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特种养殖

大庆养鸵鸟的养殖人叫(让乡村振兴蓝图化为壮美现实)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8|点击次数:
让乡村振兴蓝图化为壮美现实让乡村振兴蓝图化为壮美现实

本报记者 那音太 摄

本报记者 晓琦 通讯员 李光明 车兴华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总书记真诚的话语说到了亿万农民的心坎上,激励着广大农村群众奋斗向前。

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在即,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收官时刻。呼伦贝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让农业农村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大舞台;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打造“金饭碗”……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化为壮美的现实。

养殖“冷门”鸵鸟

破解“致富密码”

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特泥河农牧场鸵鸟养殖家庭农场里,林琪拎着一大桶饲料,嘴里一边呼唤着他心爱的鸵鸟宝贝们,一边很是讲究地往食槽里撒饲料。

2018年,林琪复员回家,在复员战友的引荐下,他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鸵鸟养殖家庭农场。开始因为对鸵鸟养殖并不了解,林琪多次奔走于莫拐农场和大庆市等地的鸵鸟养殖基地,学习、了解养殖鸵鸟的相关技术和饲养习惯。慢慢地通过接触,他基本掌握了鸵鸟的生活习性。

在特泥河农牧场的帮助下林琪搭建起鸵鸟棚舍,购买了鸵鸟苗,观察鸵鸟长势、尝试如何喂食,开始精细饲养。

如今的家庭农场内,处处可以看到鸵鸟休闲觅食的场景,它们扬起脖子时,约2.5米高,姚明来了只怕也要仰视。林琪介绍:目前农场内拥有非洲鸵鸟38只,长着黑色羽毛的是雄性鸵鸟,长着灰色羽毛的是雌性鸵鸟。一个圈里,雄鸟和雌鸟的比例为2:3最为合适。

嗯——嗯——

人还未走近,远远地便听到几声低沉但浑厚有力的叫声。

仔细观察,鸵鸟的双腿粗壮有力,近1米高,每只脚上长有两只脚趾,其中一只脚趾状似鹰爪,但比鹰爪大且厚。

看到有人靠近,几只鸵鸟伸出长长的脖子,吓得记者连忙躲闪。

“不要怕,鸵鸟攻击人不是用嘴啄,而是用爪踢。鸵鸟一般不主动攻击人,除非有人抢它的蛋。在沙漠里,鸵鸟敢与虎豹搏斗,奔跑起来时速可达80公里!”

听完林琪的介绍,记者沿着栅栏试着往前奔跑,栅栏里的两只鸵鸟张开翅膀跟着跑,刚一接近围圈竹竿,便立马停下来。据了解,鸵鸟其实很胆小,哪怕前面只有一根线拦着,它们也会停下来。

说起非洲鸵鸟,人们对这种世上最大最重但不会飞的鸟的第一印象,就是它遇到危险时会将头埋进沙子中。因此有人说,鸵鸟的幸福,就是一堆沙子。

鸵鸟的养殖周期为8到10个月,每只鸵鸟每天需要青草、精饲料2.5公斤。从5公斤左右的幼鸟开始养殖,长到90公斤以上便可出栏。鸵鸟一般在4月开始产蛋,一只鸵鸟一年可产蛋80至100枚,每枚蛋重1.5公斤左右。

鸵鸟全身是宝,肉可食用(市场价格在13—20元/斤左右),羽可制衣制被,皮可制革,蛋壳可做工艺品。林琪想待攻克了鸵鸟孵化的关键技术,申办养殖许可证后,他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和范围,延伸产业链,并打开商品鸵鸟的省内外市场。

依托创业基金

撑起致富天地

提芝英是牙克石农场的灵活就业职工,多年来和丈夫靠打工维持生活。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只靠打工难以维持。

2009年提芝英与丈夫商量发展养猪业,他们在市区居住的小院建起了几十平方米的猪舍,购买了10头种猪。由于是初学养猪,很多有关养猪的专业知识提芝英都不掌握,加之养猪市场行情不好,反而亏了钱。

提芝英并未因此泄气,而是跑到书店买回关于养猪方面的书籍,动员丈夫一同学习养猪知识,凡是听说哪里有养猪技术方面的培训,再忙她都争取参加;平时也经常到附近的养猪大户家里,虚心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几年来,她们的养猪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也赚了钱。养猪使提芝英尝到了致富甜头,同时也看到了广阔的前景,于是她决定扩大养猪规模,卖掉市区的房屋回到了牙克石农场。

回农场之初,扩建厂房和启动资金成了提芝英面临的最大难题。正在全家人为钱发愁时,她听说农场有“创业基金”可以帮助创业。通过夫妻二人的努力,很快“创业基金”3万元就到账了。

有了资金,提芝英开始购买建筑材料,准备扩大厂房。农场又帮助她解决了各项办厂手续,再次为这对夫妻圆了创业梦。利用这笔钱,夫妻二人养了60多头猪,利用房前屋后发展养殖业,并和其他养殖户积极交流学习,确保了猪仔成活率。目前,她家建有 10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有种猪近50头,年产猪仔达 1000头左右,年纯收入达20余万元,是牙克石市规模较大、自产自销的养猪专业户。

说到创业的经历,提芝英激动地说:“真心感谢党和农场的扶贫政策,感谢生产队里的帮扶干部们,没有他们哪儿有我提芝英的今天啊。”提起她的致富计划,提芝英夫妇充满了信心。“明年我们打算扩大养殖规模,将一些养猪方面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其他养猪户,并低价出售仔猪,针对条件不好的家庭先将幼猪赊给他们,等猪长大后,我们再出钱回收,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以产业实现致富,以产业带动发展,牙克石农场职工提芝英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生态产业,在自己脱贫的同时,带动农场职工致富。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探索与践行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场群众脱贫致富趟出了一条全新的好路子。

标签: 特种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