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兔住肉孢子虫病(兔)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兔住肉孢子虫病(兔)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住肉孢子虫病(Sarcosporidiosis)

兔住肉孢子虫病是由兔住肉孢子虫(Sarcocoystis cuniculi)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兔住肉孢子虫属孢子虫纲,真球虫目、住肉孢子虫科、住肉孢子虫属。它是由德国的Mauz在1867年首次发现的,直到1913年Brumpt报道欧溯野兔有一种原虫,并命名为兔佳肉孢子虫(S.cuniculi).1914年Grawley报道在美国棉 尾兔(cottan tail rabbits)有一种住肉孢子虫,并命名为S.leporum。Levine认为寄生于家兔和野兔的住肉孢子虫只有一个种,即S.cuniculi。

家兔的住肉孢子虫病比较少见,但在白尾灰兔则经常发生。

病原体

住肉孢子虫寄生在宿主的肌肉中形成包裹.在兔体内,包囊长达5 cm,外围有囊壁,内有许多中隔,其同充满滋养体。滋养体呈香蕉形,一端稍尖,大小为12—13 μm× 4—5μm,在用姬姆萨氏染色的抹片上,可见到细胞核位于钝端,核周围有许多糖原颗粒。

生活史

七十年代以前对住肉孢子虫的生活史尚不清楚。自发现弓形虫的发育史以后,对研究住肉孢子虫的生活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经过Fayer(1970)和Heydon(1972)等人的研究,发现住肉孢子虫的发育必须更换宿主。中间宿主是爬虫类、禽类、啮齿类和草食动物等,终宋宿主是肉食动物一猫、犬及人等。终末宿主吞食了中间宿主肌肉内的包囊之后,共间的滋养体,越过裂殖生殖期,直接发育为有性阶段,并进行配子生殖,产生卵囊。卵囊在肠壁上完成孢子化。孢子化的卵囊内含有2个孢子囊,其内备形成4个子孢子。卵囊壁薄而脆弱,常在肠内自行破裂。因此,在粪便中常见的虫体为含有子孢予的孢子囊。孢子囊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子孢子经血液循环到达各脏器,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进行裂殖生殖,产生裂殖子,再侵入肌纤维内形成包囊(又称“米氏囊”,因这种包囊是1843年由MieschCr氏首次在家鼠肌肉中发现的,故以此命名)。

关于兔住肉孢予虫生活史的细节尚待进行研究。

症状

轻度和中度感染是无症状的,严重感染时可出现跛行、运动障碍等症状。

病理变化

在心肌和骨骼肌,特别是后肢,侧腹和腰部肌肉容易发现病变,严重感染时,肉眼可见大量的顺着肌纤维方向着生的许多白色条纹。显徽镜检有时可见到肌肉中有完整的包囊而不伴有灸性反应,但也可见到包囊破裂,释出的滋养体导致严重的心肌炎和肌炎,共病理特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的浸润和钙化。包囊产生的内毒紊称为住肉孢子虫毒素(sarcocytin),其毒力很强,兔对此毒素最为敏感[https://www.novmv.com/],静脉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0.005 mg/kg,一般认为这种毒素与舰炎有关。 诊断

死后诊断比较容易,可根据在肌肉组织中发现包囊而确诊。肉眼可见与肌纤维平行的白色带状包囊。制作涂片时可取病变肌肉压碎,在显微镜下检查香蕉状的滋养体,也可用姬姆萨氏染色法染色后再观察。作缎织切片时,可见到住肉孢子虫囊壁上有辐射状棘突,包囊内有中隔。

Arcay-de-Peraza等试用色素试验、补体结合反应、沉淀反应和血凝反应诊断反刍兽的住肉孢子虫病,但上述方法对兔住肉孢子虫病的诊断价值尚待作进一步的研究。 防治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病的传播方式目前虽然尚未完全阐明,但应将家兔与白尾灰兔分开饲养。作为住肉孢子虫病肉品卫生评价,应将病变严重的肉作无害化处理之后,方可食用。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