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鲍鱼的养殖方法、运输和病害防冶【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鲍鱼的养殖方法、运输和病害防冶

鲍鱼的养殖方法有自然放养、筏式养殖、池式养殖等,其中筏式养殖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方法。

(一)自然放养

顺从鲍的自然习性,把鲍苗放流到天然海水环境中,操作简便,成本价廉,由潜水人员把鲍苗带到海底,沿岩礁把苗撒人石缝间或海藻丛中,也可预先将幼鲍附在贝壳上,撒到礁石的空档中,让其自行过度到礁石上。从日本的经验来看,为提高回捕率,放流苗壳长应在25毫米以上,另外投放人工鱼礁,限制采捕期和采捕规格,保护海藻等措施有利于提高自然放养的回捕率。

(二)筏式养殖

将一定规格(壳长10—15毫米即可)鲍苗按一定数量收容于养殖笼内,吊养于海面浮筏上进行养殖,主要技术要点有:

1.海区选择

潮流通畅,风浪小,冬季不结冰,春季无流水。海带、裙带菜等饵料丰富,取用方便。无淡水注入或工业废水污染,杂贝杂藻等附着物少。

2.养殖笼

最好能具备以下特点:第一,抗风浪力强,坚固耐用成本低。第二,透水性好,有较宽敞的附着物。第三,便于管理,投饵,鲍苗调整和清除附着物。第四,便于运输,存放。日本常用的有KT—l型4段式和塑料鱼箱式两种。我国也有一些类型的专用设备,但都没有达到标准要求,存在一些欠缺,有待改进。

3.投饵和疏苗

在春秋两季鲍的快速生长期,需每周投喂一次,其他时间可10—15天1次,鲍需饵量很大,每生产1吨鲍需生鲜海藻20吨,随着鲍不断长大,必须适时对养殖笼内鲍苗进行调整疏散,减小密度,以免影响生长。一般每年要疏散1—2次。

4.清除附着

物鲍的筏式养殖周期较长(一般3—4年),养殖笼内外往往有杂贝和杂藻的附着,影响通透性,危害鲍苗的生长,必须定期全面清除。

(三)池式养殖

尚处于试验探索阶段,日本开展较多,主要是为了解决淡季缺货而组织生产的,通过池养一方面育肥,一方面等待淡季市价上扬。可分两种,一是利用海边天然礁石围筑养殖池,另一种是陆地近海处建池。另外,日本正在努力开展先进的陆上工厂化养殖法的研究,已有报道,鲍的生长速度比自然放养快5倍,成活率90%。

(四)鲍苗运输

在各种养殖方式中,都要碰到距离或长或短的运输问题。如果方法不当,将造成鲍苗大量死亡。运输所用的容器要事先经海水冲刷、浸泡去掉污物、毒质,运输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与手接触、阳光直晒和干露时间过长,同时还需保持清洁和适宜的底温。另外个体耐性也是主要因素,20毫米以上的个体成活率较高,因此较长运输应选择大的个体。

鲍的运输可分“干运”和“水运”两种。在一天能到的水路或陆路,都可采用干运,干运的关键是温度。夏季可在冷箱或塑料箱内,把鲍苗分层放于潮湿的海藻之间,上层放适量的海水冰,使箱内的温度保持在10℃以下,这样在12小时运输后,成活率仍有90%以上。较大距离的海上运输,由于有海水供应,可采用“水运”。水运又有活水运输和充氧运输两种www.613935.com/。活水运输是将鲍苗装于塑料窗纱网袋中,再放入水槽中,每小时换海水一次。充氧运输是将鲍苗放人聚乙烯密封袋中,加一定量海水,充人氧气,在17—20℃水温下,亦可保证30—50小时安全运输。

鲍鱼的病害防治:

1.培育幼体期

主要是桡足类,捕杀方法是用0.5—1ppm的敌百虫浴泡,经24小时即可,捕杀后彻底清池换水。

2.自然放养期

主要是敌害生物的捕食危害较大,鲍的敌害很多,如海鲫、杜文鱼、黑驴、小嘴、红螺、章鱼、四齿矶蟹、海盘车、海星、海胆等,应注意捕杀、驱除。

3.伤病防治

鲍受外伤后,有的可自然痊愈,若伤口较大或主要部位受伤,会发生化脓症状,其死亡率几乎达100%,防止化脓可采用下列措施:

①水温降到20℃以下,可降低发病率。

②饲养前用加热、紫外线照射、超声波处理和投杀菌剂等方法对海水灭菌。

③施以抗菌素防止细菌繁殖。

鲍鱼的采收加工:

筏式养殖和池式养殖的鲍采捕比较简便,海底鲍的采捕比较麻烦。目前有潜水釆捕和捞杆采捕两种方法。潜水采捕是较先进的方法,由专业潜水员用——定的设备完成。捞杆采捕虽然比较原始,但大部分地区因条件限制还在普遍采用,方法是人站在舢板上,用斗镜向水—卜观察,发现鲍时。用带有铁耙头和网袋的专用捞杆探人水中趁鲍不备将其铲下,自动落入网袋中。

采捕的时间应在春末夏初。此时出肉率高,质量也好。

先将鲍体挖出并除去内脏,置缸中加盐7%一8%,1—2天后捞出,彻底搓掉足周边的黑色素及粘液,洗净后人锅加水煮沸,熟后捞出置于筐中或芦席上晒干即成。完全晒干约需20天。干制品有明鲍和灰鲍之分。新鲜原料加工的干品质量好,包泽淡黄,半透明,称明鲍,变质的鲍肉加工成千品,则色泽灰暗,不透明,外面有盐析出,称灰鲍,质量较差。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