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浅海吊笼养殖刺参技术[农广天地]【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1-03-11|点击次数:

浅海吊笼养殖刺参技术[农广天地]

浅海吊笼养殖刺参技术[农广天地]  视频来自:CCTV农广天地

[农广天地]浅海吊笼养殖刺参(20130704):

刺参不仅是珍贵的海洋食品,也是名贵的药材,一直都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量的扩大,野生刺参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时人们开始人工养殖刺参,并涌现出多种养殖模式,其中浅海吊笼养殖刺参就是一项简单而高效的养殖技术。本片首先为观众朋友们讲解了吊笼养刺参的优势,然后又讲解了养殖中的海域选择以及筏架的搭设,最后还给观众朋友们讲解了养殖期间的管理事项,如苗种选择、投放,饵料投喂等相关内容。

相关知识:

海参原名叫沙沥,由于它浑身长满肉刺,样子颇像黄瓜,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为“海黄瓜”。虽然与色彩斑斓的海底生物相比,这种“海黄瓜”模样不算漂亮,但是它的营养价值却极高。作为一种延年益寿的名贵滋补品,它被人们誉为海中人参,因此得名海参。我国已采到的海参有100多种,但能够食用的海参仅有21种,产量最高、质佳味美的品种当数刺参。据专家分析,刺参主要是由大量的黏蛋白及多种氨基酸组成,具有抗肿瘤、抗凝血、防衰老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刺参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但是近年来,由于采捕过度,刺参资源已遭到破坏,采捕量已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市场价格持续高涨。在这种情况之下,利用海水池塘人工养殖刺参,前景颇为乐观,可以成为渔民增收的新途径。刺参原产于北太平洋浅海,我国沿海地区的环境气候比较适合其生长。目前,我国很多沿海地区的刺参养殖已经初具规模。

浅海吊笼养殖刺参技术[农广天地]【库百科养殖网】

刺参人工养殖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养殖技术简单,泥底池塘、投石养殖、浅海底播养殖均可。二是市场前景广阔,海参营养价值高,现在市场供不应求,不愁销路。三是效益高。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该市每年每亩养殖效益均在2万元以上,其他地区有的效益可达3万元。现在该市池塘养殖海参达到450多亩,海水底播达到1200多亩。

刺参养殖虽说有着较高的收益,但同时也是投资较大的项目,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人工养殖刺参可以采用放流增殖或围海建塘的方式进行。采用池塘养殖就要创造适合刺参生长的条件。刺参一般栖息在3米~15米的浅海中,喜欢生活在水流平静、海藻茂盛的岩礁海底或大叶藻丛生、较硬的泥沙海底。刺参属于狭盐性动物,不耐低盐,最适宜的盐度是28~38,因此池塘应建在海域宽阔、水质清澈、饵料丰富、远离河口及没有污染的海域,这种环境下刺参生长较快。

为保证池水能及时循环、保持干净,实践证明,池塘可以建成自由纳潮式。自由纳潮式的池塘与大海相通,每天涨潮时打开进水闸门吸纳新鲜的海水,退潮时开闸排出部分池水。这样既保证了池塘内海水新鲜,又可以吸收进大量的浮游生物为刺参提供充足的饵料。需要注意的是,刺参对盐度要求较高,最忌讳盐度的突升突降,因此在大雨过程中及大雨过后,池塘排水不要过大,要渐进式进排,确保盐度稳定。目前,采用自由纳潮式的池塘养殖模式效果颇为不错。刺参喜欢附着在坚硬的附着物上[/],养殖刺参就要特意给它创造这样的环境,通过在池塘底部投放石头、瓦片、水泥砖等进行人工造礁。由于石头的表面积比较大,生长基础饵料也比较多,可以给刺参供食,因此用石头造礁的效果最好。

池塘建好后,放养参苗。苗种选择要讲究早、大、壮,即第一批产的卵比较健壮一些,所以要选择早苗;如果苗种比较充裕,要尽量选择大苗;在同批大苗当中,如果都很大,要选择壮苗。需要注意的是,放养密度要合理,过大的放养密度会引起病害。

选择规格为3厘米~10厘米、无伤病的苗种,每亩放养2000头~6000头,放养密度太大可能引发病害甚至出现长不大的情况,造成商品率太低。

刺参的日常管理简单。一是换水,采用自由纳潮式养殖,要保证每天纳水两遍。换水量少容易出现病害。

刺参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很强,在0℃~20℃的水温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但是当温度超过28℃时,需要采取遮阳、换水等措施降温。平时的饲养管理则较为简单,刺参主要是以浮游生物、底栖硅藻、有机碎屑为食,海水中的饵料生物基本能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在浮游生物少的季节里,可投喂适量的饲料。

刺参的敌害较少,主要有日本鲟、加吉鱼和鲈鱼等,一经发现就要及时捞出。刺参属于高级海珍品,其养殖投资大、风险大,并且需要适宜的水域环境。因此,希望大家要切合实际,因地制宜,切不可盲目跟风上马。

随着刺参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的过快发展和不规范运作造成了病害问题日趋突出,出现了多种明显病症和大规模死亡现象,部分养殖区相继出现了刺参肿瘤、烂皮、排脏、不摄食等病害,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给刺参养殖业者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对目前剌参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皮肤溃烂病进行阐述。

1.病因 以细菌感染为主,常伴有霉菌以及寄生虫的继发性感染。经过病参的显微镜检、微生物分离和鉴定、组织病理观察等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地区病参的致病菌种类有所不同,具有地域性和多样性。并且通过人工回感试验得出2种革兰氏阴性菌,分别是弧菌属和假单胞菌属。

2.症状 经过观察发现初期感染的病参多有摇头现象,口部出现局部性感染,表现为触手黑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口部肿胀、不能收缩与闭合,继而大部分刺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的刺参身体收缩、僵直,体色变暗,但肉刺变白、秃钝,口腹部先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末期感染病参的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导致刺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此病养殖用户根据病症也称“化皮病”、“烂皮病”、“腐皮综合症”,也有叫“摇头病”、“肿嘴病”等。

3.流行情况 该病是当前养殖刺参最常见的疾病,危害最为严重,多发生在每年l~4月份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一般存8℃以下),2~3月份是发病高峰期,感染率高,传染速度快,很快蔓延至全池,死亡率可达90%。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刺参均可被感染发病,并且幼参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成参。

4.预防

(1)保持养殖水体水质清新,适时倒池和清池,定期向水体中投放水质改良剂、生物制剂及有益菌,以改善水质,增加刺参的自身免疫力及抗病能力。

(2)选购参苗时,选择体表无损伤,肉刺完整,身体自然伸展,活力好,摄食能力强,粪便较干呈条状的参苗为佳。

(3)投放参苗要密度适宜,并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巡池,观察刺参的活动状态、摄食和粪便情况,定期测量水质指标。

(4)幼参培育稚参期间要注意维持营养平衡,经常吸底、换水或倒池,培育用水最好经过过滤、去油,杀死桡足类;为防止此病的发生,可在每千克饵料中添加0.1克土霉素。并且在参苗运输过程中防止振荡造成损伤,运输充气、控温。

(5)放参苗时,先用青、链霉素各30毫克/升浓度药浴半小时,受伤个体要单池培养。室外养成期间,要定期消毒,一般每半个月左右消毒一次,可用30克/米3生石灰均匀泼洒池中;室内养殖可在培育水体中用浓度为0.5~1克/米3的土霉素或四环素进行预防。

5.治疗

(1)刺参育苗期间,夏季高温季节,稚参密度大,一旦发病很快波及全池,所以,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发病时,要马上分池,加大换水量,培育用水必须经过沙滤、消毒、去金属离子。投喂的饵料中添加0.4克/千克土霉素或四环素,同时用浓度2毫升/米3洗必泰溶液或0.5毫升/米3的苯扎溴铵或5~7克/米3的高锰酸钾溶液全池泼洒,3小时后换水,隔天一次。

(2)养成期间,要经常巡塘,一旦发现病参则加大换水量,全池消毒。病参单独放养,用青、链霉素各5O毫克/升药浴半小时,换水;或者用80~120毫升/米3苯扎溴铵溶液12小时,换水,隔天一次,连续四次。

6.展望

海参养殖经济效益高,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已成为我国北方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目前中国海参养殖技术从人工育苗到成参的养殖和人工增殖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随着海参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技术落后和病害等一系列问题,主要以细菌为主,刺参出现口部肿胀、排脏和皮肤溃烂等现象,其次是病毒、寄生虫和霉菌。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大力度开展相关内容的基础性研究,以此带动海参养殖技术的提高,解决当前海参疾病问题,加强疾病的研究,建立海参疾病档案,提高疾病诊断技术,形成系统的防治措施,并且研发低毒、高效的专用防治药物,从而保障中国的海参养殖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为海参养殖提供稳定的技术基础。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