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特种养殖

上海竹鼠养殖基地(新春走基层|“竹鼠王”变身为“蘑菇王”)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3|点击次数:

本报记者 阙志明 通讯员 田景明

3月6日,记者走进凤凰县阿拉营镇黄丝桥社区“凤凰宏宇生态农场”,一排排食用菌大棚映入眼帘,棚内一万多个菌棒长满了一簇簇小伞似的蘑菇。一个中等身材、戴着眼镜的中年人,正领着七八个妇女采蘑菇、装箱,忙得不亦乐乎。他就是原“凤凰宏宇竹鼠养殖合作社”理事长、现“凤凰宏宇生态农场”主人田忠冬。

“从2月20日到3月初,农场每天有2600多斤蘑菇通过冷链发往上海销售,毛收入每天有6000多元。”田忠冬看着一箱箱当天待发的蘑菇笑着说。

种菇之前,田忠冬一直从事竹鼠特种养殖,拥有养殖场地2000多平方米,存栏种竹鼠300多对、年出售商品鼠一万多只,收入380多万元,直接帮扶建档立卡脱贫户385户,年分红20多万元。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为配合抗疫,田忠冬主动关停竹鼠养殖基地,并把近万只竹鼠做了无害化处理,损失百多万元。

田忠冬记得,基地关停的那一天,10个员工有9个收拾东西结账走了,只有家住落潮井镇唐桥村的龙水花哭着不肯离开,她家4口人,丈夫因下地劳作,不慎摔伤已在家养病半年,2个孩子在读书,家里开支,全靠她在养殖基地每月3000元务工收入过活。基地关停了,她也失去了收入。丈夫和孩子需要照顾,加上自己年龄大了,不好找工作,对未来感到茫然和绝望,迟迟不肯离去。田忠冬除了好言相劝外,向她保证基地半年内一定会转产成功,到时优先请她回来工作。

田忠冬决定进行第二次创业,他经过市场调查和行业分析,最终决定转型种菇。

为了掌握种菇技术,他买来相关技术书籍,白天和工人们建菇棚,晚上在灯下啃技术资料。经过近一个月奋战,蘑菇大棚建成了。为夯实种菇技术,他又到湖南绿牧科技有限公司拜师学艺,该公司负责人被田忠冬创业故事所感动,选派技术人员手把手地给他传授技术,并和他签订了蘑菇包销合同,产品全部远销到上海、广州、长沙等大城市。

打通了销售渠道、克服了技术瓶颈,田忠冬心里有了底气,2021年1月一次性从湖南绿牧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一万多个菌棒,2月底开始产菇,3月初达到日产菇1500多公斤,每天产值6000多元,日净利润4000多元,基地转型转产成功,田忠冬在当地又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菇达人,实现了由“竹鼠王”到“蘑菇王”的华丽转身。

种菇产业日渐向好,原来在基地务工人员又被返聘回来,其中就包括龙水花,“在这里打工,每天有70多元钱收入。”龙水花高兴地对记者说。

临别时,环顾田忠冬种菇场,只见门前一排排挺拔的白杨,枝头已露出嫩芽,春天如期悄悄地来了。

据了解,为帮助县内像田忠冬一样的实体经济克服疫情影响,凤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全县10多家特种养殖实体摆脱了困境。

(湘西网-团结报)

(阙志明 田景明)

(孙莹)

标签: 特种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