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养殖竹鼠(河南竟有野生大象?中华5000年,气候如何变化?)
大家好,我是新人up主墨家君。
最近这几年,全球气候变暖的话题一直是一个高热门话题,那么我们就先做一个小调查,我们不看数据,就用直管感受:气候变暖,大家真的有切身体验么?
先说一下我的感受,我出生在辽宁大连,在大连生活了二十几年,现在已经在杭州生活了近十年。
回想小时候,我们且不说大雪封山吧,至少在大连,这个最不东北的东北城市,冬天下雪还是极其常见的,基本上一个冬天,地上始终是有雪的,而温度,零下10度左右也是常态。但现在,大连的冬天几乎不下雪,温度达到结冰的0度,也不多见,可能到了三九天或者凌晨,才偶尔会到零度一下。
上中学时,要骑自行车将近一个小时才能到学校。那北风扫在脸上,像小刀在割一样。穿着里面带毛的棉袜子和带毛的厚棉鞋,但到了学校两脚依然是木的,缓过来之后疼痛难忍。可现在,一双春秋皮鞋、运动鞋,可以畅通无阻。
这就是我最直观的体验。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气候变暖和天气不冷,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天气是指短时间的状态,而气候是一个长时段的趋势。总结气候的规律,需要持续几年的观察,而分析气候的变化,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数据,才可以看的出来。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么知道几百年前的气候是什么样子的呢?气候是真的会变化的吗?
所以今天,我们就再来考一下古,聊一点有关古代气候史的研究,看看人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推断几百甚至几千年前的中国气候的。
要说我国古气候史研究的奠基人,当属浙江大学的老校长竺可桢先生。竺先生在1972年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把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里,气候的大概变化情况整个梳理了一遍。
关于竺可桢先生当年研究中国古气候史的原因,流传着一个故事,大概是说:竺先生是在看地图的时候,留意到河南省的简称是“豫”,这个字在甲骨文里的字形,是一个人手牵着大象的样子。而大象一般生活在比较温暖的地方,比如今天的野生象群,主要是在云南省散步的,所以竺校长就推测,当时的河南省气候可能和现在的云南省差不多,这就意味着,当时中国的气候要比现在普遍温暖许多。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它为科普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而竺可桢先生当年的论文里,也确实举了这个“豫”字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只不过,他当年的研究可不是单纯的望文生义,而是依托了许多考古发现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才作出上古时期“中原有象,气候更暖”的推断的。
比如,在距今5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就发现了竹鼠的骨骼遗迹。而在距今3300年的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除了竹鼠以外,考古学家们又发现了水牛、亚洲象等动物的骨骼遗迹。这些动物,在今天都普遍生活在相对温暖的区域。再加上,有学者研究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发现上面还记载了当年打猎收获的猎物,其中就有野象、犀牛等亚热带动物,比如在一篇“焚林而猎”的卜辞中,就提到了当年的殷王一次打猎,就捕获了森林中的71头犀牛。竺先生通过这些丰富的考古发现,做出了推断: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前到三千年前的这段时期,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尤其是在中原地区,有丰富的证据表明,那时的气候比现在更加温暖、湿润。
竺先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段可以参考的不同材料,也选择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他把上面这段依靠考古发现的材料来开展研究的时期,称为“考古时期”。在这之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的这段时期,被他称为“物候时期”。
那么,这个“物候”是什么呢?
自从周朝建立之后,我们可以利用的文字材料越来越多。在我国古代,人们虽然还没办法测量气温和湿度的具体数据,但是我们的古人都非常善于观察。在每一年的寒来暑往中,人们都会观察到那些霜降下雪、河流结冰、草木发芽结果、候鸟春来秋往的自然事件,再通过文字将他们记录下来。我们今天找到这些记录,再结合记录的时间,就可以进行古今对比,去了解古人那时感受到的气候和我们今天有什么不一样。
比如,判断一个地方是否存在结冰期,就可以大致推断出那个年代的气温状况。今天我们存在的结冰期分界线,大致是在秦岭-淮河一线,在淮河以北的地区普遍会结冰,而淮河以南则普遍不会结冰。
但是在战国时期,淮河以北的区域,就有冬天不会结冰的记载。比如《左传》里提到,鲁国人在过冬的时候,很多年份是取不到冰的,导致夏天很难熬。而鲁国的首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位于淮河以北,现在往往每年都会有一个月左右的结冰期。这就意味着,那时的气温相对偏暖。
但是,到了几百年后的南北朝时期,气候就明显转冷了。比如南朝的皇帝,居然在南京郊外的覆舟山上,盖了一个储存冰的冰房。当时肯定不会存在冰箱这样的高科技,想要取冰,只能在冬天寻找结冰的河流。在南北朝时期,连南京人都可以拥有冰房,这可是要让战国时期的山东人都羡慕一番了。
经常被利用到的物候学材料,还有植物的生长情况。比如杨贵妃非常喜欢的荔枝,主要生长在南方,但荔枝的分布位置也随着朝代的不同而变化。四川是自古以来的荔枝主产区,但是在唐朝,荔枝可以生长在成都城内,而到了北宋时期,成都城里的荔枝树都被冻死了。那时的荔枝,只能生长在成都以南的眉山、乐山等地。到南宋时期,荔枝的生长位置又进一步南移,眉山、乐山在那时已经不生产荔枝了,想摘荔枝,还要到更南边的宜宾、泸州等地。作为参考,今天的荔枝主产区是乐山和泸州,所以竺先生就做出判断,北宋的气候比现在偏暖,而南宋的气候比现在偏冷。
到了明清时期,物候学的文献材料,被集中记录在各地大量的地方志中。所以公元1400年到公元1900年这一时期,竺先生主要利用方志文献来还原气候,这一时期也被他称为“方志时期”。
地方志的特点是,会有固定的体例来记录天气现象,所以可以采用一些统计学的方式,对一些特定记载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时,因为水的结冰点是稳定不变的,而结冰、降雪等天气现象又是很明显的,所以竺先生主要利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河湖结冰和降雪落霜的记载,来还原这五百年间的气候变化。
竺先生统计了这五百年间的地方志材料中,关于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汉江、淮河等几个主要水域的结冰年份的记载,和广东、广西两省内出现降雪落霜记录的年份记载。统计之后发现,我国当时的寒冷年数,密集出现在1470~1520,1620~1720和1840~1890这三个时段之间。相对来说,十七世纪最冷,十九世纪次之,其他的三个世纪则相对温暖一些。
到了近代时期,我国就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气温、降水测量技术,1911年起更是出现了正规气象站,所以从19世纪末开始,竺先生就可以直接利用测量数据,来分析我国的气温、降水趋势变化了。
而就算是在这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气温也出现了几个小范围的波动。通过对香港、上海、天津等几个大城市的数据分析,我国的天气十九世纪末相对寒冷,随后波动上升,到1950年左右达到了一个小高峰,随后又开始转冷。而在这一百年之间,气温上下摆动的幅度有时可以达到一摄氏度左右,已经可以看出明显的波动趋势了。
最后,竺先生将它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一个波动曲线。他指出,中国的历史上存在四个比较明显的寒冷时代,分别是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公元1200年和公元1700年,分别对应历史上的西周、东晋、南宋和清朝。
他还对照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古气候史研究成果,提出全球的气候变化是有明显联系的。他对比之后发现,欧洲和中国的气候波动曲线形状就几乎一致,只是欧洲的波动周期会比中国晚一点,中国气温明显变化之后,欧洲的气温在几十年后,才会发生同步的变化。
竺可桢先生采用的研究方法非常细致,他几乎利用了当时可以利用的所有史料,也整理出了一条相对完整、客观的气温波动曲线。但是研究成果发表之后,也有一些学者针对竺先生的部分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质疑和商榷的意见。
比如,历史上关于天气的记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如果一个地方,连续很多年冬季都会结冰,那么在记载天气情况时,就不会特地把结冰的这件事情记录下来。而竺先生在研究1400年至1900年的气候变化时,直接利用这些结冰的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是否可以真正还原当地的结冰频率呢?
再比如,动物和植物,也是会随着环境和人类的选择进化,不一定会保持完全稳定的对气温、降水的需求度。五千年前的竹鼠、一千年前的荔枝,真的就和今天的竹鼠和荔枝同样么?在历史上还出现过非常耐寒的猛犸象,为什么出现在河南的象骨,不能是一种相对耐寒的大象品种呢?
所以,随着一些更加科学、更加客观的研究方法得以应用,学者们又重新进行了一些对中国古气候的还原工作。
比如人们发现,随着每年气温和降水量的不同,古树的年轮宽度、湖泊底部的沉积物、冰川冰芯每年的增长厚度、珊瑚礁的发育情况,都是会有变化。一些学者就通过对这些自然界保存至今的数据,进行测量和定量分析之后,又总结出了一条全新的气温变化曲线。
再比如,也有一些学者考虑到竺先生的研究面太广,几乎遍布全国范围,有一些零散的材料没有利用上,于是就专注于一个小区域的气候史研究,得到了范围更小、但更为精确的历史气温波动曲线。
而在这些研究之后,学界依然普遍认为,竺先生半个世纪前的研究成果,宏观上仍然是准确和科学的,只是在一些具体时段上存在争议。比如,唐代的气温,究竟比现在更温暖还是更寒冷,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定论。
这时也许有人会问了,这么多的学者,费了这么大的力气,还原了中国古代的气候史,这项研究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只是为了了解古代人冬天能不能滑冰,夏天能不能吃到荔枝吗?
事实上,我们还原历史的真相,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分析真相背后的因果关系。
一部分学者就在思考,同在一个地球上,古代人又没有很高的碳排放量,他们气候波动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时又有学者提出“天文变迁”的理论,他们认为,在工业时代之前,地球气候的变迁主要是受到天文因素的控制,比如太阳黑子的活动频繁程度、地球自转周期的变化、地球地极的移动等等。还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天地生综合研究”的命题,思考能不能将天文、地理和人文三个大环境的变化放在一起进行宏观讨论,从中寻找宇宙运动的规律。
还有一部分学者指出,不管气候变化的原因如何,它一定会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因为人要吃粮食,而粮食是地里长出来的,气候一改变,人们种粮食的区域就会变化,收成也会改变,这就会导致民族迁徙和王朝兴衰。很多学者观察到,气候偏温暖的时候,一般都是盛世,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可以和中原的农耕世界和平共处,大家都能吃得饱饭。而当气候偏寒冷的时候,中国一般处于分裂和朝代变革的时期,这时气候的反常会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会给老百姓的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迫使游牧民族不断迁徙,农民则会因为收成不好进行抗租、抗税,导致天下一团乱。
我们对古气候史的分析研究,属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畴,这个学科研究的指导思想,就是人地关系。我们人类可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我们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所以更好的了解地理知识,更好地了解环境变化的规律,会给我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里,大家别忘了一键滴滴滴,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 1柯尔鸭是什么鸭子?2021年养柯尔鸭赚钱吗?
- 2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项目,这6个养殖项目,想农村创业的可以试试
- 3马的繁殖技术
- 4野鸡晚上在哪里?几个捕捉野鸡的小技巧_库百科山鸡养殖
- 5竹鼠种类图片大全_库百科竹鼠养殖
- 6梅花鹿的发情鉴定与配种方法_库百科梅花鹿养殖
- 7水貂皮和貂皮的区别_库百科水貂知识_库百科水貂
- 8鸭子要下蛋的前期反应 新鸭下蛋前的征兆
- 9地锦草的功效与作用:地锦草治糖尿病是真的吗?
- 10常见蜗牛种类大全 蜗牛的种类大概有多少
- 11野鸭子是国家保护动物吗_库百科养鸭
- 12水貂好还是貂好_库百科水貂资讯_库百科水貂
- 132021年最新20张大合集来了,看有没有你认识的?
- 14观赏鱼烂尾烂鳍烂鳞用什么药?
- 1510万元刚需,蓝电E5荣耀版与启源Q05,谁更贴近你的出行需求?
最新文章
- 美女用嘴吃饭(爱豆的自律?IU自曝吃东西每口咬150下,被医生要求减少咀嚼次数)
- 重生之完美女神txt(重生16岁送女神一箱香蕉皮)
- 美女发的福利(佳丽3000美女合集深夜送福利性感养眼女人实在太美了)
- 竟(当俄罗斯极品美女,批发式爱上中国男人)
- 盛夏之美女(盛夏外拍美女人像一组)
- 美女苏红(“炮姐”周苏红:一婚照顾瘫痪丈夫,34岁再嫁富商,她如今怎样?)
- 即墨美女多(青岛上演比基尼热辣泳装秀 40名佳丽秀身材)
- 美女骚动得图片大全(What?许昌这五个美女一起搞事情躁动整个朋友圈)
- 冬妹美女(aespa柳智敏穿白衣身姿挺拔,冬妹咬手指,宁艺卓黑蝴蝶惊艳)
- 带冉的美女(为鲁能绝杀扳平激动落泪的美少女冉妹儿(图集))
- 美女的桃花洞(《显正街记忆》大屋灯暖——做土枪 · 探八仙洞)
- 黄金美美女(各领风骚的年代:香港电影黄金年代十大美女)
- 性感热舞(古力娜扎房车里放飞自我,穿针织毛衣牛仔裤热舞,苗条身段太出挑)
- 找盐城美女(江苏盛产美女来自江苏的20位女星,个个如花似玉,楚楚动人)
- 美女进海底(别样海边风情,带你领略绚丽海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