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特种养殖

麝香鹿养殖(南山牧场现野生林麝,分泌麝香名贵如黄金,长着獠牙却无攻击力)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8|点击次数:

南山牧场位于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天然湿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生物种质资源库”。

前阵子,南山牧场的红外线摄像机,拍摄到野生林麝的珍贵影像。画面里,一只成年林麝,带着一只林麝小宝宝在山林里觅食。

南山牧场现野生林麝,分泌麝香名贵如黄金,长着獠牙却无攻击力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学系教授邓学建表示,野生林麝母子相依相偎,一同外出觅食,说明栖息在南山牧场里的野生林麝不是一个孤立种群,而是一个完整的繁殖种群。

野生林麝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于濒危物种。主要栖于针阔混交林,也适于在针叶林和阔叶林的生境生活。

南山牧场现野生林麝,分泌麝香名贵如黄金,长着獠牙却无攻击力

01体型娇小长相低调,长着獠牙却无攻击力

林麝又叫南麝、森林麝、黑獐子、香獐。在麝科动物里,林麝的体型娇小,长相低调。虽然没有出色的外表,但是娇小柔弱的样子,十分惹人怜爱。一只成年野生林麝体重6-9千克,体长63-80厘米。

野生林麝在毛色上,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颈部两侧,各有一条比较宽的白色带纹,一直延伸到腋下,犹如戴了白色领巾。这个特点是它外形特征的名片,一看到这样的毛色,就知道那是林麝。

长了一双直立着的大耳朵,头顶没有角,深棕色的毛发粗硬、曲折呈波浪状。四肢细长,而且后肢比前肢长,蹄子比较狭而尖,这是它拥有飞檐走壁本领的前提。

雌雄林麝都没有角,想要区分它们,可以看它们的獠牙。雄麝的上犬齿发达,两只獠牙长而尖,露出嘴外,为身材娇小的它增添了几分威武的魅力,不过没有攻击力。

野生林麝虽然是濒危动物,但其地理分布却比较广泛,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宁夏六盘山、陕西秦岭山脉、安徽大别山、湖南西部、四川、西藏波密、察偶、云南北部、贵州、广东及广西北部山区。

南山牧场现野生林麝,分泌麝香名贵如黄金,长着獠牙却无攻击力

02体内分泌出麝香名贵如黄金,用来标记领地,却被人为捕捉

说到林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分泌出来的麝香。没错,林麝就是个生来就带着麝香的山林精灵。

在它的腹下阴囊与脐部之间有个椭圆形的麝香囊,会分泌出麝香。林麝分泌出来的麝香与龙涎香、海狸香、灵猫香齐名,为四大天然动物香料。

麝香是十分名贵的,而且十分稀罕,堪比黄金,向来有“软黄金”之称。但是对于林麝本身来说,这种分泌物是它用来与同伴传达信息,标记领地的“重要工具”,也是吸引配偶的重要因素。

与大灵猫一样,林麝也有将尾脂腺的分泌物擦在树桩、小树枝上的习惯,用来宣告这个地方是自己的“家”。

林麝自身不具备战斗力,遇到天敌时,只能逃命。但是它十分恋家,就算被迫逃离自己的“家”。危险解除后,它又会循着自己的麝香气味,一路寻回来。

除了自然界的天敌之外,林麝还要面对人类的猎杀。它分泌出来的麝香,香气醇浓,经久不散,是珍贵的香料。

过去,有的人被利益驱使,捕捉林麝,取麝香。致使该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中数量急剧下降。

如今,多个地方开始人工养殖林麝,生产麝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盗猎行为,起到保护野生林麝的作用。

南山牧场现野生林麝,分泌麝香名贵如黄金,长着獠牙却无攻击力

03生性胆小怯弱,听觉和视觉十分敏锐,经常飞檐走壁

山林中许多植物,都可以成为林麝的食物,它的食性很广,吃多种植物嫩枝叶,还有杂草、苔藓、嫩芽、地衣及各种野果。

林麝的性格与它的外表相符,生性胆小怯弱,容易受到惊吓。它在自然界生存依靠的是灵敏的嗅觉、听觉、视觉,对周围的环境变动十分敏感,一有风吹草动,一溜烟儿逃跑了。

林麝极度恋家,有着固定的生活领域,但随着季节的转变也有垂直迁徙的习惯。“七上八下九归槽”这句话可以概括林麝的生活特点,七月份在山顶,八月份下山居于山腰,九月回到河谷地带。总的来说就是,天气热时在山顶,寒冷时下山。

通常,白天在自己的领地里休息,在早晨与黄昏时出来觅食。活动、觅食、休息、排泄都有固定的路线和地点,排泄后用前蹄向后扒土覆盖。

刚才也有说到,林麝本身没有战斗力,当它遇到豹、貂、狐狸、狼、猞猁等天敌,只能凭着自己的四条腿,快速逃跑。

先天的天赋,让林麝拥有很棒的奔跑速度,能够在险峻的悬崖峭壁,自如行走,不受陡峭地形的影响。它飞檐走壁是常有的事,还能爬上倾斜的树干,站立于树枝上。

因为身躯较娇小,它一跳就能跳到2米高,甚至更高。它的后腿蹄子尖长,它奔跑时,弹跳时,主要靠两条后腿往前蹦,而两条前腿只起到辅助作用。

南山牧场现野生林麝,分泌麝香名贵如黄金,长着獠牙却无攻击力

结语

林麝的长相不够出众,但它身上长有香囊,能分泌出麝香,人们将它看作山林里的精灵。野生林麝对生态链完整性十分重要,我们应该保护野生林麝,保护生态环境。

雪灵谷自然实验室/出品

参考资料:《中国动物志》《科学大观园》杂志、北京科普之窗网、生活科学网

标签: 特种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