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蔬菜种植

三个80后志愿者的蔬菜经【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三个80后志愿者的蔬菜经

左图:王钰在大棚内细心地整理黄瓜架。

右图:大棚里生机勃勃的早红茄。

一个是典型的文艺青年;一个是运动健将;一个是黄土地里长大的农村娃娃。因为一个共同的身份——同步小康志愿者,共同唱响小康曲……

2013年夏初,初出大学校门的王钰、赵兴猛和张玉飞,3个80后阳光男孩开始社会生涯的第一站,分别走进六盘水市水城县发耳镇的大寨村、新龙村、跃进村,担任同步小康志愿者。

初次目睹所驻村子的面貌,几个看惯城市风景的大学生还是有些出乎意料。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改善村子面貌,带动更多村民实现脱贫致富?这些问题都一一记在了3个小伙子的心里,“分析问题找出路,因地制宜谋发展”这句话成了他们的共识。

生物学科班出身,打小受自家大棚蔬菜种植耳濡目染的张玉飞,有一身蔬菜种植的好技术。发现和所驻村子跃进村邻近的新联村适合蔬菜种植,但却不成规模、零零散散。张玉飞遗憾之余,也满心欢喜,这对村民来说就意味着商机。于是,和另外两个小伙伴一拍即合,搞起了大棚蔬菜的项目,通过3个人的示范带头,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说干就干,3个人掏尽腰包筹集到了2万元,开始他们的小本金“大尝试”。租地、购买材料和设备,三人都是亲力亲为,尽量节省开支,把钱都花在刀刃上。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的1月份,仨小伙收获了最开心的“新年大礼包”——24个蔬菜大棚落地生根。

“新联村村民大多靠种植蔬菜谋生,但却不成规模,收益低。”王钰笑着说:“我们有‘人才’,有资源,既然要干就干好,让老百姓都尝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业的甜头。”

低海拔的发耳镇连春天也热得任性,大棚里40几度高温常让几个小伙汗流浃背,但他们却从不叫苦叫累,反而看着蔬菜一天天长大,淌下汗珠的脸上笑容格外明媚。

在所驻的村子,他们三个都有自己的工作,完善相关材料、土地确权登记、协助村干部到农户家中做政策宣传……凡此种种,繁琐的事务不一而足。但不管再忙,他们每天都会“忙里偷闲”,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到大棚里去忙活,精心呵护着这一片如同“孩子”一样的蔬菜基地。

但创业远比想象艰难地多,张玉飞给大家伙算了这样一笔账,土地租金每亩每年400元,大棚160元一个,割草机、微耕机2000元,农家肥3800多,耕种务工费2500元……前前后后投进去2万余元。为了节省开支,三个小伙忙里忙外、跑前跑后,连施肥、浇水、降温这些活儿也都是自己上手。

4月份的发耳,在文艺青年的王钰看来,“最是人间四月天”。他们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收的喜悦,在新联村占地15亩,面积240余平米的蔬菜大棚里,黄瓜、白菜、小瓜长势喜人,四季豆缀满了藤架,成畦的大萝卜叶子青翠欲滴……

蔬菜上市的时节,采摘、清洁、装运各个环节,三个小伙更是忙得不亦乐乎,看到通过蔬菜种植赚来的红彤彤的钞票,三人乐地合不拢嘴。

“24个大棚里,有一个是育苗棚,其他的蔬菜棚基本一周卖一车,到辣椒、豆子、玉米上市时,两三天就有一车。”谈到产量时,王钰边整理豆藤边开心地说,“菜都是拉到盘县坪地乡,以零售为主,有时一车能赚5000多元,等辣椒上市了,这一季就能找回本钱。”

三个小伙以大胆尝试换来的丰收让村民喜出望外,不断有村民开始主动上门寻问起这致富的“蔬菜经”,也动起了搞大棚蔬菜的念头。

到6月份,三人的同步小康志愿者的服务期即将结束,两年的驻村工作转瞬即逝,但张玉飞心里早已做好了打算。“发展大棚蔬菜有很好的前景,下一步想扩大规模,成立专业合作社,再做20个大棚,带领乡亲们一起干。”张玉飞和三个小伙伴商量着,走之前一定要帮助村民踏上大棚蔬菜的致富路。

标签: 蔬菜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