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蔬菜种植

豇豆荚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豇豆荚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豇豆种植面积达233.4hm2,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云岭镇和黄村镇,豇豆年产量5300t,90%以上产品作为本县酱制品生产企业加工原料。但近年来,豇豆生产过程中一种主要害虫——豇豆荚螟为害呈加重趋势,一般年份豆荚的被害率为20%~30%,重者可达50%以上,对豇豆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由于豇豆荚螟以幼虫钻蛀为害,加上菜农对该虫的发生规律不甚了解,造成生产上防治难度大,常出现频繁用药、随意加大药量和乱用药现象。为此笔者于2010~2013年对该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观察,并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一套豇豆荚螟的绿色防控措施,在当地生产中推广应用,防控效果达到90%以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

体长约13mm,翅展约26mm,体灰褐色,前翅黄褐色,前缘色较淡,在中室的端部、室内和室下各有1个白色透明的小斑纹,后翅近外缘有1/3面积为黄褐色,其余部分为白色半透明,有1条深褐色线把色泽不同的两部分区分开,在翅的前缘基部还有褐色条斑和2个褐色小斑。前后翅均有紫色闪光。雄虫尾部有灰黑色毛1丛,挤压后能见到黄白色抱握器1对,雌虫腹部较肥大,末端圆筒形。

1.2 卵

扁平,略呈椭圆形,长约0.6mm,宽约0.4 mm。初产时淡黄绿色,近孵化时橘红色,卵壳表面有近六角形网状纹。

1.3 幼虫

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约1mm,体黄绿色,前胸背板及头部褐色。前列4个各生有2根细长的刚毛,中后胸背板上有黑褐色毛片6个,排成2列,后列2个无刚毛。腹部各节背面的毛片上各着生1根刚毛,腹足趾钩为双序缺环。

1.4 蛹

蛹长约13mm。初化蛹时黄绿色,后变黄褐色。头顶突出,复眼浅褐色,后变红褐色,翅芽伸至第四腹节的后缘,羽化前在褐色翅芽上能见到成虫前翅的透明斑纹。蛹体外被白色薄丝茧包裹。

2 发生规律

2.1 生活习性

豇豆荚螟(Maruba testulalis Geyer),又称豇豆螟、豆荚野螟、豆野螟、豆荚螟等,鳞翅目、螟蛾科,除了为害豇豆外,还为害菜豆、扁豆、四季豆、豌豆、蚕豆等豆科蔬菜。成虫昼伏夜出,有弱趋光性,白天潜伏在茂密的豆叶背面, 受惊动后做短距离飞行, 一般只有3~5m。成虫产卵有很强的选择性,卵大多产在始花至盛花期的田内。卵散产,90%以上的卵粒产在花蕾或花瓣上。初孵幼虫即蛀入花蕾或花器,取食幼嫩子房花药,被害花蕾或幼荚不久同幼虫一起掉落,幼虫再次重返植株转移为害蛀食花或幼荚。3龄以上的幼虫除少数部分继续为害花外,大部分以蛀食豆荚为生,轻者把豆粒咬成孔道,为害严重时将整个豆荚咬空,在豆荚内及蛀孔外堆积粪粒,一般每荚1头幼虫, 少数2~3头。此外,少数3龄以上幼虫还可吐丝卷叶为害,蚕食叶肉而留下叶脉。受害豇豆豆荚味苦、畸形,食用价值降低;被害豆荚在雨后容易腐烂,从而导致豇豆产量大幅度降低和品质低劣。老熟幼虫脱荚在植株附近浅土层内和落叶中结茧化蛹。

2.2 环境影响

豇豆荚螟喜欢高温、闷湿的环境,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15~30℃,最适环境温度为25~29℃,相对湿度为80%~90%。若6~8月高温多雨则十分利于豇豆荚螟的发生和为害,一般干旱年份发生轻、降雨多的年份发生重。此外,豇豆荚螟的发生轻重与寄主生育期关系密切,若豇豆整个开花结荚阶段与幼虫发生高峰期吻合程度高,则受害重;反之则轻。

2.3 发生特点

豇豆荚螟在泾县1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以蛹在浅土层中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越冬蛹开始羽化,成虫11月初结束。一代幼虫出现在6月上旬至下旬,二代幼虫出现在7月上旬至中旬,三代幼虫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四代幼虫出现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五代幼虫出现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10月中下旬以蛹越冬,从二代开始有世代重叠现象,其中二、三、四代为泾县田间的主害代,7~8月的豇豆受害最重。

3 绿色防控措施

3.1 生态调控

3.1.1 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有机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强豇豆植株抗病虫能力。在同一豇豆种植区域内,尽量做到品种、播种期相对统一;同一田块尽量做到出苗一致、长势整齐、(www.613935.comwww.613935.com)开花结荚期相对集中,以减少豇豆荚螟辗转增殖为害的桥梁田。

3.1.2 清洁田园

在豇豆荚螟每代产卵初期至盛末期,及时整蔓造型,剪除无效嫩头,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落卵量。在豇豆生产过程中,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集中销毁或深埋,以减少转株为害,降低虫源基数。冬季深翻菜地灭蛹,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落叶、植株残体等,深埋或烧毁,减少虫源越冬基数。

3.1.3 轮作

对种植豇豆田块实行合理轮作,可减少豇豆荚螟虫源,从而减轻豇豆荚螟的为害。一是采用春豇豆与晚稻轮作方式,实行水旱轮作;二是采用豇豆与非豆科作物轮作的耕作措施,如与玉米、萝卜、白菜等植物轮作。

3.1.4 灌溉灭虫

水源条件方便的田块,在秋季和冬季灌水数次,以增加土壤湿度,或在豇豆收获后深翻耕并灌水沤田,以消灭豇豆荚螟的蛹,从而压低虫口基数。

3.2 物理诱控

3.2.1 灯光诱杀

利用豇豆荚螟的趋光性,在豇豆田块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豇豆荚螟成虫。挂灯高度以接虫口离地面距离1.3~1.5m为宜。1盏频振式杀虫灯的有效防控面积约为3hm2。每日开灯时间为19时至次日凌晨5时,一般在5月上旬装灯,10月上旬撤灯。 3.2.2 性诱剂诱杀

利用豇豆荚螟性信息素诱杀豇豆荚螟雄成虫,干扰成虫交配,降低落卵量。在豇豆荚螟主害代羽化前,将豇豆荚螟性信息素诱芯及配套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般以高出豇豆群体顶端10~15cm为宜。一般每公顷放置30~45套性诱剂诱捕器,并呈棋盘式悬挂。

3.3 科学用药

3.3.1 做好虫情监测,掌握防治适期

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田块,结合灯光诱杀,定期抽样调查豇豆荚螟的消长动态,掌握在豇豆荚螟卵孵化始盛期至高峰期用药。防治对象田为生育期处于始花期至盛花末期前的豇豆田。

3.3.2 适时用药

豇豆开花有中午闭合的习性,一般在上午6~10时开花,掌握在上午9时以前豇豆花瓣呈全张开状时施药,此时防治效果最好。

3.3.3 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

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多杀霉素、阿维菌素等生物制剂和印楝素、蛇床子素、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合理选用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等仿生类农药和菊酯类农药。

3.3.4 掌握正确施药方法,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

不得随意加大药剂施用浓度,同时注意不同药剂轮换使用。药剂时要均匀喷到花蕾、花荚、叶背、叶面和茎秆上,喷药重点是花蕾和花荚。喷药量以湿润有滴液为度。由于豇豆生育期长,是边开花边采收的蔬菜,因此,应当先采收后施药,采收前7d严禁施药。

参考文献

[1]李惠明,潘月华,赵康.豆野螟的发生规律与测报防治技术[J].长江蔬菜,1997(12):17-18.

[2]文礼章,肖新平,邓培云.豇豆荚螟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技术研究[J].昆虫知识,2000(5):274-278.

[3]王琳,曾玲,陆永跃.豆野螟发生为害及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昆虫天敌,2003(2):83-88.

[4]王学平,杨玉洁,丁旭等.豇豆田豆荚野螟幼虫发生为害特点与防治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08(4):22-24.

[5]肖芬,文礼章,李有志等.豇豆荚螟幼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9(3):66-68.

作者简介:

王秋华(1963-),女,安徽泾县人,农艺师,长期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标签: 蔬菜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