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兔血吸虫病(兔)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兔血吸虫病(兔)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血吸虫病(Schistosmiosis)

兔血吸虫病是由日本分体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引 起的。本病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广泛地流行于整个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血吸虫寄生于人、畜和20余种野生哺乳动物.

病原体

日本分体吸虫为雌雄异体。雄虫乳白色,长10—20 mm,宽0.5—0.55mm。有口,腹吸盘各1个,口吸盘位于体前端,腹吸盘较大,位于口吸盘后方不远处,具有短而粗的柄。体壁自腹吸盘后方至尾部,两侧向腹面卷起形成抱雌沟,雌虫常居于雄虫的抱雌沟内,呈合抱状态,雌雄交配产卵。

雌虫较雄虫细长,呈暗褐色,长15--26 mm,宽0.3mm。口、腹吸盘均较雄虫为小。虫卵呈椭圆形或近似圆形,大小为70—100μm×50—65μm,淡黄色,卵壳较薄,无盖,卵壳的侧上方有一小刺。卵内含有一个活的毛蚴。

生活史

日本分体吸虫的中间宿主为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 s)。成虫寄生于人或动物(包括兔)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雌虫交配受精后,在肠系膜小静脉末梢产卵。一条雌虫每日可产卵1000个左右。虫卵一部分顺血流到达肝脏,一部分逆血流沉积在肠壁上。虫卵内毛蚴分泌的毒性物质溶解肠壁形成溃疡,再加上肠壁肌肉的收缩作用,虫卵即进入肠腔,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排出的虫卵如遇机会落入水中,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即孵出毛蚴。毛蚴周身被有纤毛,借以在水中迅速游动,遇上中间宿主钉螺,即靠其头腺分泌的溶蛋白酶的作用钻入钉螺的软体组织内,继续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尾蚴成熟后离开子胞蚴,自钉螺体中逸出。尾蚴侵入人和动物的皮肤,尾部脱落,变为童虫。童虫侵入小血管或淋巴管,随血流经右心、肺循环、体循环到达肝门脉系统。童虫多栖居在肝内门静脉分支处,待至快成熟时,多移行到肠系膜内寄生。自尾蚴进入兔体至发育为成虫产卵约需36天.

症状和病理变化

家兔一般均为圈养和笼养,因此在自然情况下感染血吸虫病的机会较小。在疫区,感染途径是吃了带有尾蚴的青草后,尾蚴经唇部皮肤或口腔黏膜侵入而受感染。家兔常 被用作日本分体吸虫的实验动物模型。家兔自然感染后,在生前一般无明显症状,大多在宰后剖检时发现病变,病变常见于肝脏,其次是小肠,较少见于大肠及其它器官。

1.肝脏 早期患兔的肝脏表面散布有许多针头大小、稍突Hl于肝脏表面的灰白色结节。在秆脏的切面上也可见有同样的小结节。将灰白色小结节制成压片,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到虫卵。在晚期,肝脏多半纤维化,肝脏表面粗糙不平。严重感染时[https://www.novmv.com/],肝脏显著肿大,肝细胞坏死或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结缔组织增生,造成肝硬变,肝脏体积稍有缩小,硬度增加,用刀不易切割。

2.小肠 多半发生于十二指肠,肠管局部肿大,在浆膜层下,散布有粟粒大小的灰白色结书。结节不凸出于肠管表面,肠粘膜肥厚,间或在枯膜表面形成颗粒状突起,结节有时散布于整段小肠。当发现上述病变时,在靠近病变肠管的肠系膜静脉中,均可找到雌雄合抱的成虫。

3.圆小囊与直肠 有时在回富部圆小囊及靠近圆小囊的盲 肠浆膜层下也可见到上述灰白色结节。在个别病例中,直肠的粘膜表面可见少数针头大小的灰白色结节,将这些结节作压片镜检时均可发现虫卵。

4.脾脏 脾脏病变多半发生干本病的晚期,主要表现为脾脏肿大。

防治

实施综合性防治措施,注意饮水卫生,加强饲养管理,不喂被血吸虫尾蚴污染的水草,搞好粪便管理.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