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特种养殖

河南新乡孔雀养殖基地(南阳移民:昂首奋进美好新时代)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11|点击次数:
南阳移民:昂首奋进美好新时代

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让淅川县大石桥乡郭家渠的乡亲们家家住上了“海景房”

南阳移民:昂首奋进美好新时代

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市移民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靳铁拴(前排右一)调研移民产业发展(资料图片)

历史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延展;时代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中刷新。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迎来通水5周年激动人心的时刻,共和国不会忘记南阳:2009年至2011年,南阳从淅川迁出16.59万名移民,安置10.04万人,成为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唯一迁出地和最重要安置地。正是南阳移民“舍小家、搬新家、为国家”和移民干部“5+2”“白+黑”,推开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重的大门,奠定了千秋伟业国家丰碑的第一块基石,铸就了伟大的“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移民精神,与我省“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相互辉映。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迎来通水5周年激动人心的时刻,南阳也没有忘记移民:机构改革后的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市移民服务中心)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主动担当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全方位转入公益性,服务于我市各类水库移民36.5万人,坚持“以发展为中心、以发展保稳定、以稳定促发展”的思路,创建和谐移民区、美好移民示范村,保持移民持续发展稳定,奋力开创移民美好新时代。

时光,在回溯中尤显不凡。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迎来通水5周年激动人心的时刻,让我们一起来回望历史深处属于移民乡亲和移民干部的光荣与梦想!在党员干部眼中,移民作为服务对象是个整体概念。今天,为了便于解析,我们将全市移民乡亲分为三个群体:老移民,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新建水库移民。

【名词解释】

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

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是以大中型水库移民特殊困难群体脱贫解困为目标,针对他们存在的居住不安全(如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生存环境恶劣(如长期居住在船上生产生活的“水上漂”)和生活贫困等问题,通过整合各方资源,综合采取搬迁安置、产业扶持等措施,加快解决水库移民特殊困难。

【权威发布】

移民房屋完工率达八成

全市共批复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安置点48个,涉及淅川、南召、卧龙和鸭河等4县区18个乡镇40个村,安置3579户1.44万人。目前,全市已完成移民建房2900户,完工率达到81%,已搬迁入住6852人。其中,淅川四批正接受验收,第三批全部搬迁入住,第四批全部分房到户,搬迁率达98%;第五批589户,完成房屋主体建设552户,剩下37户已“四檐齐”。

【移民故事】

古稀老人住进“海景房”

丹江还是丹江,王合年还是王合年!

77年啦,这位淅川老移民最大的不一样是如今住进“海景房”,这是“一辈子做梦也没想到的事”!

1942年出生的他住在“已被丹江淹没的县城里”。7岁那年,他跟着父母回到老家,丹江东岸的大石桥郭家渠。

1973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接近尾声。随着丹江水日夜上涨,淅川开始了大规模移民外迁。郭家渠背靠上坡,乡亲们舍不得丹江岸边的沃土,他们的办法是“后靠”,把家安在离岸较近的半坡处。

4年后,水进人退,全村再次后靠,此时已到了山脚下。1980年春,临河的人家自主搬迁,“搬烦”的王合年一口气把家搬到半山腰的火星岗岗尖上。原来邻居王黑太,也在郭沟的沟脑处盖起了6间土坯房,“再也不想搬家啦”。

直到2016年,避险解困项目来了,郭家渠在李家营规划新村,清一色的徽派建筑。2017年12月,全村集中搬迁,王合年老两口跟着次子王洪斌住进单元房,新房面南,朝向浩瀚丹江,孙女说,这就是传说中的“海景房”啊。

王合年听了皱了皱眉头,没吭声进屋闷坐。搬了大半辈子,终于安稳了,但全家还是贫困户!那一年,他家帮扶人是市移民局干部。郭家渠,是市移民局的扶贫帮扶点。

2017年,驻村工作队长赵虎如和派驻的第一书记刘富伟带领贫困户摸索着种香菇。王合年家种了一个棚、5040袋。第二年春夏之交,王合年便见了效益。到了2018年秋,全家老少5人齐上阵,承包了4棚香菇,一袋净赚两块钱,“两万袋是多少”!为此,四世同堂乐了好一阵子。

今年,次子不幸病逝,孙女和孙女婿出门打工。王合年和同是77岁的老伴阮秀珍在家,照顾重孙女,只种了1万袋,“生活没问题”,最大的花销是长年不断的降压和治心脏病的药费。

坐在冬日暖阳里,高大魁梧的王合年叹息着“老了,不中用”,总期望身体再硬朗些。邻居69岁王黑太老两口去村里蟠桃园锄草,一天140多块啊,蟠桃园是返乡创业大学生王金虎今春承包的300亩梯田。至今冬,全村未脱贫的只有两户两人,原因是因病因残。

香菇棚里,四季忙不停;蟠桃园内,生机正盎然。有家有产业,郭家渠人也有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恒心。

【名词解释】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难点在移民。进入新世纪,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16.59万人,全部从淅川库区迁出。新世纪大移民分为2009年试点移民、2010年第一批大规模集中移民和2011年第二批大规模集中移民。接受老移民的沉痛教训,此次移民全部安排在省内的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新乡和漯河等6市。其中,南阳市内安置10.04万人,涉及淅川、新野、唐河、社旗、宛城、卧龙等6个县区42个乡镇61个移民村55个安置点(不含邓州市)。另外,53个安置点分散后靠安置点,集中淅川一个县的44个原居住村。

【权威发布】

移民村经济收入实现“双突破”

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全市61个南水北调移民村累计整合使用移民资金2.3亿元,建设移民生产发展项目289个,带动社会资本投入9.5亿元,建成特色种植、养殖、加工基地263个,吸纳移民就业8500人,实现了移民村“集体收入和总收入超千万”的“双突破”。2018年,全市有19个南水北调移民村人均收入高于所在县区人均收入水平。今年,卧龙区蒲山镇杨营村、唐河县桐河乡刘伙村等5个村被省定为美好移民村示范村。同时,61个移民村全部建成“三会两组织”。

2019年12月7日,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在湖北武汉顺利通过国家终验行政验收。

【移民故事】

全家创业育出“金孔雀”

移民创业不平凡,人家养鸡,他养孔雀!

今年45岁的武明亮,独辟蹊径创新创业,带领全家发了“孔雀财”,令人啧啧称奇。

南阳移民:昂首奋进美好新时代

社旗县郝寨镇丹阳村南水北调移民武明亮全家建起蓝孔雀养殖基地(资料图片)

“四年任务,两年完成。”2011年,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进入最后大冲刺。武明亮一家四口,随着乡亲们从淅川县马蹬镇邢沟村,搬到社旗县郝寨镇丹阳村。淅川是楚国始都丹阳所在地,乡亲为了纪念故土,叫响村名,让后代记住“老家淅川”。

刚到新家,他迷茫过两年。打小出门打工,无论在山西长治、晋城,还是洛阳,他都是下煤窑,“出大气力挣小钱”。经年累月的辛劳,令他未老先衰,看上去比同龄人“长得急多啦”。

想成功,最重要的是先行动起来。经历了一年多考查之后,他跟妻子马红改在朋友那里找到了创业项目:养蓝孔雀。为啥哩?物以稀为贵,“养孔雀总比养鸡好吧”。2013年开了春,夫妻俩投资百万元建起蓝孔雀养殖基地,试养200只种苗。

万事开头难。起初,孔雀莫名得了传染病,陆续死了数十只。他们急得跑遍有名气的兽医站,请教养殖专家、外地养殖户等指点迷津,总算控制住了疫情。从此,武明亮翻阅医书,用金银花、葛根等18种中草药熬制成汤,随水喂饮,让孔雀发病率大为降低。

两年后才见到效益,头一批商品孔雀售出,“第一次赚到回头钱”。2016年,大批种孔雀进入产蛋期。武明亮算过一笔账,蓝孔雀每只一天喂二两饲料,饲料费加上水电费、人工费一天约一块钱,一只孔雀一年投入也就是300多元。这一只孔雀每年产蛋40枚,按一枚40元来算,一年就是1600元。孔雀蛋主要销往上海、重庆,长年供不应求。

到了第五年,蓝孔雀可制作标本或装饰品。2017年,养殖场开了加工车间,武明亮做的第一件产品是“孔雀婚纱装”,模特就是大闺女武红雅。去年,孔雀标本售出60个,今年卖了40个,这几年,每年毛收入总有小百十万元。每年农历二月到八月,养殖场需要大量用工,移民老乡在这里务工比出门打工强得多。

去年,市县移民部门投资加力,鼓励他做强做大。去冬,他共有6栋养殖棚,每个都是8米宽、90米长。今春,孔雀养殖规模达到最高峰值4000余只,形势一片大好,他陆续在泌阳、社旗合资另建了3个养殖基地。

南阳移民:昂首奋进美好新时代

生态产业成为移民乡亲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南阳移民:昂首奋进美好新时代

方城县券桥镇裕西新村从燕山水库库区搬进高铁片区

【名词解释】

新世纪新建水库移民

这里新建水库移民,主要是指2006年6月30日以后非南水北调移民,包括燕山水库6436人,天池抽水蓄能电站移民481人,石步河水库移民正待批复,方城汉山水库正进行前期工作。

【权威发布】

后扶资金向贫困区倾斜

去年,天池抽水蓄能电站截流阶段市级初验和省级终验圆满完成。

今年,移民部门把年度76%以上的后期扶持资金向7个贫困县、贫困移民区倾斜,主要投向贫困移民村和贫困移民相对集中地方以及分散贫困移民扶持试点地方。继续实施“万名移民培训计划”,以市移民培训中心为龙头,开展分层次、多元化的移民培训,确保每户移民至少1名劳动力掌握一门生产或就业技能,激发移民发展的内生动力。

【移民故事】

库区山村搬进“高铁站”

幸福来得太过突然,60岁的侯瑞刚至今掩饰不住“搬迁搬进‘高铁站’”的狂喜。

2007年农历十月初六,他带着全村107户530人,从老家方城县杨楼镇各口村迁至新家——方城县券桥镇裕西新村。

老家各口村背靠古楚长城,被甘江河三面环绕,甘江河是淮河流域沙颍河主要支流澧河的上游。2004年7月,甘江河流域发生了超20年一遇的洪水,澧河9处决口造成平顶山、漯河、周口巨大损失。因此,位于杨楼镇和叶县保安镇境内的燕山水库,作为控制漯河至周口河道防洪安全的关键性工程被国务院批复。

水库枢纽在平顶山,主要淹没区在方城。燕山水库控制的基本是方城县来水,库区移民涉及杨楼镇21个村,其中远迁10个,各口村搬到券桥镇被定名为裕西新村。

各口村地处山区,进趟县城坐班车得一个多小时,但说到搬迁,谁也不愿意,“住山不嫌山陡嘛”。移民部门精心编制规划,各口村远迁的900多人分别被安置在裕西新村和方(城)古(庄店)路口的马庄新村。乡亲们到现场一看,裕西新村向东过了潘河桥便进了城,心中悬着的石头算是落了地。2006年,新村开始规划,第二年冬月落成,乡亲们争先恐后搬进新家。

离城近,好处多。侯瑞刚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种“南国红”桃,发展乡村采摘园。移民侯耀刚、杨三圭跟进种黑莓等果树200多亩。侯新会、王长科干起蔬菜大棚,种西瓜种西红柿。移民杨俊贤、陈奇组织20户成立专业运输队,如今已有7辆半挂车。

他们的幸福,远不止这些,随着郑渝高铁郑襄段建设方案的最终确定,方城站花落裕西新村,高铁站距村部不足500米,乡亲们出门便见“高大雄伟的站房”,还有“呼啸而来、呼啸而去”的高铁。高铁开通,村里老人也有事做,65岁的杨福才、62岁的曲万刚等十几人加入保洁队,“村里再也没有人打牌啦”。

侯瑞刚至今依然感谢移民干部,他估算,全村107户拥有面包车、小轿车75辆,人均年收入从2007年3000元增至现在2万元。

本版文/图:贾林伟 李仰峤 张 飞

标签: 特种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