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家兔皮肤霉菌病的症状、预防及冶疗【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1-03-11|点击次数:

家兔皮肤霉菌病的症状、预防及冶疗

家兔传染性皮肤霉菌病是一种真菌性传染病,由须毛癣菌属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属引起,以皮肤角化、炎性坏死、脱毛、断毛为特征。主要侵害皮肤,传染性强,病兔始于仔幼兔口、鼻、眼周围,继而传播到肢端、腹部和其它部位。

自然感染可通过污染的土壤、饲料、饮水、用具、脱落的被毛、饲养人员等间接传染以及交配、吮rǔ等直接接触而传染,温暖、潮湿、污秽的环境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对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以及高温、高湿的兔舍更易暴发,严重影响家兔的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并且,兔场一旦传染,难以彻底根除,将给养兔场(户)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家兔皮肤霉菌病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以夏、秋易发。可通过与病兔相互接触传染,也可由人员和各种用具等间接传播。近年来,随着养兔业迅猛发展,规模养殖场(户)不断增加,各地引种或新购仔幼兔育肥生产越来越频繁,大多养殖户对隐性感染的兔不能清楚辨别认识,导致各地养殖场(户)很快感染传播开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家兔皮肤霉菌病的病原:

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须毛癣菌,还有石膏样小孢霉、奥氏小孢霉、大小孢霉等。皮肤霉菌的抵抗力很强,耐干燥,对一般的消毒药耐受性好,常用2%至5%烧碱、0.5%过氧乙酸和2%福尔马林消毒环境和笼舍。霉菌对一般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不敏感。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和灰黄霉素对本菌有抑制作用。

家兔皮肤霉菌病的症状及病理变化:

本病主要危害仔兔、幼兔。

1、本病的发生常起始于头部、口腔、鼻及其附近,局部瘙痒,随后蔓延至四肢和躯体其他部位。患部被毛折断、脱落形成圆形或不规则脱毛区,表面覆盖灰白色厚鳞屑,并发生炎性变化,初为红斑、丘疹、水疱,最后形成痂皮。病兔剧痒,骚动不安,食欲低下,逐渐消瘦。部分病兔可并发结膜炎,脓性分泌物使上下眼睑粘连。少数病兔因继发腹泻或呼吸道感染而死亡。

2、产后仔幼兔由于吮rǔ与母兔腹部接触,感染通常始于口唇、鼻、眼周围或其附近,病变表现为不规则块状或圆形,兔毛脱落或断毛,皮肤表面呈痂皮样外观,毛囊和毛囊周围炎症,或表现圆形突起,带灰色或黄色痂皮,痂皮脱落可呈现溃疡,用力可挤出脓汁,严重的母兔rǔ房周围出现小红点,继而扩大,变硬,破溃后,可挤出脓汁。如果兔场通风干燥,环境条件好,进行一定防制,感染不严重的仔幼兔随着日龄增加,抗病力增强,逐步转为外观正常但隐性感染带菌的兔,引种者难以辨别认识,所以要引起引种者高度重视。

家兔皮肤霉菌病的预防:

不到病兔场购兔引种。

怀孕母兔在临产前后5-7天可注射皮癣宁2-4mL,产后5-7天再注射一次。仔兔在出生2天内,皮下注射皮癣宁0.2-0.4mL,以后每间隔一周注射一次,剂量分别为0.3-0.6mL、0.4-0.8mL。

避免与病兔场人员或兔接触。兔舍、笼具、周围环境定期严格消毒,消毒可用2%烧碱、10%-20%生石灰水或含过氧乙酸消毒剂。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笼舍环境卫生,保持兔舍通风干燥,尤其在气温较高的条件下,尽量避免冲圈带来的高温高湿。感染兔应早期发现,并立即隔离或淘汰。

对感染的兔场由于环境中带有大量病原菌,单依靠药物很难根治,必须采取持久的综合防治措施,对已发病兔进行治疗,用制霉菌素软膏,水杨酸钠膏、柳酸酒精等,但成本高,收效甚微。

家兔皮肤霉菌病的冶疗:

发现患兔立即隔离,彻底清扫兔舍兔笼,保持干燥通风。兔舍、兔笼、用具等用2%热火碱或0.5%过氧乙酸交替消毒,用百毒杀1:3000带兔喷雾消毒。

大群发病时,内服灰黄霉素,每千克体重每日25毫克,连用2周;克霉唑药水或软膏,均匀涂擦患处,每天3次~4次,直至痊愈;10%的水杨酸软膏、或2%的福尔马林软膏、或5%~10%的硫酸铜水溶液涂擦患处,每日2次~3次,直至痊愈。

患兔原则上应全部淘汰。对症状较轻的要隔离,用药物治疗。可按每千克体重5万单位口服制霉菌素,每天两次。外用10%水杨酸酒精,每天一次。在隔离期间,应每天用2%热火碱或0.5%过氧乙酸对隔离兔舍及专用工具进行消毒。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