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蔬菜种植

[致富经]潘英娟:大棚种植特种蔬菜和芦荟年入千万【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致富经]潘英娟:大棚种植特种蔬菜和芦荟年入千万

[致富经]不会做生意的媳妇发现商机之后(20120716)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

游客3:会经营会搞策略,你这个周围的环境又好,那自己会吸引更多的人来。

不仅游客,就连当地很多很会做生意的人,也都被潘英娟的这个地方所吸引。

企业总经理朱南燕:市场零售买不着,你只有定她的礼品包装。

企业总经理金玉:她坏的,很聪明。她把我们都拿住了,每年要做她好多生意。因为我感觉她就是她的企业,因为给我们感觉就是花样特别多,动作特别多,她过一阵子就有一个新花样。而且别人都没有的,都是比较新的路线。

在外人眼中,这个叫潘英娟的女人绝非等闲之辈。她下岗之后白手起家,13年的时间,实现了财富的三次飞跃,每一次都让人刮目相看。

现在,潘英娟因为会做生意,已经扬名在外。可当初,她当过洗碗工,连帮丈夫卖瓜子都赚不到钱,只能在家做饭,干家务。十三年的时间,潘英娟的生活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她又是如何创造财富的呢?

1993年,潘英娟从常州市国棉二厂下岗。她初中学历,也没有一技之长,起初只找了个在酒店刷盘子的活。可潘英娟发现,就连盘子也不是那么好刷的。

厨师长巢梁:架在这个水池里面,然后一半先洗,然后调一面,然后再洗。所以很难洗的这个盘子。一摔半年工资就没了。一个盘子4200多元。

记者:以前赔过吗?

潘英娟:赔过,当然赔过。一开始不懂,光有傻力气没有用,要有技巧。家庭妇女什么都不懂的。

这里是常州市武进区的凌家塘批发市场。1999年,潘英娟的丈夫在这做起了瓜子批发生意。潘英娟也辞掉了饭店的工作,和嫂子一起帮着丈夫卖瓜子。可卖了几次,丈夫就发现,她还是光有傻力气,脑袋不会拐弯。

老公孟金林:打个比方吧,大家成本价是三块钱呗,或者是两块九毛多,最低我说不能低于三块卖,她就三块卖。

嫂子帅小英:她可能在经销那块儿是有点经销是有点欠缺嘛,就是没有人家会啊,站到那个门面上卖东西,肯定就咬不住价。人家能挣个一万,你就挣个三千。

辛辛苦苦批发来的一车瓜子,原本能赚钱的,但到了潘英娟手里就赔钱,这把家里人气得够呛,干脆就让她在家专职做饭,再也不让她插手瓜子生意了。

嫂子帅小英:就不是这块儿料子知道吧,生意两年做下来就知道了。

老公:脑子拐不过弯来,不像是做生意的料啊。

瓜子经销商郭玉九:卖瓜子她是真没有他俩人精明,说实在的。

大伙一致认定,潘英娟根本就不是挣钱的料子,在家数数钱择择菜还行。可出人意料的是,不会做生意的潘英娟,竟然要去自己做买卖,她还自认为发现了一个大商机。

潘英娟:看到有个广告就是,在播放这个芦荟,又有食用药用美容,我看这个东西倒挺好的。

潘英娟看上的竟然是芦荟。1999年的时候,常州市还没有人规模化种植芦荟,究竟怎么种,市场又在哪儿,潘英娟都一无所知。丈夫觉得这个想法简直就是瞎胡闹。

然而,趁着丈夫到内蒙古进瓜子的半个月,潘英娟在邹区镇租了两分地,又托人从上海买了110棵芦荟种在地里。等丈夫回到家,她已经把生米煮成了熟饭。

潘英娟:真的很得以的你们反对吧,我弄好了。看着它长,长好了卖点钱啊。卖完钱了,我看你们骂不骂我。

老公:犟不过她。说她也没用啊,犟驴嘛她是。

丈夫犟不过潘英娟,只能由她去了。可潘英娟对芦荟一窍不通,下过一场雨后,芦荟全都烂在了地里。

一次偶然,潘英娟得知,上海交大有个叫顾文祥的教授,是世界芦荟协会的负责人。她用了3天时间,硬是在人生地不熟的上海找到了顾教授。也找到了赚钱的法宝。

回家之后,潘英娟按照顾教授的指导,解决了芦荟腐烂的问题,质量明显提高。

潘英娟:就是这个胶的难度,拉的越长的越好。就是这个黏度,黏的不得了。

记者:这说明这是好的。嗯。

潘英娟:这是最简单,最实惠,检测芦荟质量的方法。这就是顾文祥教授教我的。

到了2001年,潘英娟已经把芦荟种植面积扩大到50亩。更重要的是,她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赚一个行业的钱,就要充分了解这个行业的知识。从此,潘英娟经常在芦荟地里转悠,了解芦荟的各种作用。

潘英娟:你这个就可以吃,你削削皮就可以吃。就这个黄的,大黄素。你大胆一点用舌头舔一舔,比十滴水还要苦。

记者:那是好还是不好啊?是苦的。

潘英娟:是苦的,它这个大黄素就是起到消炎的作用。我呢不管好跟坏,就时不时地试一试尝一尝。

潘英娟了解到,芦荟有食用、药用、美容的作用,浑身是宝。可当地还没有消费芦荟的习惯,那如何打开市场呢?2001年春节,电视里播放了一个广告,就是这条广告,让潘英娟迅速抓住了机会。

潘英娟:也不知道这个形式会这么好,后来我就见一个人,我就说一个人,我说中央电视台这个广告,是相当于跟我做的,我说我也没办法谢他。我谢了他也不知道。

老公:看到电视台的广告,就是说净化空气、抗甲醛。

这里是夏溪苗木市场,是全国十大花卉苗木市场之一,就在潘英娟的芦荟种植基地旁边。她利用这个地理优势,把芦荟摆到市场出售,火爆程度超出了她的预期。

花卉经销商卢顺华:她以前来拿多少卖多少都卖光了。反正人家装修房子,一定买芦荟。

老公:人家整车的拉,我一个大棚,人家不要几车,就没了,后来就是自己赶快再种因为不够供应了。

到了2006年,潘英娟把芦荟种植面积又扩大到200亩。芦荟的成熟期在三到五年,成熟芦荟叶片更利于加工。潘英娟通过网络,联系到山东和苏州等地的一些制作芦荟饮料的加工企业,靠着提供原材料和盆栽,年销售额超过了100万。

记者:今天采了多少啊?

林家塘芦荟销售商周小平:800斤左右。常州市没有的,就她独家。

芦荟加工企业董事长高红:在我们江苏省内的话,潘总这边,是做得最好最大的,我们业内人都称她芦荟大王。

花卉经销商卢顺华:应该算大王了,第一位了。

曾经那个被认定做不成生意的潘英娟,2006年在江苏省芦荟行业中已经首屈一指。

潘英娟改变了别人眼中做不成生意的看法。不仅如此,接下来发生的事,更是让人刮目相看。

2006年,潘英娟遭遇了一场尴尬,正是那次让她终生难忘的尴尬,竟然促使她在另外一个领域里赚得了千万财富。

这张照片是潘英娟参加常州市妇联举办的总裁班。虽然潘英娟在芦荟行业里已经有了名气,但她的初中学历和她平时的举动,在那个精英班里却显得格格不入。一天,一个同学当着全班的面,突然对潘英娟说了这样一句话。

潘英娟:他就很礼貌很客气地来问我,他说潘总,这个课你听得懂吗?当时我脑子里就咯噔一下。

企业总经理朱南燕:当时她很尴尬地笑吧。那个同学说出来这话,我们也很为难,实际上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干吗要讲出来啊。

在同学眼里,潘英娟的企业规模最小,受教育程度最低,穿着打扮也土里土气,都对她有几分瞧不起。

朱南燕:包括我在内,都有一部分想法,就是说来结交一部分,因为我们,比我们更高层次的,比我们更大的一些朋友,企业家。你说,跟她聊,那我不是往下走了嘛。

潘英娟:你为什么说我不好?我哪比你差了?那我就做给你看看,我就这样倔强。

倔强的潘英娟憋着一股劲。论学历和实力,她确实有差距,但她心里也很清楚,那些瞧不起她的老总们将是她最有价值的潜在客户。潘英娟并没有因此就与他们疏远,反而经常发短信给他们,因为她有了一个更大的财富设想,她要开辟另一个赚钱的领域。

学习结束之后,潘英娟就四处搜罗一些奇怪的种子种在地里。按她的计划,这些种子一旦结果,那她的财富将会几十倍地增长。

记者:一亩地肯定要一万以上?

潘英娟:不止,最高的瞎算算八九万的。

然而,就在潘英娟兴奋地等待收获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情却击碎了她所有的财富梦想。2008年,我国南方发生了60年来罕见的大范围冰冻灾害。整整500亩芦荟和试种的新品种全被冻成了冰,给潘英娟带来的经济损失达到120万元,九年的心血付之一炬,基地满目疮痍。村委书记江大海看到基地的惨状,都忍不住落泪。

琵琶墩村委书记江大海:我说你这个死鬼,现在彻底完了,我说,爬不起来了。

老公:完了,这下就完了,起不来了,芦荟都压在里面,薄膜得报废了,钢管全部报废了。

村民李小留:就说这老板娘亏死了样,这个下大雪。

认识她的人都认为,这次潘英娟要垮了。丈夫不忍心,要带潘英娟回去跟他一起做瓜子生意。

老公:没意思了,种这个地,靠天吃饭,谁受得了啊?一下子全军覆没。

潘英娟:伤心,伤心当中还有一种傲气,我不会压倒的,我还是要爬起来的。

潘英娟要爬起来,她要继续实现她财富翻番的梦想。那么,她又能靠什么来实现呢?

关键时候,常州市农业局给了潘英娟30万元恢复资金,她又贷款80万,三个月之后,新建好了500亩所有的大棚,种上了芦荟和她的蔬果新品种,这个速度让所有人都感到惊奇。

嫂子:就佩服在这个地方,她这人就是承受能力大,一般人就爬不起来了。

村民:她的决心大,她要搞就搞成功,要搞不成功,下一次她要爬起来的,她的决心就是。

琵琶墩村委书记江大海:还是站起来了,她精神挺好的,奋斗努力的精神挺好的。

2012年记者去采访的时候,基地正好迎来一批游客。潘英娟说,2009年的时候,就像今天一样热闹。

记者:大家猜猜这个香蕉西葫芦什么味道啊?

游客:香蕉味,黄瓜味。

潘英娟:有人开始咬了。什么味啊?

游客:味道相当好,比黄瓜的水准高,也比生瓜好。

潘英娟:就是生的茭白的味道。

游客1:很有意思,很多没有见过的植物。

游客2:包括那个救心菜,那个补血的,都是第一次见。

游客3:给那个菜照相,我没见过那菜。

记者:你把它拍下来打算给谁看啊?

游客3:发微博啊。

2009年夏天,潘英娟种植成功了十几种稀有的蔬菜瓜果,面积达到300亩。采摘见到效果后,她马上就招呼总裁班的同学来参观。而这里的情景,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企业总经理金玉:她其实在走捷径,我们好多,我们就是这个班里的好多就是企业的老总,还有餐饮部的老总。

企业总经理朱南燕:几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都会多多少少来购买,都会来挺她。很多同学都蛮看好她的,对她这个行业蛮好。

通过总裁班的同学,潘英娟打开了常州市的高端市场,她把特种蔬菜、水果卖到当地的星级宾馆、饭店,并制作成精品礼盒,还卖到一些高级会所。

会所老板郝群:食品的新奇特,满足了我们食客的这种好奇的心理啊,或者对饮食方面这种猎奇的心理,当然也符合我们会所的标准,一个食品的来源渠道安全,然后就是说菜品新颖。

朱南燕:我们无所谓了,真的,她一身泥我们都愿意抱抱她搂搂她,一点无所谓,没有人排斥她,可能更多的是佩服她。

到了2009年,潘英娟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了500万。这一年,她不顾众人反对,投资280万,又修建棉被大棚,成为在常州市武进区第一个冬天搞反季节销售蔬菜水果的人,填补了常州冬季从外地进货的市场空白。

江苏省武进区农业局副局长蒋惠中:在我们常州市武进区,这个棉被大棚,我可以说是第一个。

老公孟金林:现在棉被大棚建起来了,成功了,下一步就等待收获了。

仅2010年三个月,潘英娟就盈利200多万。丈夫也干脆放弃了瓜子生意,夫妇二人一起干。现在,潘英娟拥有芦荟种植面积500亩,特种蔬菜300亩,2011年销售额超过了2000万元。

记者去采访的时候,潘英娟还被武进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评为创业孵化基地,成为下岗再就业的典型。

武进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戴亚东:她是我们常州妇女创业的一个代表,从零开始从我们原来的铁饭碗到我们现在的自己她自己的金饭碗的一个过程啊,反映出常州这些妇女创业当中啊,就是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一个创业的精神。

十三年的时间,这个曾经被认定做不成生意的女人——潘英娟,不仅靠创业创造了财富,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编导:刘悦

摄像:张华君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标签: 蔬菜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