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稻田养殖鲶鱼的技术【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稻田养殖鲶鱼的技术

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 一般可使水稻增产一成左右 。水稻田养鱼,近几年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从养殖形式、规模到养殖品种都有进一步发展,山区稻田放养本地鲶鱼或革胡子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养殖鲶鱼的技术总结介绍如下:

养鲶稻田的选择与设施

稻田条件凡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力强,天旱不干,洪水不淹的早、中、晚稻田,都可利用来养鲶鱼。但养鲶鱼以晚稻田为佳。

稻田基本设施

①加高加固田埂。田埂应加高至40厘米~50厘米,宽30厘米~35厘米,要求坚实牢固,不垮不漏水,防止逃鱼。

②开挖鱼溜和鱼沟。鱼溜又称鱼坑、鱼窝,是水田中较深的地方。鱼溜是鱼栖息,避暑和生长的主要场所,也是解决稻田施肥,施药及晒田的矛盾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形状有方、长、圆形等。可开在中间、田边或出水口处,尽量选择较隐蔽处,防惊动,防偷,方便清理、观察、投饵与收捕鱼。每个鱼溜3平方米~5平方米,深50厘米~80厘米,稍深点更佳,有利于鱼类生长。鱼溜面积占本块田面积的3%~5%。

鱼沟是鱼生活和进入鱼溜的通道。一般宽30厘米~35厘米,深30厘米 ~40厘米,布局形状有“日”、“田”等等,常因田形状而定。鱼沟面积约占水田面积的3%~5%。开挖鱼沟、鱼溜的时间,可在插秧以前,也可在插秧后。插秧前开展顺手,出土方便,沟的质量好,但在耕地,插秧时须再整理;插秧后开沟,出土较为麻烦。拨起的秧苗,应尽量补种在沟的两侧,尽量做到减行不减株。

安装防逃栅 拦鱼栅应安装在水田的注排水口,注排水口应设在对角的田埂处,水流畅通,并均匀通过整块田。拦鱼栅材料可用竹筏、塑料篾、铁丝网做成。一般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度超出田埂20厘米~40厘米,镶嵌入田埂下部泥土10厘米~15厘米,防止鲶鱼顶水跳越或从底部钻逃。

养殖管理技术

放养品种 为了充分利用水稻田中的水生天然饵料,采用以放养本地鲶鱼或革胡子鲶为主体,配养少量草和鲤鱼的养殖模式。

放养规格与数量 以养鲶鱼为主模式,鲶鱼规格在1.5厘米~3厘米的鱼种,数量在300尾~500尾,养殖期一般4月~8月,本地鲶鱼个体大平均可长 0.25公斤~0.5公斤;革胡子鲶可长到1公斤~1.5公斤。成活率在40%~50%,产量可达60公斤~120公斤,还有一定数量草、鲤鱼收成,成效显著。稻谷产量都可达500公斤~600公斤左右。

放养时间 一般在插秧后7天~10天,鱼种即可投放到鱼溜。若水温适宜,水温在16℃~20℃左右,饵料较丰富的稻田,可适当投一些商品饲料;若较瘦的水田,可适当多投喂饲料或适量有机肥等,让鱼种有饵食,使之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以便日后的饲养管理。

管理技术 水稻田养鲶鱼,以稻为主,充分利用稻田生态条件,正确处理好稻田养鱼与施肥,治虫,晒田的关系,使稻、鱼互利共生,获的双收成的目的。

(1)施肥:施肥过量或方法不对,则对鱼类有害。施肥以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在施前必须经过发酵。用量为每亩500公斤左右。施化肥,每亩尿素 5公斤~10公斤,硫酸铵10公斤~15公斤,硝酸钾3公斤~7公斤,过磷酸钾5~10公斤。施肥时,应尽量避免伤害鲶鱼,也可半块田轮流施放。

(2)施农药:稻田养鱼可吞食部分害虫,稻子的病虫害须对症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严格掌握浓度。施药前,应清理疏通鱼沟,降低水位时,使鱼进入鱼溜并检查,才可施药。尽量减少农药对鱼类的损害。施药后,须观察鱼的动态,适时加注新水,使鱼安全继续饲养至收捕。

(3)田间管理:稻谷丰产,鱼类丰收的关键是鱼不逃走,鱼不死亡,其中水不干是最重要。因此应做经常巡田和检查。检查鱼的活动,吃食和水质状况以及水稻的长势,决定投饵和施肥,施药,检查田埂是否有塌漏,栏鱼栅是否牢固,是否有害动物潜入,久不下雨要防旱,暴雨前要防涝,防逃。养殖成鱼的投饵,一定要观察水质,鱼情,定时,适量,定位,保质的投饵原则。

起捕收获

经过5个~6个月的田间饲养,鱼已达可收成季节。鱼一般都在收稻前 10天~15天起捕。收捕前先要疏通鱼沟,准备好捕捞工具,如抄网,小拉网,网箱,木桶等。收鱼时放水要慢,使鱼从鱼沟集中到鱼溜,捕获。达到规格上市,小规格留下转小塘来年再继续养,待鱼收成后,水稻田落干即可收稻。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