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特种养殖

曲靖竹鼠养殖场(富源县积极探索乡镇扶贫方式催生内生动力)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2-03|点击次数:

“扶”起来 “站”稳当

— —富源县积极探索乡镇扶贫方式催生内生动力

曲靖市富源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云贵交界,呼啸而过的沪昆高铁进入云南的第一站就是富源。曾以煤炭闻名的“八宝之乡”,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目前在国办信息系统中共有 8 个贫困乡镇(街道)、130 个贫困村、贫困人口 110144 人。2018 年是富源县脱贫摘帽攻坚决胜的一年,分析师在实地调研中看到,全县干部群众奔赴脱贫一线,热火朝天盖新房、建车间、兴产业、强投资,新路、新房、新厂在村落间拔地而起,贫困群众的生活不断“旧貌换新颜”。

富源县决战脱贫攻坚,说到底是打赢 8 个贫困乡镇的脱贫摘帽工作。近年来,富源县以十八连山镇等作为全县扶贫重点地区,创新方式方法探索乡镇扶贫工作,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唤醒感恩感谢之情上积极尝试,取得一些成效。

十八连山回眸:“历史上这里是被人遗忘的角落”

驾车从富源县出发,向南行驶 103 公里,一路坡陡弯急、雾浓雨大,三个小时可到达十八连山镇。十八连山地处云贵两省三县 (富源、兴义、罗平) 结合部,是一个革命老区,全镇 17 个村委会中就有16 个贫困村委会,是名副其实的深度贫困乡镇。该镇境内还居住着汉、彝、水、回、苗、壮、蒙古、布依等 8 种民族,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99户9139人,是典型的民族杂居贫困镇。

镇政府所在地雨汪建于一个狭窄局促的平地之上,四周群山环绕,平日一袋烟的工夫,可以绕集镇两圈。十八连山常年气温偏低,数十年来老百姓以种植包谷为主,镇内没有成型的工业。“以前一户种包谷每年收入 2000 块左右,除了自己的工钱,几乎没有剩下的钱。”当地建档立卡户李秀胜说,因为交通闭塞、产业缺乏,历史上的十八连山就像被人遗忘的角落,贫困成了这片土地深深的烙印。

为攻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2016 年开始,富源县成立以县长为指挥长的“十八连山镇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部还配有两位副县级干部为副指挥长。每个县领导每月至少三天时间定驻在十八连山,白天下乡、夜晚开会,对共性问题、个性问题区分研究,逐一解决。富源县从产业扶贫、转移就业、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和宣传鼓劲等几个方面着手,创新举措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动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将政府帮扶与“我要脱贫”有效结合。

高效产业增加农户收入,一些建档立卡户要求主动退出

(一)“现在有了收入,‘建档立卡’这个名谁都不想背”

十八连山平均气温 14.6℃,年均降雨量 1400 毫米。气候、土壤适宜农作物生长,在富源县内属农业大镇。粮食作物以包谷、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为主。“过去老百姓多为自发种植,包谷、水稻等农作物产值不高,不少农户一年辛苦下来只够勉强维持生活。”十八连山镇镇长张坤军说。

2016 年以来,十八连山镇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引进新型高效高原特色农业。在巩固好粮、烟、油传统产业的同时,以覆盖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目标,采取“公司+合作社+村委会+农户”的模式,辅之于产值高见效快的山药、猕猴桃、软籽石榴、温氏生猪养殖、贡菜、有机蔬菜、冬季萝卜等新型产业

一些企业、种植能人在农业转型发展中脱颖而出,切实激发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位于雨汪村的富源县谷子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陈佩,在昆明一家公司做蔬菜配送。2016 年,在镇政府的支持和邀请下,陈佩回到十八连山种植山药。她在山地间修出三条机耕道、给老百姓发种子、肥料,摸索出更适合山药生长的垫布种植方法,并将老百姓种出的山药通过蔬菜配送公司销往各地的学校和超市。“我发现老百姓其实不懒,只是没技术,不知道种什么赚钱。”目前,合作社山药种植面积达400多亩,全县产值近7000万元。

1980 年出生的村民刘龙是建档立卡户,以前在富源县外打工,给人装电缆。平时喜欢打麻将,一直未攒下钱,也没有娶媳妇。2016 年刘龙听村民说村里有变化后,就回村看看。当看到陈佩种的山药卖价高市场好,他也跟着种山药。人越来越勤快、山药也越种越多,今年刘龙自己的地里种满山药,还租地、雇工接着种。“我种了十七八亩,收入十来万。今年讨了媳妇,是一个女大学生,我们两个一起种山药。现在有收入,我找了村委会,不当建档立卡户。其实这个‘建档立卡’的名不好背,把地种好,谁也不想背。”刘龙高兴地说,“今年的山药交给陈佩后,明年还要多种一些,这个山药太管钱了。”

不只刘龙,现在雨汪周围的村子里基本没有不做事的建档立卡户。除了山药种植,谷子地合作社还与云南农业大学共建山药实习研发基地,培育山药面条、山药粉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合作社又根据季度调配,带动周围贫困户种植豌豆等蔬菜。“老百姓还会到地里帮工,一天也有 80 块的收入。现在跟着我们一起种山药的老百姓有七、八百户,今年户均纯收入能达到5000块以上。”陈佩说。

目前,十八连山镇已同 4 家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协议,由村委会动员、鼓励群众开展新型种植;合作社向农户提供种苗和种植技术培训 , 向 村 委 会 支 付 一定 的 管 理 费 ; 政 府 向村 委 会 提 供 必 需 的 周转 资 金 ; 公 司 按 市 场价 收 购 农 产 品 进 行 加工 后 , 负 责 对 接 市场 。 据 统 计 , 全 镇 种植山药 620 亩,带动贫困户 482 户、2021 人,预 计 人 均 可 增 加 收 入2825 元 ; 种 植 软 籽 石榴 601 亩,带动贫困户603 户、2300 人,进入盛 果 期 后 预 计 人 均 可增加收入 4703 元;种植工业辣椒 555 亩,带动贫困户 262 户、514人 , 预 计 人 均 可 增 加收入 4703 元;种植猕猴桃 160 亩,带动贫困户163户、607人,进入盛果期后预计人均可增加收入2372元;种植有机蔬菜 200 亩,带动贫困户 200 户、756 人,预计人均可增加收入 749元;种植冬季萝卜600亩,带动贫困户300户、1168人,预计人均可增加收入 2312 元;建设年出栏 3000 头温氏生猪养殖小区 6 个,带动农户216户,预计户均可增收3000元。

(二)“扶贫工厂开起来,周围的麻将馆都关门了”

在培育新型高效高原特色农业的同时,十八连山镇与江苏、广东等地的电脑公司、包装公司、服装公司和劳务公司等对接,加大全镇的劳务输出力度,通过“转移就业+镇企吸纳+就近务工+公益岗位”的模式,转移就业贫困户 2411 人。值得注意的是,十八连山还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政府提供“保姆式”服务,免费提供场地,保障水、电、路“三通”,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生产线到乡镇、村委会建立“扶贫工厂”吸纳就业。目前,全镇已建成云南鑫喜莱家具有限公司、曲靖市泰锦电子产品营销公司等十七个“扶贫工厂”,直接带动无法外出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近 200 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该镇已基本实现户均超过 1 人外出务工和“务工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走进易地搬迁点“发冲佳园”,迎面挂着一幅红色的条幅,“窝在家里是穷汉,转移就业把钱赚”。这里是十八连山“扶贫工厂”的集中所在地,云南鑫喜莱家具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藤椅编织、曲靖市泰锦电子产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耳机线的生产加工。三十多位老百姓坐在鑫喜莱公司的加工车间内,手上不住地忙活着编织各类藤椅。住在小者村 77 岁的建档立卡户孙国花每天清晨 6 点多就往加工车间赶,她一边编着茶几的藤条一边说,“我们老两口都会过来,一早上跑跑、每天活动手脚,身体要舒服些。在这里编一件藤椅 17 块,一天可以编两到三件,一个人一个月下来也有几百块钱。给家里的小娃娃减轻一些负担也好啊。”据悉,每个村目前正选派三名左右贫困群众到“发冲佳园”学习藤椅编织技术,学会回村后教授其他村民编织藤椅,逐步实现扶贫工厂对所有行政村的全覆盖。

“扶贫工厂”还“消灭”了易地搬迁点周围的麻将馆。十八连山镇还在“发冲佳园”引进以生产耳机线为主的泰锦电子产品有限公司。公司已搭建起两条完整的生产线,每条生产线每日可吸纳劳动力40 人左右。公司负责 人 张 粉 说 ,“ 经过培训掌握基本生产技术后,来上班的建档立卡户每个月 有 800 块 的 底薪,每生产出一条耳机线又再计 5 块钱。卡户来上班很高兴,厂里还没开门 就 过 来 等 着 了 。偶尔因停电使得生产线停工一天,他们都会问‘你们明天还开门吗?还要我们吗?不来上班,都没有生活费了’。”

分析师在泰锦公司生产车间内看到,一条生产线正有序不紊地运行着,生产线两旁坐满了工人,他们有的拿着胶枪、有的捋着耳机线、有的在涂抹焊锡膏,整个车间内鸦雀无声,工人们将一条条耳机线组装出来。车间目前已生产出1.8万件耳机线,简单加工组装后将卖给广东厂商。张粉还介绍,生产车间运行三个月来,到厂里上班的贫困户越来越多,而在易地搬迁点附近营业快一年的麻将馆却关门了。

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提升,推动贫困群众主动参与脱贫攻坚

(一)“脱贫攻坚不只是政府的事,也是老百姓自己的事”

2016 年至今,十八连山共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 3151 户 (含三类和非四类)。全镇贫困群众投入自家危房改造工时 31876 个,折合工时费 318 万元;自主投入材料砂石料 7567 方、树木 1376 方,折合材料费 86 万元。

在取木德村、大土德村、小猪街村等地,一堆堆的砂石水泥堆在贫困群众的门前,老百姓或是自己动手、刷墙刷漆,或是请人帮工、上瓦固墙。小猪街村建档立卡户杨兴菊原来住的是又旧又黑的土基房,现在新房屋里屋外贴上瓷砖,还加固了钢梁。取木德村的建档立卡户王小菊今年 60 多岁,儿子去世儿媳改嫁后,她一手拉扯着孙子李晓普。虽然生活辛苦,但王小菊并未放弃。分析师看到她正满头大汗地背着一袋袋的水泥放到自己家门口,家里的老房子在一点点地变新变固。“我做得下来的自己做,做不下来的就请人做。这样钱不贵,时间还快一些。扶贫不只是政府的事,也是我们自己的事情。”王小菊说。

岔河村委会支部书记李雄胜介绍,在危房改造工程中让老百姓参与进来,政府核算出水泥、砂石和粉漆需要的价钱,然后把这些钱给老百姓。老百姓自己做一部分,再请人帮忙做一部分。这样不仅优化了政府资金,节省出部分资金用于绿化工程、亮化工程;还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工期。现在,一片贫困群众自己动手建家园的繁忙景象在十八连山各村居委会随处可见。全镇矮、旧、危、破、黑的老房子纷纷旧貌换新颜,一座座青瓦彩砖钢梁白地的新房新居鳞次栉比。与新房相应的,是各户贫困群众房前屋内比比皆是的对联,上面写着“惠政如春千户笑,党恩似海万民歌”“民富当怀报国心,田丰不忘惠农策”等等。

(二)“小手拉大手”“爱心超市”,激发群众自我脱贫主动性

从十八连山所在地雨汪出发,经过约 20 公里水泥路就进入与贵州省毗邻的卡锡村委会河边村。一路上,4 米多宽的水泥路干净整洁、鲜有垃圾,太阳能路灯依次竖立在水泥路两旁。从沿路经过的华毕村委会到卡锡村委会河边村,村落里没有垃圾、粪便,空气中没有异味,不时看到有老百姓在打扫家门口附近的卫生,整个村庄安静清洁。

作为传统农业镇,十八连山世代以农耕为主,以前各村居所大多数群众圈养大牲口,房前屋后堆垃圾、村里村外粪水流的情况比较常见。现在不只卡锡村、华毕村,十八连山全镇的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村民们爱护卫生的观念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村民自觉地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并保持卫生整洁。村民爱护环境卫生积极性的出现,得益于十八连山的两项措施:“小手拉大手”和“爱心超市”。

“小手拉大手”,以孩子撬动家庭,以家庭带动邻居。在开展人居环境提升整治行动中,十八连山的一些村民因其世代居住所养成的生活习惯,对环境卫生及美化优化的需求不强、参与不积极,部分村民还有抵触情绪。针对这一情况,十八连山将学校作为落实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开展“小手拉大手、争做环境小卫士”活动。老师在学校里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将环境卫生作为一项课堂教育内容,强化学生对于美化环境和整洁卫生的意识及观念,并要求学生回家后动员家长,督促家长认真参与所在村委会的环境卫生评比工作,对于动员效果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通过小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小手,有效拉起了家长积极行动、打扫卫生的大手,起到较好的带动作用。

“爱心超市”,激发群众自我脱贫的主动性。经向煤矿等企业、定点帮扶单位和社会爱心人 士 多 方 募 集 资金,十八连山镇在全县率先开设爱心超市。超市设在镇中心的易地搬迁点“发冲佳园”,各个村委会还有超市物品兑换点。超市内雨伞、刀具、碗具、盆具、洗漱用品、杀虫剂、板凳等多种商品琳琅满目、摆放整齐、实用性强,每种商品均标明各自的兑换积分。十八连山镇固定每周五为各村委会的“清洁日”,而后下一周周四为人居环境卫生“评比日”。卡锡村委会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马开禹介绍,各村委会对村民是否参加集体清扫、屋院内卫生洁净程度、对脱贫攻坚政策熟知程度、配合干部帮扶工作情况和脱贫带动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定,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发放“爱心超市”物品兑换积分。“村委会开始评定活动后,老百姓尤其贫困群众爱护卫生、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一些贫困群众主动要求村小组到家里打分检查,还有一些群众则会询问自己家为什么得分少、别人家为什么得分多。”他说。

鼓与呼:宣传营造脱贫氛围

除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提升等方面,十八连山注重宣传鼓劲,从多个方面在全镇各村委会营造较为浓厚的脱贫攻坚氛围,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1.户外标语、宣传画宣传。2018 年 4 月开始,十八连山在集镇主要公路沿线、人口聚集地段和各个自然村口设立户外广告牌及政策宣传画,在自然村内张贴加油鼓劲的宣传标语。比如,华毕村内不仅院落整洁、村道亮丽,围墙上、院墙上不时贴有“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脱贫无捷径,勤劳是根本”等标语,整个村落有浓厚的脱贫氛围。

2.农村广播宣传,吹响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十八连山将脱贫攻坚政策制作成音频分发到各村 (居) 委会,各村组以每天两次的频率,分别于清晨 8 点左右农户出工和傍晚 18 点左右农户收工回家的时间段,播放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脱贫攻坚政策、环境卫生清扫要求、歌曲 《共产党好》《咱老百姓》 等,及时传递政策声音,鼓励群众脱贫致富。

3.开展“暖心家访”、院心会等,与贫困群众积极沟通。针对十八连山大部分村寨没有固定活动场所、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村民难以集中的实际情况,村委会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定期到困难群众家里,和他们聊天、摆家常,询问群众对政府及扶贫工作的意见建议、对政策的看法想法和目前存在的困难问题。能够现场解答的当场做出答复,暂时解答不了的,村委干部及工作队员下次家访时答复。

4.开设脱贫攻坚大讲堂。各村组每月通过贫情分析会、建档立卡动态调整会等形式集中学习脱贫攻坚政策后,针对全村百姓召开群众会,通过“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等方式宣传建档立卡贫困纳入剔除条件标准,讲清“两不愁三保障”、户 6 条、村 10 条标准,讲清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政策,讲清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变化,让非贫困户知晓脱贫政策,收集意见建议,理顺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情绪和心态,让非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理解支持参与脱贫攻坚。对此,富源县副县长、十八连山镇党委书记张德华说,“如果群众对政策知识不了解,思想意识就不能得到提升,很多工作开展起来就不顺畅。因此,在全镇范围内集中开展流动课堂形式的‘大讲堂’宣讲活动,为进一步提升群众思想意识、打好脱贫攻坚冲刺战提供了思想保障”。

5.建设新媒体宣传平台。一方面,由挂钩的富源县长陈志发起成立“十八连山镇脱贫攻坚指挥部微信工作群”,群成员由十八连山的挂村领导、村委会负责人和驻村工作队队长组成。各村组将有亮点、创新的工作方法发到群内,经县领导点评、修改后,在全镇推广。时效性、激励性均比较强。另一方面,各村 (居) 委会建立微信分群,具体分为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微信群、建档立卡贫困户微信群和外出务工人员微信群,把 《脱贫攻坚政策读本》 内容和县、镇脱贫攻坚的相关内容转发其中,让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做到全覆盖。

富源县探索乡镇扶贫催生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四点启示

全国脱贫攻坚战役自 2015 年下半年启动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十八连山镇也投入到这场伟大的战斗中。三年多时间来,全镇农业产业逐渐多样化,外出务工的群众越来越多,贫困群众获得感切实提高。比如,贫困户可支配收入由 2015 年的 1553 元增长至 2017年底的 5161 元,年均增长 82.3%。分析师在调研时看到,十八连山多个村委会焕然一新,百姓充满感激,热情建设着自己的新生活。在催生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上,十八连山有四项举措:

1.县领导身先士卒,成立督查组实地督促脱贫工作进展情况。富源县县长每个月至少有三天时间在十八连山当地研究脱贫工作,其他县领导定驻时间达到五天以上。在富源县领导的示范下,各帮扶局委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每个月在十八连山的定驻时间已达半个月。长时间与当地群众的接触,很多干部已与贫困户结为亲人。富源县政府还针对十八连山的具体脱贫工作成立督查机制,组建了督查组。根据当地群众反映和检查发现的问题,督查组向相关责任人及部门下达整改单,对于规定时间内达不到整改要求的责任人,就地调整岗位并停职。督查机制的执行,有效督促了当地干部深入基层解决问题。

2.十八连山镇对各项扶贫措施抓实抓出效果农业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提升等,是目前各地常见的扶贫举措。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十八连山已是漫山遍野的山药、软籽石榴、工业辣椒,还有六个温氏养殖小区及数千只竹鼠;当地村组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不在村里;新房新路新院比比皆是, 老 百 姓 有 确 实 的幸 福 感 。 各 地 脱 贫 攻坚 举 措 大 同 小 异 , 区别 在 于 是 否 抓 实 及 落实的程度。

3.对贫困群众奖惩有 度 , 有 效 调 动 群 众积极性。一 方 面 , 产 业 帮扶、技术指导、务工培训、补贴建房和环境积分“光荣榜”奖励,贫困群众有工作的岗位、种养殖的技术及市场、安全明亮的新房及各类生活用品,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十八连山还通过“红十条”“曝光台”“黑名单”等措施,对贫困群众不主动自我脱贫、不参加公共事业建设、贷款不守信用、乱建房屋、不执行重大决策等行为进行处罚,取消其享受部分优惠政策的权利等,并不办理任何相关手续。奖惩分明的工作措施,有效杜绝少部分群众过度依赖政府、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

4.不惧困难,用踏实的办法,尽最大努力做通群众工作当地多个村委会的干部反映,脱贫工作中最大的一个困难是群众满意度问题。一方面是部分非建档立卡户对一些政策有情绪;另一方面是个别建档立卡户面对驻村干部、第三方评估团队及督查组时,对扶贫效果的评价不一样。对于这样的情况,富源县人大副主任卢雄介绍,“没有别的办法,就是一个字,干!”当地对非建档立卡户中的“边缘户”和建档立卡户中返贫群众、特困群众等人群,建立重点户清单。由村小组和工作队员遍访到位,一有时间就与这些群众聊天、吃饭、喝酒,参与这一群体的生产生活,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反复讲解农村政策、尽力沟通协调可以解决的问题,努力用多种办法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

供稿 肖林

标签: 特种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