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特种养殖

狨猴养殖(自闭症、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精神分裂症,这类脑病目前都无药可治?)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2-01|点击次数: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28期,原文标题《脑病为什么那么难治?》,严禁私自转载,侵权必究。

自闭症、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精神分裂症,这类脑病目前都无药可治?

拳王阿里之死让帕金森症再次走入公众视野。类似帕金森症这样的脑部疾病还有很多,像自闭症、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等,都属于无药可治的绝症,目前所有的疗法只能缓解症状,无法除掉病根。

脑病为什么那么难治呢?一个原因自然是人脑的结构太过复杂。不过,再复杂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研究者们之所以束手无策,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其他人体器官的病变可以在小鼠身上进行实验,差别不太大,可小鼠的大脑和行为模式都太过简单,无法模拟出像自闭症这样复杂的脑部病变。

于是,研究者们想到了灵长类动物。比如狨猴的行为就和人类很像,野生狨猴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家庭结构和人类很像,狨猴夫妻之间甚至可以通过眼神进行交流,这说明它们的行为模式已经足够复杂了。

今年6月18日出版的《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东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院的冈野荣之(Hideyuki Okano)教授和他领导的研究团队采用基因工程的方式培养出一批易患帕金森症的狨猴,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动物模型。

研究人员把一个突变了的人类SNCA基因转入狨猴的基因组,这个突变基因曾被认为和帕金森症有关,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这种转基因狨猴在1岁的时候便表现出典型的帕金森症状,无论是病情发展、行为模式还是病理解剖特征都和人类患者非常相似。

这个消息引发了一些媒体的不安,声称此项实验有违动物伦理。但实际上,无论是从伦理角度还是实用角度看,这项实验都没有问题,只是一部分欧美的极端动物保护组织在抵制而已。刊登这则消息的《新科学家》杂志特意在卷首发表了一篇社论,支持合法的动物实验,称其为新药研发的必经之路,为了人类福祉,让实验动物做出一些牺牲是值得的。

该文作者指出,类似的动物实验在欧美国家也一直在做,但由于遭到某些动物保护组织的抵制,进展非常缓慢。相比之下,日本和中国在这方面相当开放,有望借此机会迎头赶上。要知道,仅仅在欧洲,与脑病有关的药物市场每年就有8000亿欧元的规模,比癌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加起来还要多。

举例来说,日本的研究机构目前一共饲养了大约1000只狨猴供科学家研究脑部疾病。中国更是厉害,目前有大约40家中国动物养殖公司饲养着25万只猕猴和4万只恒河猴,它们大都会被用于一项由政府资助的、为期15年的“国家脑科学计划”,负责人为中科院神经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教授。

当然,用动物做实验并不等于虐待动物。事实上,动物实验有助于帮助公众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好处,对于动物保护事业是有帮助的。比如,美国夏威夷大学生物学家萩原正辉(Masato Yoshizawa)在上周召开的一个国际会议上报告说,他和同事们发现一种洞穴鱼行为相当特殊,可以用来作为精神分裂症的模型动物。

根据《科学》杂志的报道,这种鱼常年生活在黑暗的洞穴里,因此失去了视力,皮肤变得透明。它们喜欢单独行动,几乎不睡觉,行为高度活跃,喜欢长时间重复同样的动作,和精神分裂症患者非常像。奇妙的是,如果用百忧解(Prozac)这类抗抑郁药物喂养这些鱼,它们就不再显得那么焦虑了,睡眠时间也显著增加,和人类服药后的表现非常类似。

更加奇妙的是,这种鱼还有一个生活在地表的近亲,虽然相貌和行为完全不同,但两者仍然可以进行杂交并产下后代,这就有助于科学家研究复杂行为的基因基础,有望找出导致洞穴鱼精神分裂的基因突变。

从进化上讲,鱼类毕竟和人类之间有着4亿年的时间差,洞穴鱼是否真的会对脑病研究有帮助现在还说不好。但这个神奇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尽全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因为再聪明的科学家也不会事先知道,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小鱼竟然有可能帮助人类揭开精神分裂症的谜团。

《三联生活周刊》最新封面“资产如何保值”

喧嚣时代,给灵魂一个栖息之地,《三联生活周刊》带你体会阅读之美

推荐阅读

大龄北漂单身女青年冬日北京租房记

面相凶狠的下岗职工被说成“刑满释放”,等“收拾”了小区秩序破坏者后,却赶紧被替换掉了

剧情拖沓、收视率造假、滥用流量明星,拿什么拯救国产烂剧?

从Lady GaGa到贝嫂,“红底鞋”为何能征服全世界的女人?

这两位90岁的老人,过着都市人都羡慕的“世外桃源”般的慢生活

标签: 特种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