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蔬菜种植

山旮旯里姜爱民种出“致富菜”【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山旮旯里姜爱民种出“致富菜”

姜爱民(左一)正在向客户介绍自己的蔬菜。

“我们的蔬菜都是有机蔬菜,无公害的,可以放心吃。”

“这是今年我们新推出的脱水蔬菜,用开水一过就跟新鲜蔬菜一样。”

“我们合作社的蔬菜远销广州、杭州等地。”

11月18日,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举办的第三届绿色农副产品推介会上,农丰园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理事姜爱民一边向参观者和参展商介绍自己的有机蔬菜和脱水蔬菜,一边介绍合作社的发展前景。

推介会上,当地34家参展企业带来的绿色蔬菜、水果、各种奶制品、肉制品、食用菌和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刺绣品等284种商品吸引着来自乌鲁木齐和哈密市的14家客商的目光[www.613935.com]。12家企业和客商代表在本届农副产品推介会上签订了供货意向协议。

姜爱民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社的产品大部分都销往广州等地,都有稳定的销路,今年蔬菜生产基地总产达到10500余吨,总产值达到800余万元;外销4000余吨,其中疆外等地销售2500吨,疆内销售1500余吨。

这样的成绩让记者吃惊,说起合作社姜爱民打开了话匣子。

2011年,姜爱民的一个在浙江曾从事过蔬菜种植、批发的朋友来巴里坤游玩,当朋友看到巴里坤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和天气条件后,对姜爱民说:“这么好的条件种出来的蔬菜绝对好。”当时正赶上土地流转和农村专业社的大潮,而这一句话也奠定了合作的基础,经过细致的考察,姜爱民开始筹备成立合作社和种植大路菜。

2011年3月2日,巴里坤农丰园蔬菜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带着106户社员的期望,姜爱民在大河镇、石人子乡等地以500元/亩的价格承包下了400亩地开始种植本土大蒜、大葱等蔬菜。由于经验不足、对市场把握不准确等原因,第一年姜爱民赔了20多万元。

第二年开春,姜爱民总结经验教训后,和合作伙伴开始尝试种植红叶莴笋,起初想着将种植好的蔬菜运往哈密市区进行打包、深加工后销往杭州、广州等地,但当到了销售季节却让他傻了眼。由于当地很少有红叶莴笋出现,当产品在本地销售时由于个头小得不到市民的认可。同样在销往杭州、广州等地时候也遇到了问题。

“红叶莴笋特别脆,在运往哈密市进行包装过程需要一天时间,蔬菜经历装车、卸车、打冷、包装等过程后,很多莴笋损伤特别严重,基本没有了卖相,最后很多莴笋都烂在了地里。”姜爱民说,由于没有考虑运输、保鲜库、深加工车间配套设施,致使运输成本增加,外销市场没有及时打开。第二年姜爱民又亏本近20万元。

就当所有人失去信心的时候,姜爱民却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投资600余万元,建设新鲜蔬菜规模化建设冷包装及深加工企业,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尝试多样化种植。为了打消农民的顾虑,姜爱民决定改变以往的模式,走土地承包的路子,以500元/亩的价格承包社员的土地并安排社员在合作社打工,长期工工资每月3000至5000元,临时工每天90元至150元不等。姜爱民说,这样所有的资金、种植风险、销售风险都有合作社承担,农民可以安心跟着自己干,同时也能达到增收的目的。

为了适应市场,实现盈利增收,合作社在各乡的种植基地种植莴笋、西芹、娃娃菜、甘蓝菜、花菜、西兰花等7个品种蔬菜。经过不断的优化、技术培训、实地考察,当年合作社蔬菜总销售量达到3000余吨,销售收入达到600余万元。同时,依托“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200户农户种植新品种优质蔬菜1500余亩。

经过4年的摸爬滚打,姜爱民这个种菜的“门外汉”成了技术能手,也让合作社成为蔬菜种植、收储、调运、保鲜、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2014年被自治区评为自治区合作社示范社。

如今,3000亩种植基地遍及全县多个乡镇,60亩地的厂区建起了蔬菜保鲜库、脱水加工厂、生产包装加工车间。通过新建保鲜库、冷冻库等加工产品基础设施建设,对新鲜蔬菜产品进行保鲜冷藏、冷链运输等深加工,进行实体化经营、反季节销售,延伸产品生产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2013年,石人子乡大泉湾村的村民曹相庆将自家的20多亩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自己和妻子在合作社打工。“给合作社打工比自己种地强,一年增收3万多元。”曹相庆说,自己每月工资3500元,妻子农忙时每月至少4000元收入,虽然没有种地清闲但不用担风险。

截至目前,合作社扶持贫困户15户80余人,季节性用工达280余人,固定职工25人。每位固定职工的年薪都在5万元左右,季节工的收入平均每月3000-5000元左右,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标签: 蔬菜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