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池塘养蟹人工养殖河蟹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池塘养蟹人工养殖河蟹方法

河蟹,学名中华绒鳌蟹,是我国淡水水产养殖的名优品种之一,深受人们青睐。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凡有水源的河沟、湖泊、池塘、水库、稻田等均可养殖。现将池塘养殖河蟹的主要技术环节及管理措施介绍如下,以供业界参考。

一、建造蟹池

池塘养蟹比池塘养鱼条件要求高,要选择光照充足,水源良好,水质清新,水体溶氧量高,没有干扰,无污染,交通、电力、通讯等便利的地方建场。蟹池选好后,要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使淤泥层厚度不超过5厘米,池深要达到2.2米以上,能保持水深1.5~1.8米。蟹池内要营造适当的浅水区,或设土埂,深、浅水区比例各占1/2。蟹池以长方形、东西走向为好,坡比1∶2.5~3,在距坡脚2~3米处开挖宽4~6米、深0.6~1米的环形集蟹沟,坡脚边及中间为大平台;或在蟹池中间挖集蟹沟,沟的两边为大平台。实践证明,开挖这些沟渠能够取得较好的养殖效果,也便于秋季干塘捕捞。蟹池内要有一定数量和面积的水生植物,便于河蟹隐避、觅食、栖息和蜕壳。蟹池底质以黄色壤土为好,这样养出的河蟹具有“金爪、黄毛、青壳、肉实、味鲜、水分少、土腥味少”特性,深受消费者青睐。

河蟹是爬行动物,而且好打洞。因此,池壁需用砖砌,从水面下15厘米处开始砌,砌至高出水面150厘米左右。砖壁要用水泥抹面。蟹池外围要设围网,防止逃蟹;也可用特制加厚塑料薄膜圈围,使塑料薄膜高出水面130厘米,地下埋入20厘米,薄膜牢牢系在插入地下的竹竿上,此法简便,投资小,防逃效果比较好。

蟹池建好后,池底留水深10厘米左右,每亩用生石灰80~100千克或漂白粉15千克进行清塘消毒,以杀灭池中各类敌害生物,减少河蟹疾病发生。待药效消失后(7天左右)即可向塘内注水,同时,每亩施入发酵的畜禽粪肥800~1000千克,以培肥水质,提高河蟹养殖成活率。

二、选好幼蟹

购买蟹苗时,以选择蟹壳较硬、甲壳完整、爬行活跃、规格整齐、壳色较黄、肢体健全、体质健壮、生产力强、无病无伤、大小基本一致的幼蟹入池饲养为好。

三、种苗放养

目前,河蟹种苗主要靠天然捕捞,人工繁殖的蟹苗数量还较少。养殖者也可到市场上购买小蟹进行饲养。捕蟹时要捕大留小,分批出售。蟹种投放时间要早,通常在12月份至来年3月份,规格以100~120只/千克为宜,每亩放养15~20千克,即1500~2400只。蟹种放养前用3%~5%食盐溶液浸泡3~5分钟。如从外地长途购进蟹种,还应将蟹种先在淡水中浸泡1分钟,取出放置5分钟,再浸泡1分钟,如此反复2~3次,使蟹种慢慢吸收水分,并冲洗掉泡沫,再行消毒放养。

放养蟹种时,宜选择晴暖天气,将蟹种均匀放在蟹池四周的边坡上,让其慢慢爬入水中,切勿直接成堆倒入池中。放养操作要仔细,使蟹种在池内均匀分布。蟹池不能混养凶猛鱼类和鲤鱼、鲫鱼等底层吞食性鱼类,因为河蟹的生长期要蜕壳,刚蜕壳的河蟹易遭吞食性鱼类的伤害。养蟹池内可适量混养上层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等),以利河蟹当年成熟,提前上市。

四、调节水质

河蟹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新、水草茂盛且呈微碱性的水域中。水质清新不仅有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增加河蟹的鲜美度。在河蟹养殖期间,要注意调节水位,控制水质。池水的pH值应保持在7.5~8.5之间,溶解氧要达到5毫克/升以上。春、秋两季每10~12天注排水1次,每次换水1/3左右。夏季高温时节,每5天左右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10~20厘米,有条件的地方,每天或隔天冲水1次,若能保持微流水更好。如白天发现养殖的河蟹成批爬出水面,且口吐泡沫,要立即打开微孔增氧机或者一边放水、一边注水。要做到勤检查、勤换水,同时进行清污物、除蟹壳。

养殖期间,每半个月施生石灰1次,每次每亩用量为15~20千克,化浆全池均匀泼洒,这样既可调节池水的pH值、改良水质,又可增加池水中钙的含量。池水应常年保持肥、活、嫩、爽。

五、饵料投喂

蟹是杂食性动物,喜吃腐烂的动物尸体、蚕蛹、蚯蚓、蚌、螺等,也吃麸皮、米糠、荷叶、藻、萍、菱等植物性饵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还可投喂颗粒配合饲料。投饵要坚持做到“四定”:

①定时。投喂时间选在傍晚前后,因河蟹昼伏夜出。水温15℃以上时每天投喂1次,水温低于15℃时隔日或数日投喂1次;

②定位。水草直接投入池中,其他饲料投放在接近水位线的土坡上,或投在池边浅水处。一般每亩设2~3个投饵点,以便观察河蟹吃食、活动等情况,随时增减饵料或调节水质;

③定质。精、青、粗料合理搭配,前期粗饲料和草料要稍多投些,后期是河蟹育肥与积聚蟹黄的重要时期,动物性饵料要多投些;

④定量。每天每次投饵量以河蟹总体重的5%~8%为宜,并根据具体吃食情况灵活掌握。此外,要认真做好天气、水温、投饲、放养、捕捞等渔事日志。

六、防治病虫害

防治病虫害是人工养殖河蟹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它关系到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河蟹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如下:

1.细菌性疾病。河蟹的附肢出现斑点性腐烂,斑点由黄变灰到黑,最后侵蚀成洞,有些河蟹表现出腹部水肿、外壳长毛等症状,轻者影响生长发育,重者大批死亡。防治方法:每亩用生石灰20千克或1毫克/升漂白粉溶液全池泼洒。

2.寄生虫病。河蟹常见的寄生虫病有聚缩虫病、蟹奴病等,一般寄生在幼蟹和成蟹体外及鳃部,吸收河蟹体液为营养,严重时造成河蟹不蜕壳,影响河蟹的生长发育,直至死亡。防治措施:严格清塘,注意改良水质;病蟹可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分钟;定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可杀灭寄生虫。

3.敌害生物。河蟹的主要敌害有水蛇、青蛙、蟾蜍、鸟类、水老鼠等,水老鼠对河蟹危害最甚。防治方法有药饵毒杀、工具捕杀和夜间人工捕捉。药饵只能放在防逃墙外侧,否则易造成河蟹中毒。另外在防逃墙上加1层胶丝网,可有效防鼠害。

七、防逃防偷

人工养殖河蟹,除建好防逃设施外,平时要掌握其逃逸规律,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出现以下3种情况时河蟹最容易逃逸:一是幼蟹放进新池塘1周内,苗种不适应新环境而逃逸;二是水质恶化、天气突变和水中饵料生物严重匮乏时,河蟹为求生存而逃逸;三是每到秋季霜降前后,河蟹的生殖器官中就会分泌出一种激素,刺激其向海洋洄游产卵,像俗话说的“西风响、蟹脚痒、返故乡”。另外,在秋季河蟹成熟时会大批上岸,容易被人捕捉,应加强值守。

(作者联系地址:福建省邵武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邮编:354000)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