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兔肝毛细线虫病和兔栓尾线虫病的流行特点和诊疗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兔肝毛细线虫病和兔栓尾线虫病的流行特点和诊疗方法

兔肝毛细线虫病是家兔及许多其它动物常见的寄生虫病,猪以及人也可感染,狗和猫是暂时性宿主。兔栓尾线虫病又称兔蛲虫病,是由兔拴尾线虫寄生于兔的盲肠和结肠引起的消化道线虫病。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家兔感染率较高,严重者可引起死亡。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兔肝毛细线虫病和兔栓尾线虫病的流行特点和诊疗方法。

1.jpg

1、兔肝毛细线虫病

肝毛细线虫病是由肝毛细线虫寄生在鼠和兔等啮齿类动物的肝脏引起的一种线虫病。其他动物包括猿、猴、狼、犬、猫、猪以及人都有易感性。野生啮齿类动物感染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灵长类动物感染后可发生肝炎,甚至死亡。我国迄今尚无该病病例报道。

病原。肝毛细线虫在分类上属于毛首科、毛细属。该虫白色,又细又长,其中雄虫长17.3 mm,最宽处小于O.l mm;雌虫长53. 0-98.7 mm,最宽处小于0.2 mm。突出特征是食道长度大约为体长的l/3-l/2,而且更细,和虫体后部区分明显。卵为褐色,大小为48-62 μmX29-37 μm,两端各有一个塞状物,外形似柠檬。由于卵壳表面有许多小孔,因此显微镜下观察卵的横断面时卵壳壁呈分节状。

生活史。生活史很特殊。成虫在宿主肝脏内产卵,滞留在肝实质内。当宿主肝脏被其他动物吞食后才随粪便排出,或宿主尸体腐烂后从肝脏释出,在外界适宜条件下经过2-6周发育成为内含幼虫的感染性虫卵。这种虫卵被易感动物吞食后,幼虫从卵壳内逸出,钻入肠壁,随血流动达肝脏,发育为成虫。从感染到发育为成虫需要28天。

流行病学。该病鼠类最易感,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猿、猴、狼、犬、猫、猪以及人都有易感性。兔因采食被虫卵污染的草料或饮水而感染。

症状和病理变化。感染兔一般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是灵长类动物感染可能引起致命性肝炎。感染轻微时,成虫和虫卵引起局部肉芽肿或纤维化。感染严重时,可见肝脏表面有许多白色、黄白色斑点或带状结节,或广泛的肝硬化。

诊断。病兔生前诊断困难,目前是通过活检或尸检在肝脏内取结节,压片镜检,发现虫卵可以确诊。

中西医综合防治。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方法,在养殖中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灭鼠和草料、饮水卫生管理,以避免经口感染虫卵。

兔肝毛细线虫病:

兔肝毛细线虫细线状,雌虫大小为20×0.1毫米,雄虫约为雌虫的一半大。本病不需中间宿主,成虫寄生于肝组织内,并就地产卵,卵一般无法离开肝组织,当动物尸体腐烂分解释放出虫卵;或肝脏被狗、猫等吞食,肝组织被消化,虫卵随其粪便排出体外,并在有空气条件下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兔或其它动物吞食了此种感染性虫卵而感染。幼虫在小肠中孵出,钻入肠壁血管经门脉循环进入肝脏发育为成虫。

病兔少量感染时常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可见有消化紊乱,消瘦,黄疸等肝炎症状。病变主要是肝脏中出现黄豆大小白色或淡黄色结节,质硬,有时成堆,内含虫卵。有时可见成虫移行孔道,并可找到虫体,本病生前诊断较为困难,根据剖检病变,取结节压片找到虫卵可以确诊。

对本病应以预防为主,消灭鼠及野生啮齿动物,禁止狗猪进入兔舍内,并且兔的肝脏不能生喂给狗、猫等暂时宿主。对本病的治疗可试用下列药物:

①丙硫咪唑,按20-2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

②甲苯唑,按3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

③盐酸左咪唑,按36毫克/千克体重,口服。

2、兔栓尾线虫病

该病的临床特征是肛门周围发痒。兔患病后如不认真对待和及时治疗,可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甚至引起死亡。

病原。病原为兔栓尾线虫,也有人译为疑似栓尾线虫或疑似钉尾线虫,在分类上隶属尖尾目、尖尾科、栓尾属。成虫乳白色,雄虫长约4-5 mm、宽0.3 mm,尾部向腹面弯曲,尾末端细似鞭状。雌虫长9-10 mm、宽o.5 mm,有尖细而且长的尾,尾长3. 4-4.5 mm,故在分类上称为尖尾。虫卵比较特殊,卵壳薄,不对称,一侧平直,另一侧呈半个长椭圆形,略像松子状,大小为95 -115μm×43-56 μm。栓尾属还有相似栓尾线虫和无环栓尾线虫,同样引起兔蛲虫病。

生活史。成虫寄生在兔的大肠和盲肠,头端钻入黏膜吸取营养。交配后雌虫不在肠内产卵,喜欢在夜间向肛门移行,在肛门外围产卵,累积成堆。卵外围有很多黏物,黏附于皮肤并产生刺激,引起肛门瘙痒。由于肛门周围温湿度恒定,经一天的时间很多卵内胚胞就发育为幼虫,从而具有感染性。有些虫卵排到外界之后,在适宜温度和湿度下发育形成感染性虫卵。当兔吞食了被虫卵污染的草料后,虫卵内的幼虫在肠道内逸出,经过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从感染到发育为成虫大约需要55-56天。

流行病学。带虫兔是该病的传染源。虫卵经消化道感染,通过被虫卵污染的草料、饮水、用具和笼舍传播。各种兔,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均可感染,但是幼龄兔比成年兔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高,毛用兔比皮用兔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高。感染率从2%-35%不等,感染强度一般为数百条,最高达上万条。卫生条件差的兔场很容易造成该病的传播。

症状和病理变化。轻微感染症状不明显,重度感染的兔食欲减少、被毛蓬乱、消瘦。有的出现肠炎症状,大便稀软带有黏液,有时在粪便中发现白色成虫。肛门周围被毛成结,病兔精神不安,频繁啃咬肛门周围或靠在笼壁摩擦,有的因皮肤损伤继发感染、化脓,严重的可导致死亡。剖检可见大肠和盲肠弥漫性炎症。

诊断。发现肛门瘙痒的可疑兔,用蘸有50%甘油水的药勺刮取肛门周围的皮屑,在显微镜下检查有大量松子样的虫卵即可确诊。剖检病死兔,在大肠和盲肠发现成虫也可确诊。

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有:①左咪唑,按兔的体重5-6 mg/kg剂量,一次内服,连用2天。②丙硫咪唑(抗蠕敏),按体重10 mg/kg剂量,一次内服,连用2天。③肛门周围涂擦汞软膏、石炭酸软膏或蛲虫膏(含百部浸膏30%,龙胆紫0.2%)杀虫卵止痒。④选用消炎药、收敛药对症治疗肠炎(如磺胺脒、庆大霉素、土霉素、20%大蒜汁)。

预防。对于发病兔要及时隔离驱虫,驱虫后做好粪便和环境的消毒。新购入兔隔离检疫,确定无带虫者方可进入兔舍。平时注意做好兔舍卫生,定期消毒用具和笼舍。

兔栓尾线虫病

栓尾线虫有疑似栓尾检虫,无环栓尾线虫,不等刺栓尾线虫3种。虫体大约长3—5毫米,粗0.1—0.2毫米,雌虫长8—12毫米,体后部有急尖的尾部。本病不需中间宿主,成虫产卵在兔直肠内发育成感染性幼虫后排出体外,当兔吞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虫的卵后被感染,幼虫在兔胃内孵出,进入盲肠或结肠发育为成虫。

本病少量感染时,一般不显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时,引起盲肠和结肠的溃疡和炎症,病兔慢性下痢,消瘦,发育受阻,甚至死亡。本病在兔场的感染率很高,粪检查到虫卵,结合症状可以确诊。

本病的治疗可用盐酸左咪唑,按5—6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或丙硫咪唑按10—2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对本病的预防其一要加强兔舍卫生管理,经常清扫与消毒,防止兔粪的污染。其二可定期驱虫,于春、秋季节全群各驱虫1次,严重感染的兔场,可每隔1—2个月驱虫1次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