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特种养殖

猴子养殖场都哪有(藏猕猴乐园)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6|点击次数:
藏猕猴乐园

坐在桃花树上悠然发呆的猴子。张春 摄

藏猕猴乐园

猴王正在被一群猴子围着整理毛发。

张春 摄

■关注西藏生物宝库②

“咻……咻,咻……咻”管护员多布杰的到来,引得满山的猴子躁动起来,它们摇动着树枝仿佛在说“欢迎”。

这里是西藏唯一一处野生藏猕猴观赏景区——林则野生藏猕猴乐园。如今,5000多只藏猕猴生活在这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它们时而悠然自得地晒太阳;时而速度惊人地在林间穿梭;时而打作一团,争食、争宠、争地盘。

很难想象,20多年前,这里仅有50多只野生藏猕猴。

藏猕猴一般生活在3000—4000米的高海拔地区,主要分布在以林芝为主的藏东南地区和云南西北部,是我国特有的灵长类动物,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人类对森林的破坏,它们已在很多地方销声匿迹。

幸运的是,在广东省的对口帮扶下,林芝发力全域旅游,越来越多村子走上了生态之路,从嘎啦桃花村到察隅农场再到墨脱秘境,从鲁朗小镇到波密的丛林,都能看到广东援藏绿色发展的身影。得益于村民逐步建立起的生态环保观念,“砍树人”变成“看树人”,使森林逐步恢复生机,为猴群提供了繁衍需要的空间和食物。甚至,当地村民还主动让出村子,建起了这座藏猕猴乐园。

林则村依靠猕猴资源,变身远近闻名的猕猴村,但猴群数量的过快增长也引发部分村民担忧,探索更好的人猴相处之道成为当地人摆在眼前的现实课题。

昔日“小偷”成今日“村宠”

多布杰今年74岁了,仍坚持每天去景区喂猴。从护林员岗位退休后,他被返聘为景区管护员。村民称他为“猴王”,他也真如猴王般20年如一日守护着猴群。

每当多布杰出现,成群的藏猕猴就涌下山,热情地围在他身边,眼巴巴等着他打开仓库,拿出今天的美食。但在20多年前,这50多只藏猕猴更像是“小偷”。林则村位于高山谷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特别适合小麦和青稞生长。这些富含能量的谷物,引来了猴子。

“由于人类的活动,藏猕猴的栖息地越来越小、食物也很少,经常下山到村子啃食庄稼。”多布杰说,当时村民对它们深恶痛绝。

多布杰不忍看猴子挨饿,每次巡山都带些吃的给它们。后来,在当地林草局的帮助下,每年开始有固定经费用于购买花生玉米等食物投喂,减少了猴群对庄稼的破坏,缓解了人猴矛盾。

藏猕猴有严格的等级制度,高等级的猴子先吃,老弱和低等级猴子后吃。当猴群争抢食物时,多布杰特别关注角落里一只老猴,他特意留一个苹果递给它,老猴用后腿站了起来,双手接过苹果,发出“啊啊”的声音,像是表示感谢。

“第一批来这里的猴子中就有它,它已经快30岁了。”多布杰对这个20多年的“老友”颇有些感慨。老猴曾是猴王,英俊强壮,叫声也与其他猴子不同,如今年老了,身体小了一圈,毛发也褪色了。

虽然猴王老去了,但经过20年的变迁,它的猴子猴孙成了林则村的“村宠”,种群愈发繁盛。

工布江达森林覆盖率达31.97%

森林资源的恢复,是藏猕猴种群数量增长的基础。40年前,“靠山吃山、靠林吃林”,林业是工布江达县的支柱产业。随着上世纪末西藏全面禁伐,工布江达县逐渐确立了以保护现有野生动植物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苗圃、营林及生态环保事业,以保护资源促开发、以生态旅游促发展的新的发展思路。

“老百姓的生态环保意识是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工布江达县林草局局长陈相文说,第一步是将“砍树人”彻底转变成“看树人”,建立起完善的森林管护机制。如今工布江达县仅村级管护人员就有1272名。

一个背包、一杆水枪和一顶遮阳帽是护林员巡山的标准行头。巡山是护林员日常最重要的工作,要承担防火患、防病虫、防盗伐、防盗猎、防盗挖、防偷运、防占地、防破坏“八防”职责。“巡山时还要查看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并救治受伤的动物。”村级森林管护人员贡觉次仁说。

2005年,为给藏猕猴腾出更多的生存空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林则村25户村民搬迁到山下平地,在村子原址建立起林则藏猕猴生态景区。

得益于完善的森林保护机制和村民不断增强的生态环保意识,藏猕猴赖以生存的森林得到了恢复。据统计,工布江达森林覆盖率近年来逐年提升,目前已达31.97%,较2014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

森林恢复后,野果、嫩叶多了,连松茸、青冈菌等林下资源也丰富起来。“我们发现猴子喜欢吃松茸后,就停止了采挖。每到产松茸的季节,猴群吃得饱饱的,毛色金黄发亮!”当地村民旦增笑着说。加上景区的投喂,猴群的食物充足,产崽量和幼崽存活率大幅提升,种群不断壮大。

冬季是藏猕猴繁殖的季节,到了春天,一批批小猴崽呱呱坠地。记者在乐园里看到很多猴妈妈带着猴宝宝,或抱在怀里吃奶,或一起奔跑跳跃,场面十分温馨。

猴群数量猛增带来隐忧

“这是我去过的最有趣的景点之一,可以近距离接触野生藏猕猴。”在某短视频平台,可以看到很多游客前往林则藏猕猴生态景区打卡,其中不乏点赞几十万的优质视频。

目前,藏猕猴景区由西藏工布江达县工布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运营,景区负责人邹先敬介绍,早几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景区年接待游客达2.2万人次。野生藏猕猴憨态可掬、“好出片、有特色”是吸引游客的关键。

现如今,景区10名工作人员中有8人是当地村民。景区会为他们购买五险一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同时,每年还会收到近18万元的土地流转租金。

部分村民还在路边支个摊位,卖些松茸等山货。“每年国家发的林补、草补、租地和村里集体运营的农家乐分红等收入有4万多元,加上护林员工作和景区收入6万多元,每年全家保证有10多万元入账。”贡觉次仁说。

近年来,工布江达县积极创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在广东的对口支援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不断提升全域旅游环境品质,助推全域旅游持续做活,全县旅游年收入超10亿元。

“拉林高等级公路的开通,分走了部分原来走318国道的客流,藏猕猴乐园的游客量这几年有所下降。”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工布江达县工作组援藏干部赖冠华建议,林则村要牢牢把握县里提出的“旅游+藏猪”产业发展核心优势与资源,打造“赏藏猕猴,吃藏香猪”的深度体验,让游客引得来、留得住、体验好。

如今,援藏队正加快推动工布江达县实施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两大产业平台,共计投入4640万元实施“旅游+藏猪”为主的9个产业援藏项目。借着广东援藏的东风,“猴王”多布杰也成为了藏猪养殖大户。2021年,多布杰的养殖场有猪舍1300多平方米,养猪300多头,“去年我们出栏了130头藏猪,其制成的藏猪食品大部分销往广东,养殖场年收入突破50万元”。

旅游和藏猪产业的发展,让村民更坚定了守护好绿色家底的决心。如今,多布杰正在村里寻找照顾猴群的“接班人”,“预计再过5年猴群将增长到1万只”。

但是,这个数字也引发部分村民担忧。“去年我家有4亩地被猴子破坏,它们连吃带踩,损坏了不少庄稼。”贡觉次仁对于猴群的破坏力非常无奈。虽然通过申请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资金,他拿到了1000多元的赔偿,但总觉得不是长久之计。

多方探索寻求科学保护机制

目前,野生藏猕猴总数还不多,只是在林则村附近密度较大。

除林则外,在林芝的措木及日景区、色季拉山等处也发现了藏猕猴种群活动的身影,在西藏山南雅鲁藏布江加查峡谷处,还发现了5个藏猕猴自然种群。加查峡谷的每个藏猕猴种群数量一般维持在10—40只不等,低于林则野生藏猕猴乐园。

“野生动物的增多,是生态环境日渐改善的表现。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还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西华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常务理事黎大勇表示,投食会让野生猕猴产生依赖感,长此以往,不排除野生猕猴可能会出现抢夺、偷食的行为。

“游客来到景区,都会收到提醒:不要投喂、不要和猴子对视、不要近距离抚摸。但是很难实现。”邹先敬告诉记者,今年初,员工发现有4只藏猕猴出现病症,表现为尿路堵塞等症状,最终3只死亡。后经检验发现其病因与摄入糖分过多有关,初步判断为游客投喂高糖食品所致。

黎大勇建议,景区要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对已在投喂的猴群采用固定场地、固定时间、固定种群投喂;对还未投喂的猴群,不再进行人为投喂;并逐步减少投食量。通过逐渐去人为化,去投喂习惯化,靠种群在野外生长的自然规律,达到种群数量的调节。

目前,景区每年的喂养费用为20多万元。“现在每天投喂300—500斤玉米粒,只喂一次。如果立即停止投喂,怕猴子会对游客‘出手’,或者下山破坏庄稼。”邹先敬说,景区也在积极寻求保护猴群与发展景区的平衡点。

对于猴群破坏庄稼这一问题,陈相文介绍,目前工布江达县林草局主要通过探索野生动物致害综合保险业务、多渠道筹措补偿资金等,建立起一套野生动物伤人和破坏庄稼的救济补助机制。同时,加大对猴群数量变化的监测,建立野生动物救济站,更科学地进行保护。面对新出现的挑战,当地还将寻求专家与村民的意见,形成更有效的应对之策。

南方报业记者 龚玲

标签: 特种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