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特种养殖

江西省养殖竹鼠(野生动物养殖户“腾笼换鸟”)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3|点击次数:
野生动物养殖户“腾笼换鸟”

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伟江乡各村寨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人景象。潘志祥摄

野生动物养殖户“腾笼换鸟”

在四川省南充市区的嘉陵江段,“退捕转产”的顺庆渔民陈志德带着公司十多名曾是渔民的打捞人员,正清理河上漂浮的垃圾和树叶,为嘉陵江美容。黎 涛摄

野生动物养殖户“腾笼换鸟”

广西昭平县北莱村竹鼠养殖基地。资料图片

野生动物养殖户“腾笼换鸟”

为配合长江流域禁捕工作,江西有序推进鄱阳湖沿湖渔民退捕上岸、回收拆解渔船。图为在江西鄱阳湖都昌矶山附近水域,渔民收拾船具上岸。傅建斌摄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野生动物养殖转产转型迫在眉睫。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养殖场户“腾笼换鸟”,有序有效转型转产。广西是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重点省区,蛇类、竹鼠类数量分别占全国的70%、60%。今年以来,广西为养殖户量身订制转型方案,采取兑现补偿款、小额信贷扶持、产业奖补等措施,指导帮助养殖户转型转产,巩固脱贫成效。

兑现补偿款

走进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北莱村原竹鼠养殖基地,“咕咕咕”鹧鸪低鸣声此起彼伏。

“70天就出栏7300多羽鹧鸪,毛收入11万多元。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基地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参与鹧鸪养殖。”昭平粤桂协作鹧鸪产业养殖基地负责人温金才开心地说。

昭平县扶贫办主任彭斌说,他们将大力扶持辖区原来养竹鼠的500人转型养鹧鸪,养殖户年收入有望增加3万元以上。

“存栏的2938只竹鼠,政府全部进行了妥善处置,我领到了52.88万元补偿款。”百色市田东县义圩镇朔晚村贫困户黄日近打算用补偿款新建一家养猪场。

为妥善做好野生动物养殖补偿处置工作,确保从事蛇类、竹鼠、蛙类等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的贫困户不直接因此返贫,今年6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和自治区财政厅联合印发《广西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处置指导意见》,及时采取政策兜底、综合利用、转产转型、科学放生、种源留存、无害化处理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处理方式等措施,有效地推进处置工作。

自治区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张振球告诉记者,今年6月之前,广西从事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养殖的贫困户,大部分都是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鼓励下从事竹鼠、蛇类、果子狸等养殖项目,基本上没有办理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驯养繁育证。为确保这些养殖户不因受政策影响出现返贫现象,《指导意见》确定补偿范围时,明确将“享受自治区特色产业奖补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养殖户”纳入合法养殖场(户)范围。与此同时,合法养殖范围还规定了“其他合法养殖的农户”,其中包括地方政府、扶贫部门指定的致富带头人及其带领养殖的农户等,不论是否持证,都可以界定为合法,依法给予补偿。

百色市田东县隆圆蛇类养殖场养殖有眼镜蛇、滑鼠蛇等,年均纯收入在8万元以上。“我起初有些抵触情绪,经过工作人员的政策宣传引导,最终领取了补偿金,接受了转产发展。”蛇场负责人黄红评说。

截至目前,广西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处置蛇类1600多万公斤,处置率100%;其他动物种类382万只(头),处置率100%,已兑付养殖户补偿款11亿多元。

顺利转产

崇左市江州区罗白乡渠勒村养殖户甘有业往年蛇养殖近10000条,年收入50多万元。现在,他转型发展养殖竹虫、养鱼等。“目前,竹虫已投入5万元,并已经可以在市场上销售,养殖罗非鱼有30000多条,预计春节前可以上市。”甘有业说。

百色市田东县祥周镇竹鼠养殖合作社责任人黄绍东带领群众,原来养殖竹鼠500多只。新冠疫情发生后,他们积极转型转产,承包了村里的30亩荒地进行种桑养蚕,把竹鼠养殖场致为蚕房。经过3个多月的的努力,到10月7日出售蚕丝5批次,年内预计收入8万余元。

贺州昭平县积极指导帮助养殖户寻找产业转型之路,并及时制定补偿方案,尽量减轻疫情对竹鼠、蛇等特色养殖产业的冲击。

“2月份,县里两次下发特色产业奖补政策,引导贫困群众及时转产。”彭斌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县发放产业奖补资金3700多万元,及时引导竹鼠养殖贫困户(散户)转型转产,转养白鸽、生猪等,保障产业收入不受影响。

在蛇存栏量超过400万条的钦州市灵山县,与养蛇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约4万人。根据《广西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处置指导意见》,眼镜蛇、滑鼠蛇等可转型药用,也可以以每公斤110元的补偿价交给政府统一处置。

在广西各地收储存栏蛇的某公司法人代表陈燕说,公司已调用南宁市周边大量冷冻仓库,用于存栏蛇的收储。同时,也在推动滑鼠蛇等列入壮瑶民族医药药典,及时办理相关审批。他们计划到广东等地拓宽销路,为食用蛇转药用创造可持续发展前景。

目前,广西2万多养殖户、5万多从业人员正走在合法合规经营、有序有效转产转型的路上。

政策“兜底”

“蒋书记,你放心,我上个月用补偿资金和小额贷款购买30多羽狮头种鹅来养,条件成熟再多买几十羽种鹅来养,这样就可以扩大狮头鹅的养殖规模。我有信心做好转型转产工作。”玉林市博白县那卜镇双竹村脱贫户江志鹏信心满满地向驻村第一书记蒋海说起自己今后的致富计划。据了解,原来江志鹏投入资金建立封闭型蛇场,准备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发家致富时,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蒋海作为驻双竹村第一书记以及江志鹏的结对帮扶人,一方面与当地镇信用社加强沟通、协调解决小额信贷;一方面引导江志鹏做好处置补偿和转型发展工作。最终,当地信用社批准了小额信贷5万元鼓励其转型养鹅。

利用国庆放假,贵港市覃塘区蒙公镇凌寺村覃学伟赶紧将400平方米的竹鼠场改造成为80平方米的竹虫养殖场,准备转型养殖竹虫。

为减轻存栏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继续喂养投入压力,贵港市采取先处置后补偿的办法开展补偿处置工作。覃学伟养殖400多只竹鼠,每个月仅投料就需要2000多元,这对于一个靠借款来搞养殖业的贫困户来说,压力非常大。“现在,政府全部有偿回收竹鼠,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覃学伟告诉记者。

为了让覃学伟安心转型养竹虫,政府将他一家5口人纳入低保供养,免除了他3个孩子的学杂费;帮扶联系人和村干部又介绍他到中板厂打工,每个月收入2000元,生活基本上没有因为养殖转型受到影响。

家住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草寺村的贫困户罗益芬,原来养有水律蛇2000多条,野生动物养殖兜底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及时对他养殖的蛇进行了兜底保价回收。同时,桂岭镇镇政府还免费发放了鸡苗和鸭苗100多羽,鼓励他及时转产发展,并依据政策让罗益芬一家及时享受低保补助政策。“如今罗益芬一家鸡鸭养殖已经上了轨道,兔子试养也在同时进行,试养成功后将很快进行批量购入种兔,养殖的路子也会越走越宽。”驻村第一书记丁大海告诉记者。

据介绍,广西各级财政已投入数亿元,开发了一批非固定性扶贫公益性岗位,如清洁员、维稳员等,养殖的贫困户可以选择合适的岗位就业,每月工资约1500元。另外,将一些存在返贫风险的养殖贫困户纳入低保兜底。

目前,广西对涉及陆生野生动物养殖的790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均落实“一户一案”转产转型或纳入政府保障。(庞革平)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标签: 特种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