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泥鳅烂口病的防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泥鳅烂口病的防治

近年来,泥鳅养殖在各地发展较快,泥鳅烂口病时有发生,给养殖户造成了一定损失。2009年4月,我县一泥鳅养殖场发生烂口病,经现场诊断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和治疗效果介绍如下:

1.基本情况

该养殖户养殖池全部为新建水泥池,池底淤泥厚度20厘米,水深40厘米。今年4月中旬从外地购进鳅种,用泥鳅专用配合饲料驯化投喂,几天后有泥鳅少量死亡,起初每天有三四尾,一周后每天死亡10余尾。该养殖户按常规方法进行水体消毒,治疗效果不显著,于是请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帮助诊治。

2.临床症状及诊断分析

现场调查,养殖池水质清瘦,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病鳅呆滞水面或池底,行动迟缓,口部发白,捞出水面观察,病鳅上颌部溃烂,成白色棉絮状,部分已露出上颌骨,头部胡须部分折断,下颌部轻微充血。解剖检查,鳃部正常,肠道无食物,所有脏器没有发现异常现象。取病变部位进行镜检,发现有少量车轮虫等原虫寄生。根据发病症状、解剖情况及镜检结果,诊断为:泥鳅苗种在捕捞、运输和放养初期,头部受到损伤,继而细菌感染和原虫寄生,病鱼不能进食,逐渐衰竭死亡。

3.治疗过程

根据诊断结果,笔者马上指导养殖户购买药物进行治疗。首先杀虫,全池泼洒0.7克/立方米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第二天施用聚维酮碘0.3克/立方米,杀灭水体中的致病菌,连用两天:两天后全池泼洒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改善养殖环境,每亩施用刚菌粉剂150克:同时投喂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恩诺沙星40毫克,并适量添加多种维生素,连喂5天。几天后死亡量逐渐减少,一周后恢复正常。

4.小结与讨论

泥鳅为底栖性鱼类,生性胆小,在捕捞、运输、暂养时极易产生应激反应,乱窜乱撞导致头部受伤。泥鳅口下位,撞击时上颌部最易受伤,给细菌和原虫的寄生创造了条件。泥鳅烂口病一般在养殖初期较易发生。防治泥鳅烂口病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把好苗种质量关:从正规苗种场选择苗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无病、体表光滑,苗种暂养时间不应过长,在捕捞、运输过程中操作应小心,尽量减少苗种的受伤程度。放养前应对苗种进行筛选,去除病鳅和残鳅,对撞伤严重的个体应剔除。

(2)把好消毒关:首先应做好清塘消毒工作,鳅种下池前10天,注水10~20厘米,0.1千克/立方米生石灰化浆,沿池四周及池底均匀泼洒。也可用漂白粉20毫克/升或高锰酸钾20毫克/升全池泼洒消毒,24小时后排净消毒液。新建水泥池应先脱碱后消毒。其次是苗种放养前要消毒,放养前泥鳅苗种用3%~5%食盐水或15~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浴5~10分钟,以杀灭体表携带的病原体。

(3)肥水下塘:肥水下塘是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的关键。肥水下塘符合泥鳅的生理习性,泥鳅容易隐蔽,增强了安全性,降低了应激反应程度,同时又为鳅种提供了天然饵料,有利于尽快恢复体质。苗种下塘前一周,每亩施入充分发酵的粪肥200~300千克,施用生物色肥效果更好。当池水旱浅绿色或水体中有大量浮游动物时,应适时下塘。

(4)采取综合法治疗:泥鳅烂口病由受伤引起,病原体继发感染及水质不良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治疗时应先杀虫、后杀菌、再调水,同时内服药饵,可有效控制病情,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