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大鳞副泥鳅稻田高效养殖技术【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大鳞副泥鳅稻田高效养殖技术

大鳞副泥鳅为鳅科副泥鳅属温水性鱼类鱼类,大鳞副泥鳅鱼类,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分布于四川、浙江、台湾、辽宁、黑龙江等地。为泥鳅中个体大、生长快的品种,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和养殖前景。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在辽宁省已开展多年,稻田一般亩放苗5000尾,放苗规格5厘米以上,亩产量200公斤左右,亩纯利润在4000元左右。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大鳞副泥鳅稻田高效养殖技术

一、稻田的选择与建设

养泥鳅的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3~5亩为宜。稻田要求交通方便、靠近水源,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稻田保水性强。在距离田埂100~200厘米处开挖宽度、深度均为60~80厘米的环沟,环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环沟的土用来加宽、加高、加固田埂。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尼龙塑料薄膜、纱窗网等(底部入泥30厘米)建成30~50厘米高的防逃网。防敌害进入以及防止泥鳅钻洞、跳跃逃逸,同时进、排水口加设拦网。

二、施肥管理

根据稻田具体情况,在稻田来水耙地前,把全年施肥总量的80%左右的肥施到田面,然后进水,要求把地耙平地无土块。另外20%左右的肥,在插秧秧苗返青以后视情况进行追肥,每次每亩施肥量不超过5公斤;避免一次性施肥量过大,造成水中氨氮含量超标,对泥鳅产生危害。同时要注意施肥时,靠环沟近2米左右的地方不要施肥,因为每天泥鳅在吃完饵料后,在此处排便较多,相对来讲,环沟附近稻苗肥量较大,秧苗长势较快,如果施肥时再平均施肥,容易造成环沟边缘秧苗后期倒伏现象。

三、放苗前的准备

1.修整稻田

3月初用机械或人工开挖稻田环沟,加宽加高田埂,田埂坡度按1∶1比例修复、夯实,进、排水口按对角设置。

2..防敌害设施

一是防陆地上的敌害,如蛇、鼠、蛙。防逃网材料采用尼龙薄膜,将薄膜埋入土中10~20厘米,剩余部分高出地面60厘米,其上端用尼龙绳做内衬,将薄膜裹缚其上,然后每隔40~50厘米,用竹竿作桩,将尼龙绳、防逃布拉紧,固定在竹竿上端,接头部位避开拐角处,拐角处做成弧形。进、排水管用60目网片包好。二是防鸟网设施。防鸟网一般在插完秧后进行设置,设置防鸟网是养殖泥鳅的一项重要工作,鸟类对泥鳅的危害非常大。养殖期间在稻田顶部必须全面覆盖防鸟网,网眼直径为2~3厘米,不宜太大,严防小型鸟类进入,防鸟网要高于水面1米以上,杜绝鸟类落在网上由于自身重量使网距离水面较近吃到泥鳅。同时防鸟网四周边缘要与防敌害网上端紧密结合,严防鸟类等敌害横向进入养殖区域,以避免对泥鳅造成伤害。

3.进水消毒

放苗前10天进水,进水管安装长2米,内层80目、外层100目的筛网,以严防野杂鱼及敌害生物进入池塘。初次进水深度为60厘米,进水后每亩用生石灰100公斤兑水全池泼洒消毒。

四、水稻品种选择与栽插

养殖泥鳅的稻田应选择抗倒伏、抗病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每年5月初至5月底移栽结束。水稻移栽前,在秧苗未移入大田时施一次农药,以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记住要等农药失效后再移栽,移栽时要求合理稀植,这样有利于通风透光,也可有效防止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水稻移栽后每7~10天追施一次水稻分蘖肥,一般每亩不超过5公斤尿素。如果一次性施肥量过大,会造成水中氨氮含量过高,对泥鳅将产生不利影响。

五、泥鳅苗种放养

1.放养时间

一般水稻秧苗移栽后,一周左右秧苗返青,这就可以放鳅苗了。同时要保持环沟内水体透明度为25~30厘米,水深60~80厘米,稻田面深3~5厘米。

2..缓苗技术

放苗应选择晴天的上午,放苗位置应在稻田的上风口。要求鳅苗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害。同一块稻田要放同一种规格的鳅苗,且要在一天把鳅苗放完,便于整体养殖管理。鳅苗运到田边,不要急于放苗,应先缓苗。首先将运苗袋放入田水中,静置20~30分钟,使袋内外温度达到一致,打开袋口,再分多次缓慢加入田水,最终加水量与原袋内水量相当。

3.鱼体消毒

在上述缓苗后,把鳅种放入3%~5%的食盐水容器中浸泡5~10分钟,为了防止缓苗时鳅苗缺氧,容器要足够大,也可适量充氧。掌握好苗种消毒时间,然后再将鱼苗以及消毒盐水一同放入稻田。

4.放养数量

投放台湾泥鳅苗,按5厘米体长的放养规格,亩放养5000尾左右。

六、田间饲养管理

根据泥鳅生长的不同阶段投喂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饵料,前期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6%的饵料,中期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2%的饵料,后期投喂蛋白质含量为28%的饵料。

在泥鳅放养初期,虽然稻田内天然饵料比较丰富,但因刚刚投放的泥鳅苗对新的水域生长环境不太适应,泥鳅摄食量较少。鳅苗下塘后第二天可以投喂饵料,选用粗蛋白质含量为36%、粒径为1.5毫米的鱼饵料,以后随着泥鳅规格增大,饵料粒径也要相应加大,做到饵料的适口性。

泥鳅的饵料日投喂量,前期一般为体重的5%~8%,后期为体重的3%~5%。投喂量视泥鳅摄食、天气、水质、水温等情况灵活掌握,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一般不投喂;每次投饵后以半小时左右吃完为准,每天投饵4次。由于泥鳅贪食,为了防止泥鳅胀气病的发生,投喂膨化饵料前,一定要先把饵料浸泡透后再投喂,防止膨化饵料未泡透被泥鳅食后,在泥鳅体内吸水膨胀,造成泥鳅胀气病的发生。

前期要保持稻田水深5~10厘米,待秧苗分蘖后要进行烤田,同时要2~3天换一次水。等泥鳅放养到7月中旬以后,视泥鳅、水稻生长情况,要逐渐增加水量以及人工投饵量。

在投喂初期,要将饵料均匀地撒在环沟内,以便让泥鳅养成在环沟定时、定点、基本定量取食的习惯,这有利于泥鳅集中摄食,也便于观察投喂,减少浪费。白天投喂量占全天的2/3左右,晚上投喂量占全天的1/3左右。阴天投喂量减少,雨天停喂,避免投喂变质饵料。

在7月20日至8月30日,泥鳅投饵量为体重的5%~8%,在高温季节要适当加深田间水位,平时保持田面水深15~20厘米,并要注意换水。当稻田水温高于30℃时,要减少投饵量或停止投饵,以免过多的残饵和有机碎屑腐烂、败坏水质。严加防范水质变坏,一般5~7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深度3~5厘米,要保持田水透明度25厘米左右,环沟水深80厘米,环沟水色以保持黄绿色最佳。在8月30日以后,田间要合理调控水位,灵活投饵,根据水质、水温、天气、泥鳅活动情况灵活投饵,投饵量一般为鱼体重的4%~5%。当水温低于10℃时停喂,同时要及时捕捞泥鳅上市出售。

七、巡塘

坚持每日巡塘,注意观察水质与水色变化、泥鳅活动和生长、摄食、防逃设施、防敌害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八、稻鳅病虫害防治

泥鳅养殖死亡高峰在投放鳅苗后一周左右,主要是烂尾病、肠炎病、寄生虫病、水霉病,死亡率为10%~30%。在投放鳅苗时可用聚维酮碘进行药浴,泥鳅入田后,根据情况可以使用霉平防止水霉病的发生,针对车轮虫、三代虫也要用专门的药品进行及时处理,把疾病控制在萌芽时期。以后稻田养殖期间,也要定期用二溴海因或碘制剂进行消毒预防,间隔三天后,使用微生态制剂。泥鳅病害防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做到健康养殖。

九、泥鳅收获

当泥鳅达到上市规格时就要分批捕捞上市,以便减轻田内泥鳅负荷量,有利于促进泥鳅快速生长。

泥鳅捕捞方法。可以采取地笼、流水刺激、降低水位等把泥鳅归入环沟中捕捞。泥鳅捕捞数量、捕捞规格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采取捕大留小,以实现泥鳅养殖的最佳经济效益。

一、前期准备

1.池塘条件

鱼台湖滨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朱宜春有十多年大鳞副泥鳅养殖经验,他的泥鳅养殖池塘位于鱼台县张黄镇朱庄村,总占地100余亩。试验池塘选择朱宜春的2个池塘进行,每个池塘面积4亩,光照良好,交通便利,周围无污染源。池塘水深能够保持0.8~1米,池塘水源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池底土质为偏碱性的黏性土壤,淤泥厚度15厘米左右,池塘使用前池底已进行三合土夯实处理,池塘四壁为垂直水泥池埂。进排水管道为水泥管道且成对角线设置,进水管高于水面20 厘米左右,排水管铺设在池埂底部与排水渠相连,进排水口安装40目双层聚乙烯滤网。

2.池塘清整

放苗前要对池塘进行清整,清整时间一般选择在4月上旬进行,将池底清理平整并进行夯实增加保水性能,如果是旧池塘要清除过多的淤泥使淤泥厚度保持在15~20厘米,并进行1周曝晒。池埂采用水泥硬化或用防水帆布进行护坡,避免泥鳅逃逸,池埂宽度应在0.8米左右,便于饲料投喂和泥鳅起捕,同时将池埂上生长的杂草、碎石等杂物清除干净。清塘采用干法清塘,在鳅苗入池前2周进行池塘消毒,注水10厘米左右,然后亩施生石灰150~200千克化浆全池泼洒,不能留有死角。

3.培水育饵

清塘消毒1周后就可以注水培饵了,前期注水深度不宜过深,可先期注水0.5米左右,然后每间隔2~3天注水10厘米左右直至达到池塘正常水深,这样有利于水温的快速提升,便于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浮游动物饵料生物的培育。注水后每亩施腐熟发酵的猪牛粪等有机肥300千克左右或多元复合肥25千克进行培水育饵,待水色变成黄绿色、透明度25厘米左右就可以择机放苗了。

4.苗种放养

鳅苗的放养选择在5月上旬晴天中午进行。鳅苗正常情况下可选择野生苗或正规良种场的繁育苗,野生苗由于捕捞环节比较粗野,苗种极易受伤影响成活率,并且野生苗由于是在自然环境中随机捕获其规格不整齐,这必然会影响成鳅上市时规格整齐度。试验选择投放合作社自行繁育鳅苗,如没有自行繁育条件则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正规鳅苗良种场的鳅苗,苗种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游动有力、体表黏液丰富、规格整齐。试验投放鳅苗体长为8厘米左右,平均体重为6.05 克左右,亩放养密度为3万尾,鳅苗种入池前用食盐水浸泡10分钟左右以杀灭携带的致病菌,浸浴消毒时要注意观察泥鳅的反应情况,如有不良剧烈反应时要缩短浸浴时间。鳅苗入池时要放试水鳅20余尾,检测池水是否会引起鳅苗不良反应。

二、养殖管理

1.水质管理

泥鳅肠壁薄、肠管直,毛细血管分布丰富,所以泥鳅既可进行鳃呼吸,又可进行肠呼吸,两种呼吸方式决定了泥鳅对溶解氧的要求不是太高,这也是养殖户进行高密度养殖而增氧设施又不是太完备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泥鳅养殖中存在的重大隐患。鳅池水质调控要采取综合调控措施,要尽量完善池塘增氧设备和后备电力设备,克服养殖过程中溶解氧因子对养殖风险的限制。定期注换池水,前期可每半月换水1次,中后期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每10天应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控制在15~20厘米,尽量使水温能够保持在25~28℃。施用微生态制剂、底质改良剂、泼洒生石灰等方式进行水质调控,微生态制剂和消毒剂要视水质状况间隔使用。采用以上综合措施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溶解氧在3毫克/升以上,pH值7.5左右,水色为黄绿色的水质指标要求为好。

2.投喂管理

泥鳅属于杂食性经济鱼类,经过7 天左右的人工驯化后就可以直接投喂全价配合饲料。饲料的粒径和投喂量一段时间内要相对稳定且要根据泥鳅生长状况变化和水温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泥鳅适宜生长水温是15~30℃,最适生长水温为25~28℃,达到最适生长水温时泥鳅吃食量大、生长快,投喂量也达到高峰,当水温低于12℃或高于30℃,泥鳅摄食量降低应减少投喂。影响泥鳅摄食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很多,饲料的投喂时间要根据天气、水温、泥鳅生长状况等灵活掌握,正常情况下饲料在1小时内吃完为宜,如发现有剩料或泥鳅没有吃饱要及时调整投喂量。由于泥鳅的游动能力相对于其他鱼类来说较差,为减少泥鳅长距离游动摄食,投喂方法是沿池塘四周均匀投喂,每天投喂3次,时间分别是上午7时、中午12时和下午6时。

3.日常管理

正常情况下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夏季高温季节和恶劣天气状况下要增加巡塘次数,主要检查泥鳅活动、摄食、病害发生、水色变化、防漏防渗防逃设施等情况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清除塘边杂草,保持良好池塘环境;严防蛙类进入池塘,及时清除成体蛙类并捞除蛙卵;检查进水口筛绢拦网,防止野杂鱼进入泥鳅养殖池塘;检查拦鸟、拦蜻蜓网是否有漏洞,发现要及时补漏。巡塘同时要认真做好池塘养殖日志。

4.病害防治 有些养殖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人为过量提高泥鳅放养密度,在养殖过程中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由于水质恶化、投饲不当、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极易导致疾病暴发,一旦发病便会相互传染,很短时间内便会导致池塘泥鳅大范围发病并引起死亡,并且此时大范围发病,药物治疗已难以控制,养殖户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所以我们在整个泥鳅养殖试验过程中,病害防治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彻底清塘以杀灭有害致病菌,选择高质量苗以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合理密养减少水体载鱼量,及时调水营造良好环境,避免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综合技术措施,整个养殖过程中泥鳅没有发生大的病害。

三、收获上市

泥鳅捕捞上市要权衡成鳅养殖规格、市场变化和气温变化、存塘效益增长率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当泥鳅规格达到30克/尾以上且市场价格较好时就可以逐渐捕获上市了。随着气温下降使水温降至5℃左右时,泥鳅便会钻入淤泥中冬眠不便捕获,所以要在水温降至5℃之前进行捕捞。泥鳅的捕捞可采用冲水法和诱捕法,冲水法就是进水口注水,利用泥鳅喜逆水刺激的习性用网具起捕,诱捕法是将泥鳅喜食的食物放入地笼中进行诱惑捕捞。

四、效益分析

1.投入成本

试验池塘2个,总面积8亩。试验投入包括苗种费28800元,饲料费51000元,池塘年租赁费4800元,水电、人员工资、病害防治等有关费用合计7682元。8 亩试验池塘总投入92282元,平均亩投入11535.3元。

2.销售收入

8亩试验池塘共起捕大鳞副泥鳅9560.8千克,平均亩产1195.1千克。泥鳅按塘口销售平均价格22元/千克计算,销售收入210337.6元,平均亩销售收入26292.2元。

3.经济效益

8亩试验池塘总经济效益为118055.6元,平均亩经济效益约为14757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2.28。

五、结论与分析

1.在渔业经济中,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鲂等大宗淡水鱼类仍占有绝对养殖数量优势,但从养殖经济效益来看,相对泥鳅等名优品种来说大宗淡水鱼类还是缺乏竞争优势。泥鳅作为一种水产养殖名优品种,食性广、易养殖、产量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称,并深受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市场的欢迎,价高畅销、供不应求,对养殖户来说投资小、效益好,是一种不错的发家致富养殖品种。

2.泥鳅是一种杂食性淡水小型经济鱼类,喜欢摄食水蚤、丝蚯蚓及其他浮游动物,并特别贪食以上几种动物性饵料,所以饵料投喂应掌握的原则是不宜单独投喂动物性饵料且要控制投喂量,避免泥鳅因贪食引起胀气死亡。

3.泥鳅养殖夏季要特别注意水质调节,特别是水温控制。泥鳅养殖适宜水温为18~30℃,最适生长水温为25~28℃,如果水温超过30℃泥鳅极易发生感冒病症,此时泥鳅钻入淤泥或草丛中不食不动,容易缺氧引起死亡,所以要及时排出旧水、灌注新水调节水体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在水面种植水葫芦、水白菜、水花生等供泥鳅躲避,为泥鳅生长营造良好的水体环境。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