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黄颡鱼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尽管其个体较小,但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刺少无鳞,市场价格一直坚挺,具有较高的养殖经济效益。现将池塘主养黄颡鱼的相关技术介绍如下,供黄颡养殖者参考。

一、池塘条件

池塘应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电力配套,交通便利。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为1.5米左右,池底平坦,土质以黏壤土为佳。在排水口端底部挖出比四周低20~30厘米,面积为40~50平方米的洼坑,以便于成鱼捕捞。池中应配备增氧、投饵、抽水等机电设备。

二、养殖准备

冬季抽干池内剩水,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不超过10厘米,让其冻晒一个冬季。于放种前15~20天注水0.8~1米(进水口应用60目网袋过滤,以防野杂鱼及其鱼卵进入),使用生石灰清塘,量为120~150千克∕亩,以杀来病原体、野杂鱼等敌害生物。于放种前7~10天施发酵消毒好的畜禽粪,用量为350千克∕亩左右,以培育浮游生物,为日后入池的黄颡鱼种提供生物饵料。

三、鱼种放养

黄颡鱼种的放养规格为15~20克/尾,密度为6000~8000尾∕亩,时间在4月份。为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可于5月份搭配放养部分在习性和食性上无冲突的鲢、鳙、鳊鱼种,鲢、鳙鱼种的放养规格为50克/尾,密度为 150~200尾∕亩;鳊鱼种的放养规格为20尾/千克,密度为100尾∕亩。上述鱼种放养入池前需用3%~4%的食盐水浸洗5~10 分钟,以杀灭体表细菌及寄生虫。

四、水质调节

每隔7~10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20厘米;每隔15~2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每10~15天交替使用1次生石灰和EM菌(复合生物制剂),用量分别为10~15千克∕亩和1~1.5千克∕亩,以改良水质和底质,保持池水的酸碱度为7.5~8.5,透明度为35厘米左右。适时开启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五、饲料投喂

根据黄颡鱼喜欢集群摄食的习性,在投饵机前方用网片围成一个30平方米左右的食场,网片四周外侧用竹竿固定,下缘入水50~60厘米,上缘用塑料瓶子、泡沫塑料、PVC管子等做浮子,以防饵料随风飘散。设置食场的目的是为了让黄颡鱼按照“四定”原则进入食场内“集体就餐”,以提高饲料利用率,并便于观察鱼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投饲量。黄颡鱼在鱼种培育期间已经驯化过,一般鱼种入池2天后即可投喂。投喂 “天邦牌”黄颡专用颗粒饲料,蛋白含量为36%~40%,粒径为2~5毫米,日投喂2次,分别于上午9:00~9:30、下午16:30~17:00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日投饲量的60%~70%。4~5月份,投饲率为3%左右;6~9月份,投饲率为5%~8%;10月份后,投饲率为3%~5%。(www.613935.com)具体的投饲量应根据水温、天气及鱼的生长情况灵活掌控。一般以80%的池鱼吃饱离开食场为宜。

六、病害防治

黄颡鱼具有较强的抗病力,养殖期间发病较少,但由于鱼体表面无鳞,全靠皮肤黏液保护,一旦操作不慎,加之有时投喂不当,在水质不良的情况下可能引发肠炎病、水霉病、车轮虫病等。肠炎病可采取在饲料中添加0.1%的鲜大蒜汁定期投喂进行预防,发病时用二溴海因(颗粒)全池遍洒,1米水深用量为300克/亩左右;水霉病用水霉净(主要成份:五倍子、磺胺二甲嘧啶、甲氧苄啶、增效剂)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1米水深用量为50克/亩左右;车轮虫病用车轮特杀(主要成份:印楝素、曼尼期精碱)加水稀释500倍后全池泼洒,1米水深用量为100毫升/亩左右,注意阴雨天、缺氧浮头时禁用。另外,黄颡鱼对硫酸铜、敌百虫、高锰酸钾等药物比较敏感,防治病害时尤其要慎用。

七、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鱼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及时捞除池中残饵、杂物。定期检测水温、溶氧、酸碱度、透明度等水质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让黄颡在肥、活、嫩、爽的池水中生活、生长。平时应认真填写塘口记录,详细记载苗种放养、施肥调水、饲料投喂、防病治病、捕捞销售、经济效益等情况,为下一年的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八、捕捞销售

黄颡鱼为底栖性鱼类,不太适合网捕,一般采用干塘捕捞。先将池水抽干,让黄颡鱼集中到排水口端的洼坑内进行捕捉,经清洗暂养2小时后上市销售。对于过小的黄颡鱼可另池囤养,用作下年的大规格鱼种。通常黄颡鱼的起捕时间为每年的12月份。

211600 江苏省金湖县渔政监督大队 范春梅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