一边休息,一边盯着水面。

放鹰人崔大汉介绍,鱼鹰既能单兵作战,又能群体配合,一二十斤重的鱼,单只鱼鹰能猎捕,更大的鱼,几只鱼鹰配合也能抓到。

好鱼鹰“头大脖子粗嘴粗”

放鹰时,放鹰人手执竹竿做的长篙,一把一把地扎进河底,将船撑到合适的水域,然后将鱼鹰撒向河面。这时,长篙又有另一重用途,放鹰人用长篙敲击水面,配合口中的呼喝声,命令鱼鹰下水捕鱼或是回到船上。

鱼鹰经过训练才会听话。崔大汉说,鱼鹰会飞,经过人工驯养,听话的鱼鹰飞不远就会拐回来。最多时,崔大汉驯养了一二十只鱼鹰,现在年纪大了,还有7只鱼鹰,多了照顾不过来。这些鱼鹰都是他一代代养殖的。鱼鹰孵化出来,大约百天后可以下水,慢慢驯化。

中原放鹰人:许昌襄城71岁老汉 祖传五代、驯养鱼鹰百余年

“鱼鹰有好有孬,驯养之前要先选鹰,讲究个好长相。”崔大汉说,好鱼鹰的外观标准是“头大脖子粗嘴粗”。长相只是基础标准,具体还要看鱼鹰听不听话、捕鱼的本领强不强。

“这只鹰独自逮到过二十多斤重的鱼。”崔大汉指着脚边一只体型健硕的鱼鹰说道,顺手在鱼鹰的脑袋上摸了摸。刚刚出水的鱼鹰羽毛上挂着水迹,阳光照耀下,乌黑中泛着墨绿色,油亮亮的。

冬季鱼笨,放鹰主要在冬季。崔大汉说:“冬天气温低,鱼的腰硬,鱼鹰容易抓。”随着春季天气渐暖,温度上升,鱼变得灵活,鱼鹰捕鱼的难度也会上升。

全村最后一个放鹰人

没有人说得清崔庄村驯养鱼鹰捕鱼是何时、由何人开始。崔大汉一家祖传五代驯养鱼鹰捕鱼,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他13岁起跟着父亲学,今年71岁,仍在河面上漂着。

崔庄村有十多人会放鹰,但现在还在河面上漂着的,就只有崔大汉一人了。他说:“沿着河,上下游各十里地有放鹰的,再远就没有了,说起来也是一奇。”

如今放鹰时,崔大汉会和临近村庄的几个伙计搭班子,几个人先配合着在河中三面下网,再放出鱼鹰捕鱼。

中原放鹰人:许昌襄城71岁老汉 祖传五代、驯养鱼鹰百余年

崔大汉与邻村的放鹰人

“咱这边河里鱼少,不如南方水大鱼大,现在放一次鹰,能捕三四十斤鱼就心满意足了。”崔大汉说,有农活时他干农活,没农活时就放鹰,“我喜欢放鹰,一辈子舍不了,在水上惬意”。

崔大汉驯养鱼鹰捕鱼的技艺,被襄城县评定为非遗。他说,现在坚持放鹰,主要是为了让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不失传。“儿子学会了,孙子干不干我就不管了,那是又一辈的事。”

崔大汉的儿子掌握了驯养鱼鹰捕鱼的一套本领,冬天时和他一起下河,过罢年就外出打工了。“在河里挣不到钱,他不打工咋办?”崔大汉说。

在他的设想中,如果有游客的话,他就把小船换成大船,游客坐在大船上,近距离观看放鹰,这样能多挣点钱。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曲歌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