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特种养殖

开封杞县孔雀养殖场(秀姿兰韵 王者之品——豫剧名旦王秀兰仙逝12周年祭)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秀姿兰韵 王者之品——豫剧名旦王秀兰仙逝12周年祭

2010年5月13日,豫剧界的一代宗师、祥符调名宿王秀兰先生,因甲状腺癌症复发,经治疗无效,于是日9时15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听王素君老师告诉说,先生曾在弥留之际,嘱咐家人:她走后不要去麻烦任何人,如果有可能的话,在某个杂志上登她几张好照片就行了。这是先生逝前唯一的愿望。



秀姿兰韵 王者之品——豫剧名旦王秀兰仙逝12周年祭


王秀兰先生和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是我一生最敬重、最崇拜的四位艺术家,她们不仅技艺超群,而且德高望重,堪为后进楷模。特别是王秀兰先生,从小看她的戏长大,她的艺术,对我以后戏剧观和表、导演艺术观的形成,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加之先生一生淡泊致远、执朴守拙、低调做人、不事张扬。虽怀兰质竹品,却因身居幽谷而使她一生对豫剧事业所做的贡献及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鲜为人知。2020年先生逝世十周年祭日我们在开封举行一个纪念活动,今逢先生的12周年的忌日,对它的缅怀、纪念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秀姿兰韵 王者之品——豫剧名旦王秀兰仙逝12周年祭

先生生于1925年,河南省民权县闫集大门村人。9岁在开封学艺,直至她于1982年为开封市少儿福利基金会义演的告别演出,在舞台上活跃了半个多世纪,系豫剧界难得的一位正工青衣演员。豫剧史学家冯纪汉先生在他的论著《豫剧源流初探》中,把她和陈素真、常香玉、司凤英、马双枝、史彩云、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姚淑芳、李景萼、桑振君列为十二大名旦,在豫剧界享有很高的艺术声誉。


秀姿兰韵 王者之品——豫剧名旦王秀兰仙逝12周年祭



人们在谈及一个艺术家的成就时,往往先要从她的师承开始,因为这是一个艺术家在艺术角逐场上的起跑线。从这方面讲,先生堪称是出身“名门望族”。


她的第一个老师是杨吉祥,艺名羊羔,系民国初年很有名的武生演员,开封义成班的台柱,会二百余出戏,宗祥符调。他传授给先生的是祥符调的代表剧目《七星庙》(饰佘赛花)、《大登殿》(饰代战公主)、《甘露寺》(饰孙尚香)等。杨师带徒很严,为王秀兰扎下一个坚实的祥符调基础。学艺两年,杨师病故。有一年她到杞县演出,又得到当地名旦王兰亭的赏识,将其收为义女,并传其技艺。王兰亭原是富家出身,颇通文墨,因酷爱戏曲,才弃家唱戏。他虽是票友出身,但技艺非凡,加之他精通戏理,特别讲究刻划人物,所以他演的人物多是真实生动,活灵活现,这对先生以后艺术修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王兰亭这期间传授给她《玉虎坠》《反西唐》等戏。先生的第三位老师就是马双枝,虽然没有正式拜马为师,确很崇拜她的艺术。马双枝是当时被誉为豫剧“通天教主”杨金玉的妻子,所以,先生称马为师娘,经常跑去问艺。凡有马的演出,她都跑去观看,而且格外留心。马双枝行腔大方,吐字真切,尤其在托韵、偷字、闪板上,更见功力,多加虚字、衬字,唱起来玲珑乖巧……这些对形成先生自己的声腔艺术均有直接的影响。后来成为先生自己代表剧目的《王金豆借粮》中的唱腔即宗马之《皮袄记》,在1956年河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上荣获一等奖。



秀姿兰韵 王者之品——豫剧名旦王秀兰仙逝12周年祭

王秀兰在《王金豆借粮》中饰刘氏嫂


1938年春,日寇逼近开封,做为当时省会开封内的许多名演员纷纷西行避难,像颗颗陨星散落在西安古城。其中最明亮的四颗当数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和王秀兰。


先生初到西安,先在国民市场戏院单独挑班,一出《反西唐》便蜚声古城,后被邀到常香玉挑班的豫秦剧院加盟。当时的豫秦剧院实力很强,豫东、豫西名家荟萃。唱豫西调的有常香玉、汤兰香、宋淑云、马天德、张小乾、常香伶、赵锡铭等;唱祥符调的有王秀兰、姚淑芳、王金玉(“筱火鞭”)以及老一辈的马双枝等。在这个名角云集、人才济济、强强联手的艺术团体中,先生的排名仅次于常香玉,有时与常香玉双挂头牌。西安的戏曲史学家杨志烈在其论著《豫剧流入西北五十年》中有这样的描述:“常香玉、王秀兰、姚淑芳是豫秦剧院的三大台柱,其中大部分剧目是以常香玉挂头牌,三人同时挂头牌者亦有,如《兰桥会》《洛阳桥》。另外还有少数剧目是由王秀兰挂头牌的,如《中华厅》《三上轿》《打金枝》《双头马》《凤仪亭》《三上关》等。在这期间,常与王合作非常默契,可谓珠联璧合。比如《桃花庵》中常饰窦氏,王饰陈妙善。常若不演,王便饰窦氏:在《秦雪梅》中,常饰秦雪梅,王饰二雪梅;《六部西厢》中,前几部常饰莺莺,王饰红娘,后几部中常饰红娘,王饰莺莺。岁末封箱,她们还唱反串戏,如在《黄鶴楼》中,常饰周瑜,王饰赵云,宋淑云饰刘备……到1945年先生与常分手返汴,这六年间,常香玉的豫西调对先生的影响很大,先生的祥符调对常的印象亦很深,加之两位大师都谦虚好学,使她们自己都成为身兼东、西两大流派的歌唱能手。


秀姿兰韵 王者之品——豫剧名旦王秀兰仙逝12周年祭


在西安的六年,先生不仅与常大师艺术合作得很好,与崔兰田大师之间的过从亦甚密切,她和常香玉经常被邀到崔兰田领班的兰光剧院去“打炮”演出。王先生还曾把自己与常香玉常演的拿手好戏《秦雪梅闹书馆》剧本偷赠给崔兰田,这一举动,在那个同行是冤家、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的时代,显得多么的难能可贵,使崔很受感动,遂和“十八兰”之一的王兰琴三人义结金兰,先生为长,崔大师为仲,王兰琴为季妹,情同手足。(详见《崔兰田传》)


1945年秋,先生在宝鸡与常香玉分手来到开封的和平戏院。开封的老观众都还记得当时剧界欢迎先生莅汴的盛况:相国寺东、西角门都用柏枝架上彩门,写满欢迎词;一张大海报贴满了整个开封鼓楼的南山墙,夸张地书写着“亚赛陈素真,盖过常香玉,大名鼎鼎王秀兰”的广告词。“王秀兰”这三个字,每个字都有一人多高。先生亦不负众望,一出《六部西厢》,便打了个四面开花。豫剧大家吴碧波曾在2010年的一篇纪念文章中写到:“当时这出戏受观众欢迎的程度是空前的,剧场人满为患,加座、加票都满足不了观众的要求,直至连窗户上也挤满了观众。王秀兰老师一出场,台下鸦雀无声,在演出中观众叫好不断。王秀兰老师那俊美的扮相,委婉的唱腔,大气洒脱的表演,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先生的这部《西厢记》于1950年被中国唱片公司灌制为黑胶木唱片。从此,六十余年间,先生一直居开封菊坛的坛首位置,直至辞世。

秀姿兰韵 王者之品——豫剧名旦王秀兰仙逝12周年祭

1947年底,组建“开封大戏院”,这是个能容纳近百人的演艺集团,真可谓聚英纳萃,名流云集,仅旦角演员就有王秀兰、田岫玲、阎立品、姚淑芳、李景萼、徐艳琴;“外八角”有张子林、冯焕卿、王金玉、徐文德、张洪盘、张新田、陈玉亭、李耀卿、高兴旺等,个个炙热烫手,先生仍居头牌之位。到了1948年9月,开封第二次解放,市总工会接受了“大戏院”,成立“工人剧团”,这是建国前河南豫剧界的第一个国营戏曲表演艺术团体,先生任团长兼工会副主任,曾多次在省长吴芝圃的带领下赴商丘慰问淮海战役的英雄、南下解放军战士及睢、杞、太革命根据地,先生系开封艺员中最早参加革命工作者之一。1951年11月,中南局在武汉召开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会议,先生和常香玉是戏曲界仅有的两位代表。1952年8月,先生又和王若瑜(即陈素真)、王敬先、宋桂玲、唐喜成等组成河南代表团参加了中南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由她主演的《别府·骂相》和与唐喜成联袂主演的《柜中缘》,荣获了演员一等奖,荣获此项奖的还有王若瑜、王敬先、宋桂玲,这是她们在全国赛事中为豫剧艺术赢得的第一批金牌。同年10月,以先生为副领队的河南代表团一行数十人赴京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直到1954年秋,河南省府迁郑,河南戏曲文化的中心西移,在前此的十余年间,先生堪为中州菊坛上的一位领军人物。所以,82年秋陈素真先生率山东省莘县青年豫剧团来郑州演出,接受《郑州日报》文体部主任王芳同志采访,在谈及“豫剧五大名旦”的称謂时,陈大师说:“河南的‘豫剧五大名旦’应该有人家王秀兰一个!”陈先生讲此话时,在座的有我和郑州报社文体部主任王芳同志。



秀姿兰韵 王者之品——豫剧名旦王秀兰仙逝12周年祭


1951年,随着著名刀马武旦王敬先加盟“工人剧团”和新俊王素君的技艺、声誉不断提高,先生开始了与她们二位的艺术合作,联袂主演出许多好戏,如《西厢记》《王金豆借粮》(以上是三人联袂);《天河配》《孟姜女》《信陵公子》《卓文君》《彩楼配》《周仁献嫂》《贩马记》《杨乃武与小白菜》(与素君合作)《空印盒》(与敬先合作);《陈妙常》《搜书院》《梁祝》《孔雀东南飞》(王敬先与王素君合作)等。1956年河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中,由她们三人主演的《王金豆借粮》,深受专家、评委和观众的交口称赞,同获一等奖,被誉为“汴京三王”,先生系“三王”中的佼佼者。《借粮》一剧还被中国唱片公司灌制成三张晿片,发行全国。57年,毛泽东同志来河南视察黄河,省委领导专调“三王”在军区礼堂为毛和其他中央领导演出了该剧。


秀姿兰韵 王者之品——豫剧名旦王秀兰仙逝12周年祭



“三王”在台上不仅是好搭档,台下还亲如姐妹,这全仰仗先生谦虚谨慎,有长者之风。先生生前曾开玩笑地对敬先和素君老师说:“人家都说一个槽上拴不住俩‘叫驴’,咱拴上仨中不中?”1959年以后,王素君、高兴旺先后被上调省一团,先生曾率原开封市豫剧一团两次大的全国性巡回演出:一次是在1960年的3月至10月,受中央人民政府的委托,到祖国的西南边陲慰问演出,历时8个月,途经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六省和武汉、长沙、桂林、柳州、贵阳、遵义、东川、西川、安顺、都匀、昆明、重庆等十二座大、中城市,破天荒地将豫剧艺术介绍给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一次是按中央文化部规划,赴上海、南京、徐州、青岛、合肥、烟台等地巡回演出。这两次巡演,几乎横跨大半个中国,先生的精湛技艺均受到当地观众的高度评价,为我们豫剧艺术争来许多荣誉:西南人民夸她的艺术为“春城增添光彩”(详见1960年9月7日《云南日报》刊登的报告文章:《豫剧为春城添彩》);上海观众誉她的演唱“具有中原特色”。(莫蔚:《具有中原特色的艺术》,1962年8月11日上海《文汇报》)。


秀姿兰韵 王者之品——豫剧名旦王秀兰仙逝12周年祭


我们知道,开封是豫剧“祥符调”产生的摇篮,也是豫剧改革的发祥地。樊粹庭、陈素真对豫剧改革的“豫声剧院”产生在这里,王镇南、常香玉对豫剧改革的“中州戏曲研究社”也产生在这里。尤其是建国前后,对豫剧改革的前哨战,即是在这里打响的,先生是参加这些战役的先驱之一,也是最早上演时装戏的豫剧艺员之一。



秀姿兰韵 王者之品——豫剧名旦王秀兰仙逝12周年祭


1952年10月底,河南豫剧院三团的前身——河南省歌剧团在开封市解放剧场演出了时装梆剧《新条件》和《艺海深仇》。时隔不久,即来年的6月初,先生就推出了由她主演的时装戏《小女婿》,而且,一发不可收,9月又推出了她主演的时装戏《小二黑结婚》和分别由王素君、王敬先主演的《柳树井》《妇女代表》《赵小兰》等。由于演出质量高,反响大,省、市文化局还专门召开大会,表彰了她们。除此之外,先生还早在四十年代中期首演了许多新编古装剧,如《扫穴犁庭》(又名《洞庭英雄》,作者王镇南)、《七夕泪》(作者安澜)、《二部李秋红》(作者安澜)、《陈胜王》等。在以后的艺术生涯中,先生还上演了许多有影响的现代戏,如《李双双》(饰双双)、《红灯记》(饰李奶奶)、《沙家浜》(饰沙奶奶)、《杜鹃山》(饰杜妈妈)、《野火春风斗古城》(饰金环)等,对豫剧的改革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特别是《李双双》这出戏,六十年代初有许多名家如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高洁、马琳等,都竞相争演,先生却能以其精纯的祥符调特色,与之争芳斗艳,自领风骚,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其中的许多唱段,如“小菊儿你睡得又甜又香”“有心狠狠说说他”等,现仍在广大观众中传唱。


秀姿兰韵 王者之品——豫剧名旦王秀兰仙逝12周年祭



“风老鹰雏、雨肥梅子”,五十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她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上演了近二百部戏,为观众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她扮起戏来规规矩矩、深沉含蓄、宁缺毋滥、绝不哗众取宠;行起腔来本本分分、不蔓不枝、酣畅淋漓、更无刻意要“彩”,她的艺术所达到的境界,正是这种于朴实中见机巧、于清淡中见醇厚的“大巧之朴、浓后之淡”,故扑而不拙,淡而不平,实乃黄钟大吕、国色天香、王者之品。特别是先生的念白功力,在豫剧界更是有口皆碑。先生的青衣念白,如凤鸣玉碎,高雅而纯正;闺门旦念白,如莺啼燕啭,亲昵而妩媚;花旦念白,若雏鹰幼犊,活泼而天真;老旦的念白则如空谷沉雷,深沉而苍劲。高低抑扬,错落有致;轻重徐疾,相间得体,使观众遐迩皆宜,极富音律感……


秀姿兰韵 王者之品——豫剧名旦王秀兰仙逝12周年祭


先生的这种艺术特色,足具树帜立派之资,可开一代风范。然,先生绝技一身却虚怀若谷,加之素恶拉帮结派,好为人师,所以,一生只传艺,不收徒。原河南省豫剧二团台柱之一的张桂花,其嗓音、扮相均酷似先生,也曾多次向先生讲明要拜师的意图,却被她拒绝,反让其拜在自己恩师王兰亭的足下。虽然如此,先生仍将自己的拿手好戏《六部西厢》《秦雪梅》等,倾囊相授。所以,张桂花见了先生总以 “师傅姐”相称,这早被梨园界传为美谈。

秀姿兰韵 王者之品——豫剧名旦王秀兰仙逝12周年祭


先生一生音像资料不多,又乏传人传承,风姿绰约的王派艺术濒于灭绝的境地,这是令人十分遗憾的事。我想,豫剧之百花园应是万紫千红、群芳斗艳之所在,绝非“五朵金花”“六大名旦”所能涵盖得了的。我寄希望于豫剧界的有志之士、特别是青年新俊们,将先生用五十余年的心血积累下的艺术结晶,开掘之、研究之、传承之,先生若有知,当含笑九泉!


秀姿兰韵 王者之品——豫剧名旦王秀兰仙逝12周年祭



最后,以我于先生十周年祭时写的一首仿古风辞《幽兰赋》来结束这篇纪念文章。辞曰:

兰之猗猗,其香扬扬。

幽幽独处,未掩其芳。

贸贸雪霜,无折无伤。

不采不佩,于兰何妨。

兰虽匪雍,其香也王。

泄泄浮草,胡损其光。

泻泻秋月,与菊共享。

采而佩之,馨香永昌。



秀姿兰韵 王者之品——豫剧名旦王秀兰仙逝12周年祭


公元二零二二年五月十二日于汴西湖



作者:石磊,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樊戏研究家、编剧、导演。

标签: 特种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