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家兔泰泽氏病的发病机理、诊断与防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家兔泰泽氏病的发病机理、诊断与防治

张志存1 蒋建明1 许汉荣2

(1.江苏省兴化市垛田畜牧兽医站 225700,2.江苏省兴化市西郊畜牧兽医站 225700)

泰泽氏病是由毛样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以严重腹泻、脱水和迅速死亡为特征,剖检主要表现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和肝脏多发性灶状坏死。本病除发生于小鼠、家兔外,大鼠、仓鼠、麝香鼠、犬、猫、猴、恒河猴及马驹等动物都可感染发病。

1 病原和发病机理

本病的病原为毛样芽孢杆菌,该菌在普通培养基和细胞培养上都不生长,因此其微生物学性状还不清楚。本菌为细长的革兰式阴性菌,能产生芽孢,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呈多形性。本菌为严格的细胞内寄生菌,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在感染细胞内呈囊状排列。本菌可在鸡胚卵黄囊中生长繁殖,接种鸡胚6~9天死亡,取卵黄囊上皮细胞染色可见其典型的形态。在肝细抱、平滑肌、心肌及肠上皮细胞胞浆内的菌体常呈束状或簇状,苏木精-伊红染色不着染。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菌随粪便排出后污染周围环境、水源、饲料及垫料等,多经消化道感染。病原菌进入消化道,特别是进入盲肠和结肠后,即侵入黏膜上皮细孢,开始时增殖较缓慢,组织损害轻微,因而不出现明显的临诊症状。如果这时机体的抵抗力降低,病原菌则迅速增殖,引起肠黏膜和深层组织坏死,继而病原菌随门静脉循环进入肝脏和其他器官,导致组织坏死。

2 症状与病理变化

本病的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以家兔表现得尤为明显,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临床症状是发病很急,以严重的水泻和后肢沾有粪便为特征。表现为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严重腹泻、急剧脱水,很快死亡,一般病程为12~48小时。仔兔一旦出现严重腹泻,排出褐色糊状乃至水样稀便,少数耐过急性期的病兔表现食欲不振,生长停滞。

死后剖检时,外观检查见病尸明显脱水、消瘦,可视黏膜发绀,后躯被毛常被粪便沾污。本病的特征性病变位于回肠后段、盲肠、结肠前段和肝脏。回肠后段、盲肠、结肠前段的主要眼观变化为浆膜充血,散在点状出血,盲肠肠壁因水肿而增厚,盲肠和结肠积有褐色水样内容物,盲肠黏膜充血、粗糙并呈颗粒状外观;在回肠与盲肠以及盲肠与结肠的连接处附近的黏膜也有类似变化,但通常较轻微。较慢性病例,在有广泛坏死部位的肠段常因纤维化而发生肠管狭窄。镜检见盲肠和结肠前段,中间或在回肠后段的结膜上皮细胞发生广泛坏死,表现黏膜大量脱落,黏膜面有大量细菌,坏死往往深达黏膜下层和肌层。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明显水肿,有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肝脏肿大,呈灰黄色,表面和切面散布灰白色细小的坏死灶,有时坏死灶互相融合,其间的血管瘀血,故融合性坏死灶的中心呈暗红色斑点状。镜检,可见在汇管区和肝小叶内都有大小不等类圆形的坏死灶,其中心和周边可见崩解的核碎屑与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在坏死灶周边的肝细胞和胆管黏膜上皮的胞浆内也可发现成束或成簇的病原菌,而窦状隙的窦内皮和星状细胞内的菌体则较少,陈旧坏死灶周边的肝细胞胞浆内通常难以发现菌体。电镜观察,可见存在于肝细胞内的细菌呈并行或各自独立,较陈旧的坏死灶偶见钙化和多核巨细胞散在。另外,心肌内也间或见有灰白色条纹或灰白色坏死灶。心肌肉眼所见的灰白色条纹,镜检由线状的坏死区构成,在附近的心肌纤维内亦可发现毛样芽孢杆菌。痊愈期的心肌病变也可出现多核巨细胞和钙化现象。大鼠、小鼠、犬、猫、马等自然感染病例都呈现与兔基本相同的变化。

3 诊断

根据病理变化和用特殊染色时在病灶附近的组织细胞胞浆内发现病原菌,即可确诊。

4 防治

治疗可用青霉素2~4万单位与链霉素20毫克/千克体重溶解后混合肌肉注射;土霉素用60~100毫克/千克饮水;金霉素按40毫克/千克体重,兑入5%葡萄糖中静脉注射,每天二次,连用三天。治疗无效时,应及时淘汰。

为了预防该病的发生,应该执行兽医卫生制度,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发生应激之后,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土霉素,对本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一旦发病,及时隔离治疗病兔,全面消毒兔舍,并对未发病兔在饮水或饲料中加入土霉素进行预防。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