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兔口腔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瘤的诊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兔口腔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瘤的诊治

孙文波1 阎庆华2

(1.山东省荣成市崂山畜牧兽医站 264315,2.山东省荣成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64300)

1 口腔乳头状瘤

兔口腔乳头状瘤是由兔口腔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兔良性口腔肿瘤病。在分类学上,兔口腔乳头状瘤病毒属于乳多空病毒科,乳头状瘤病毒属,是50~52纳米的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在50%甘油中生存2年以上,65℃30分钟加热不能被灭活,70℃加热30分钟仍有一部分病毒残留。本病毒可以实验感染其他啮齿动物,其病毒抗原性与兔乳头状瘤病毒有区别。

在自然条件下,兔口腔乳头状瘤病毒只感染兔,并且主要发生于家兔,常呈散发性流行,主要发生于14~126日龄的兔,其他年龄的兔不发生。直接接触为主要的传播方式,病毒以潜伏形式存在于兔的口腔中,常因为食物粗糙、咬合不正的牙齿或其他口腔刺激物损伤口腔黏膜而导致病毒侵入,引起发病。

兔口腔乳头状瘤最常发的部位是病兔的舌下,为散在的白色生长物,未见口腔以外部位出现病变。早期无蒂,后期有蒂或出现皱褶,肿瘤直径5毫米,高4毫米,这种肿瘤通常1~2个月后消失,也有持续时间长一些的,有的甚至可持续存在1~2年。本病多呈良性经过,对兔的生长没有影响。病兔舌下散在白色生长物,镜检可以发现,病变主要为表皮增生,胞浆空泡化,棘细胞层细胞核较大,呈卵圆形,染色质边集,核的中央有一嗜碱性核内包涵体。

临床上根据典型的病变即可做出诊断,即该病的病变只发生于口腔黏膜,不发生于皮肤。目前,还没有在细胞上成功培养兔口腔乳头状瘤病毒的报道,也没有较为成熟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但可用口腔乳头状瘤接种易感兔,看是否可以复制出同样的疾病。采集病兔的口腔乳头状瘤作为被检材料。将口腔乳头状瘤用生理盐水制成10%的匀浆。用同一病料分别接种易感兔的舌后腹面的口腔黏膜和眼结膜,至少观察6星期。一般于口腔黏膜接种后9~38天出现口腔乳头状瘤,上皮增生,其下有纤维血管柄状结构,但眼结膜接种后不发病,可以认为病料中含有兔口腔乳头状瘤病毒。

2 乳头状瘤

兔乳头状瘤是由兔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兔传染性肿瘤病(www.novmv.com)。有人发现兔乳头状瘤病毒是疣状肿瘤病原,乳头状瘤病毒不仅引起良性瘤,也可发生近似扁平细胞癌的恶性肿瘤。兔乳头状瘤病毒属乳多空病毒科、乳头状瘤病毒属的双股环状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病毒对热和X射线抵抗力较强,70℃30分钟才能灭活,能完全抵抗乙醚,在低温的50%甘油中可长期保存。兔乳头状瘤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与人、牛、犬、猫乳头状瘤病毒和兔口腔乳头状瘤病毒之间均无交叉抗原关系。兔乳头状瘤病毒可通过皮内接种棉尾兔连续传几代,肌肉接种不发病。根据皮肤肿瘤的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查可确诊。病兔口腔中不出现乳头状瘤可与兔口腔乳头状瘤相区别。

棉尾兔是乳头状瘤病毒的自然宿主,家兔对此病毒也易感,但很少自然发生。家兔皮肤感染后形成乳头状瘤,病毒可在兔体内连续传代。蜱等节肢动物传播可能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感染的野生棉尾兔的股内、腹部、颈、肩带通常出现几个至十几个角质疣状物。病初,在病兔感染局部呈现红色隆起,逐渐长成圆形、表面粗糙的典型乳头状瘤。有时会出现数百个乳头状瘤,进一步发展成大的、角化的触角样物。多数乳头状瘤呈灰色或黑色,较正常皮肤的表皮黑色素含量高。家兔自然暴发乳头状瘤,常见眼睑和耳廓角质化的粉红色肉蕊,可自行愈合,通常不发生并发症。

乳头状瘤由过度增生的表皮和结缔组织构成。表皮增厚,细胞层数增多,表皮角化,但细胞排列整齐,基底膜完整。乳头状瘤的肉蕊的成分主要为纤维和血管,癌变的肿瘤表皮细胞排列紊乱,增生的上皮细胞在基底部呈浸润性生长,侵入间质,呈巢状或条索状。

擦伤易感兔皮肤,涂擦被检材料,若出现典型乳头状瘤,试验兔的股内、腹部、颈、肩带通常出现几个至十几个角质疣状物,即可判为阳性,也可用新生仔兔皮肤器官培养分离病毒。用电镜或免疫荧光技术检查乳头状瘤的表皮角质透明蛋白或角质蛋白层中的病毒粒子和病毒抗原,也可用中和试验进行血清学诊断。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