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罗非鱼链球菌的症状和预防冶疗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罗非鱼链球菌的症状和预防冶疗方法

随着我国罗非伍产业迅猛发展,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罗非鱼产量不断攀升,但目前的养殖模式也为疾病暴发流行创造了条件。如广东、海南等省养殖罗非鱼暴发一种流行性疾病,发病率达10%~30%,病鱼死亡率高达25%~50%。主要流行于春、夏和秋季,水温25~37℃,流行高峰为5~9月,主要危害亲鱼及100g以上的幼鱼和成鱼,传染性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经初步诊断为链球菌感染。

链球菌病是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发布《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的三类疫病。是一种广泛危害淡、海水养殖鱼类的致死性疾病。引起鱼类链球菌病的病原菌有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无乳链球菌(Strel9tococcus agalactiae)、副ru链球菌(Streptococcusparauberis)、格氏乳球菌(Lactococcus garyieae)等。其中,海豚链球菌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常见病原,具有感染宿主广、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引起的疾病在北美、中东和亚太地区的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危害。迄今为止已发现海豚链球菌能引起至少20余种淡、海水鱼的死亡(如:罗非鱼、虹鳟、鲷科鱼类、石斑鱼、鲕鱼等),死亡率从5%~50%不等。

1 病原概况

1966年Robinsonand和Meyer首次报道了鱼类的链球菌病,并从淡水的美鳊体内分离出一些B组的非溶血链球菌。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关于链球菌引起鱼类死亡的报道呈上升趋势。在我国,随着高密度养殖不断发展以及大量国外养殖品种的引进,链球菌病时有发生,并造成较大损失。对于链球菌致病因素的研究,普遍认为链球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和毒性酶,感染鱼体头部,破坏鱼脑神经,通过血液循环破坏肝、肾、脾等器官引发全身性出血病的细菌性疾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治疗困难。,且水温越高病情越重。

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pccus iniae/Streptococcus shiloi),海豚链球菌最早是由Pier和Madin(1976)从亚马逊淡水河豚(1nia geoffrensis)损伤的皮下组织中分离鉴定获取的。在分类学海豚链球菌隶属于细菌域(Bae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芽孢杆菌纲(Bacilli)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菌体卵圆形,有荚膜,p溶血阳性,大小0.7um×1.4um,革兰氏阳性,二链或连锁状的球菌,过氧化氢酶阳性,兼性好气,在TSA、BHI和血琼脂上生长。无芽孢,无运动力//致富经www.613935.com //。温度为10~45℃,最适温度为20~34℃,pH值3.5~10.0,最适pH值7.6。

2 流行病学

链球菌全年都可发病,从稚鱼到2~3龄鱼均可受感染。全年都可生病,但7~9月的高温期容易流行,水温25~37℃时较为流行,在32℃以上时尤为多发,水温降至20℃以下时则较少。

链球菌不仅发现于海水养殖的杜氏鲫、日本竹荚鱼、缟鲹、条石鲷、牙鲆、真鲷、黑鲷、红鳍东方鲀,也发现于半咸水及淡水养殖鳗鲡、香鱼、虹鳟、银大马哈鱼及尼罗罗非鱼等。应引起注意的是,链球菌有时与鳗弧菌、爱德华氏菌和盾纤毛虫等疾病并发,形成混合感染,造成严重危害。

3 症状与病理变化

3.1 病鱼的典型症状

体色发黑,吻端发红,体表黏液增多,失去食欲,静止于水底,或离群独自漫游于水面,有时作旋转游泳后再沉于水底。最明显的症状是病鱼眼球突出,其周围充血,鳃盖内侧发红、充血或强烈出血。在夏季高温时期症状发展迅速。在水温较低时,除出现以上主要症状外,各鳍均发红、充血或溃烂,体表局部特别是尾柄往往溃烂或带有脓血的疥疮。解剖病鱼,幽门垂、肝脏、脾脏、肾脏或肠管均有点状出血。肝脏因出血和脂肪变形而褪色甚至组织破顺。肾脏肾小球及褐色素巨噬细胞中心以及肾小管间质组织侵染细菌并大量繁殖引起肾脏肿大、坏死。中肠道上皮的固有层破损,引起肠炎,肠绒毛的基部在革兰氏染色时可看到聚集的菌落。病原菌如侵入脑组织,可引起血细胞浸润,出血。

3.2 组织病理变化

罗非鱼患链球菌病后,主要影响脑组织,组织切片显示脑组织的蛛网膜下出血和薄壁单核细胞浸润。链状的球菌见于蛛网膜间,并且位于脑组织的脓肿中。巨大细胞的直径为100um,散布的细胞嗜酸颗粒呈线状排列,平行与出血区域。罗非鱼的主要病症是出血和形成脓肿的脑膜脑炎症。

4 诊断

4.1 临床初步诊断

感染链球菌的鱼类都有相似的急性嗜神经组织病症。特征性症状包括:异常的螺旋状旋转游泳,在水面作头向上或者尾向上的转圈游动。身体呈“C”型或逗号样弯曲。慢性感染的鱼类有眼睛异常表现,如眼眶周围和眼球内出血,眼球混浊,眼球突出等症状。此外,病鱼皮肤、黏膜、颅内和嘴、吻、鳃盖和鳃呈显著的发红或出血,体表变黑。一般从眼球突出和鳃盖内侧出血等典型的外观症状和内部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就可初诊。

4.2 实验室诊断

目前尚无该病检测的国家、行业标准。虽然可以参考《OIE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有关章节。进一步诊断需从病灶组织分离细菌,进行细菌学鉴定。另可制备链球菌标准菌株全菌抗血清,进行免疫学诊断。

5 防治方法

5.1 生态调控措施

水质环境恶化是链球菌病的主要诱因,所以改善水质,是防治链球菌病害的首要措施。①加注新水。水源必须清新无污染,否则不加。加注新水可以稀释病原体及有害化合物浓度,增加水体溶氧,其弊端是使鱼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但利大于弊。②底改和增氧。水底底泥由于氧气不足往往形成还原层,是厌氧型致病菌繁殖的“温床”,用专用底改剂(如颗粒型增氧剂、聚合氯化铝、硫酸铝钾等)对塘底进行改善。

5.2药物治疗

由于链球菌是以感染罗非鱼内脏为主,因此药物治疗应内外结合。外用药物主要是增强杀菌效果,应以杀菌药物和增效剂结合对水体消毒,由于发病水体为污染型,所以用量要适当加大。内服药物主要以中、西药结合为宜。将中药、西药计算准用量后,均匀混合拌于饲料中投喂,西药为速效药,见效迅速;中药药效长久,无副作用,同时有增强鱼的免疫力的功效。

5.3链球菌疫苗

链球菌疫苗能刺激鱼类产生抗体从而介导鱼类获得免疫力。相对于药物治疗,利用疫苗防治链球菌病是一种理想途径。国外已经研制成功高效的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及其细胞外蛋白产物疫苗,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广西大学已经开展了海豚链球菌疫苗对罗非鱼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5.4 酵素菌技术防治链球菌病

酵素菌技术是一项生物工程,其产品能够产生多种催化分解酸的有益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等有益微生物。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公害,农药污染,土壤板结,污染环境等问题。应用酵素菌有如下作用:①改善水体环境,转化或分解水体中有毒有害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无害化作用),减少鱼的应激和中毒。②抑制致病菌滋生。③改善鱼的体内环境,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④提高鱼对饵料的消化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同时也减少了有害排放。⑤消除药物的残留。

作者单位:北京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