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泥鳅病害防治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泥鳅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在天然水体中病害较少,在人工饲养管理不善或放养密度过大、水质恶化等环境严重不良时,泥鳅发病率增高,直接影响到泥鳅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且一旦发生病害,死亡率较高。本文对养殖中几种常见病害提出防治措施。

1 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1.1 水霉病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产动物真菌病之一,此类病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最适温度3~18℃,水质较清的水体易生长繁殖。造成此病的因素大约有三:一是受伤或局部组织坏死;二是水温剧烈变化;三是季节交替。泥鳅目前养殖多为自然苗,苗种下塘前易受伤,加之此时水温正适合霉菌的生长,因而水霉病为泥鳅苗种期间常见疾病之一。

1.1.1 症状 病鳅活动迟缓,食欲减退或消失,初期在病灶四周出现浑浊的小白斑,而后菌丝向外伸展,呈灰白色,柔软的棉絮状,肉眼即可识别。

1.1.2 防治方法 泥鳅放苗前用水严格消毒,一旦发生该病,应在早期进行治疗为好。对患病的苗种可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min;或全池泼洒硫醚沙星0.15~0.37mL/立方米;或全池泼洒水霉净0.6~0.75 mL/立方米。

1.2 红鳍病

又名赤鳍病、腐皮病,大多由一种杆菌引起,主要流行于夏季。

1.2.1 症状 泥鳅背鳍附近的表皮脱落,呈灰白色,腹部及肛门周围有充血、发白、溃烂的症状,有些则有出血斑点、肌肉腐烂,尾鳍、胸鳍有发白、溃烂现象。

1.2.2 防治方法 泥鳅种苗放养前,用“苗种平”消毒。治疗可用“双氧片”或“强氯精”泼洒,严重时用2次,同时按饲料比重量0.3%中拌入“氟苯尼考”进行投喂5~7d,或全池泼洒杀菌红0.3mL/立方米,每天一次,隔天再施一次。

1.3 肠炎病

亦叫烂肠瘟、乌头瘟。分细菌性和病毒性两种。与环境变化、饲料品质、管理水平有关。

1.3.1 症状 泥鳅行动缓慢,停止摄食,鳅体发乌变青,头部显得特别,腹部出现红斑,肠管充血发炎,肛门红肿,轻者腹部有血和黄包黏液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

1.3.2 防治方法 预防:保持塘水清新,投喂饵料坚持“四定”原则。治疗:饲料中按体重5%添加“鱼用多维”拌料投喂,连喂3天即可。

1.4 打印病

由嗜水气单胞肝菌嗜水气亚种引起,流行于7~8月份。

1.4.1 症状 泥鳅病烂部位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病处主要在尾柄两侧,象打上印章。

1.4.2 防治方法 可用氯制剂或碘制剂全池泼洒。//致富经www.613935.com //

1.5 赤皮病

通常是在网具起捕、长途运输后擦伤泥鳅鱼体或水质恶化时,极易诱发该病。

1.5.1 症状 泥鳅体表的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为明显,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鳍间组织破坏。

1.5.2 防治方法 尽量减少网捕泥鳅和长途运输时的擦伤和碰伤。治疗方法同红鳍病。

2 由寄生虫引起的病害

2.1 车轮虫病

2.1.1 症状 泥鳅病鱼体表和鳃组织损伤,鱼体逐渐消瘦发黑,衰弱死亡。

2.1.2 防治方法,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水溶液全池泼洒,使水浓度达到0.5~0.7mg/L,使用后密切注意泥鳅活动情况,以免出现药害发生;或每100平方米池塘用新鲜苦楝枝叶5kg煎水后全池泼洒,亦有较好疗效。

2.2舌杯虫病

2.2.1 症状 寄生于泥鳅皮肤或鳃上,平时摄取周围水中的食物作营养,对泥鳅没有多大影响,但若大量寄生在鳅苗上,会造成呼吸困难,严重导致鱼苗死亡,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5~8月伤较为普遍。

2.2.2 防治方法

预防:在泥鳅苗种放养前用硫酸铜溶液(8g/立方米)浸洗15~20min。治疗: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合剂(0.7g/立方米)全池泼洒。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