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症状【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症状

白甲鱼[Varicorhinus(Onychostoma)simus(Sauvage et Dabry)]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突吻鱼属(白甲鱼属)、白甲鱼亚属,俗称白甲、沙鱼,分布于长江水系。贵州境内主要分布于清水江、乌江、赤水河等水系。白甲鱼栖息在江河中下层水域,活动于急流中,或有流水的岩洞中,常逆流而上,以砾石上的附着生物等为食。白甲鱼肉味鲜美,脂肪含量高,生长快,最大个体可达3.5千克,是一种很有经济开发价值的名优鱼类。近年来,各地均在进行野生白甲鱼池塘人工驯养,且有了较快发展,但频频发生暴发性流行病,给水产养殖生产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挫伤了养殖尸的生产积极性,现将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的综合诊治方法报告如下。

一、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症状

发病初期,池塘内偶尔有鱼种群聚、成团、沿池塘四周狂游或呈旋转团状;发病高峰期,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离群独游,捞起独游的病鱼肉眼观察,鱼体表(包括鳍条)严重充血,以致出血,眼眶周围也充血,眼球突出;鳃丝淤血或严重贫血,附着许多粘液和污泥,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解剖观察,腹腔积水(呈透明淡黄色或浑浊红色),肝、肾、脾呈现肿大症状,肠壁充血,肠内空无食物。

二、白甲鱼的池塘驯养1青况

养殖白甲鱼的池塘有40多年未清淤,淤泥深达40~ 50厘米;水源为与池塘相邻的河水,用水泵提河水灌注入池;水体富营养化,悬浮有机物多,亚硝酸盐、氨氮值持续较高,经实测该池塘的理化指标为:水体pH值为 6.5,氨氮0.128毫克/升,化学耗氧量5.44毫克/升,总碱度6.66毫克厅/升,总硬度5.72毫克/升。2009年3月25日在面积400平方米池塘中投放平均尾重为18.5克的白甲鱼种3600尾,折合6000尾/亩;平时的日常管理为坚持“四定”投饵、定期投喂防病药饵等,在平时很少出现零星死亡。2009年6月29日一场暴雨后(雨前连续2周晴天,暴雨导致养殖水体恶化),次日出现暴发性死亡,2~3天后死亡达高峰,日死亡率达1%~3%。

三、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分析

1.有毒有害物质

由于池塘多年未清淤,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有毒物质蓄积在淤泥中,遇到短时间的雷阵雨天气,导致池塘水休的水温分层,即池水温度表层低,底层高,引起水对流,致使池底的腐殖质翻起,加速有机物分解产生有毒气体(如沼气、硫化氢、氨等)和有毒物质分散于水体中,鱼类通过鳃呼吸,将水体中的有毒物质交换进入体内血液循环系统,加重肝、肾脏的解毒负担,导致其机能损伤,解剖病鱼观察到其肝、胆、脾等呈现肿大的症状。

2.病原体

气候突变,引起水温剧变,导致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繁衍,如嗜水气单胞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鱼类的鳃,用肉眼观察病鱼的鳃瓣上可见小米粒状白点,在鳃瓣中部或基部可见白色斑块状腐烂鳃丝,而导致鱼类暴发性大批死亡。

四、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的水质因素分析

1.氨

在池塘养殖水体中,因投饵和施肥及长期未清淤泥,加之鱼类本身排泄物的积存,在水体溶氧量较低(如遇到雷阵雨天气)及细菌的作用下,会产生大量对水产养殖动物有毒有害的物质,使水体中氨的浓度较高,因而对白甲鱼产生毒害作用。氨的毒性与水体的pH值、温度有关,其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分子氨(NH3)的毒性。鱼类在接触后,能导致鳃组织发生病理改变,从而直接影响其呼吸作用,在接触致死和亚致死氨浓度的鱼体内器官中发现细胞变性和出血现象。

2.亚硝酸盐

氨会抑制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及其他诸多抑制因素,最终会导致水体亚硝酸盐含量升高。长期处于高亚硝酸盐水体中的鱼类,其鳃的颜色会由鲜红色变成棕褐色乃至苍白色,这是因为循环系统内有许多高载氧力的血红蛋白。

3.硫化氢

硫化氢主要是水体中硫酸盐、亚硫酸盐等在微生物特别是硫弧菌的作用下还原而成的,以及含硫有机物在厌氧菌的作用下而降解形成硫化氢。硫化氢渗入鱼体后能使血红蛋白中的低价铁离子变成高价铁,致使血红蛋白失去载氧能力,造成全体组织缺氧,严重时引起死亡。

4.有机物

养殖水体中有机物的来源主要是投饵、施肥等带儿其次是浮游植物分泌物及浮游动物粪便和残骸分解产生,包括溶解有机物,其含量常用化学耗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TOC)、需氧量(TOD)等表示,其含量过高时常造成水质恶化,轻者鱼类生长缓慢、产量降低,重者造成鱼类死亡甚至泛池。

5.溶氧

水体中的溶氧并非大部分为养殖鱼类所利用。据研究,水体溶氧约50%~70%为非养殖动物所消耗,30%~40%为排泄物以及残饵消耗,8%左右被淤泥消耗,只有5%~12%才是养殖鱼类所消耗。如此看来,除增加水体溶氧以外,减少非养殖动物溶氧消耗也是提高鱼类对溶氧的有效利用率的措施。提高溶氧有效利用率的方法还有清淤和吸污,控制浮游生物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增加水体有益微生物。

6.酸碱度

养殖鱼类适宜pH一般在6.5~9.0,最适pH在7.2~8.0,不在此范围内就会导致龟类产生应激反应。如果州氏于4或高于11,鱼类必然死亡。在pH降幅相同时,适应低pH鱼类的耐受性比适应高pH鱼类的耐受性强。使水体有适宜的硬度和碱度是尽可能降低pH产生急剧变动辐度的最佳选择,而水体pH稳定性主要受水体中碳酸氢根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绝对量和相对量影响。pH值降低,重金属、亚硝酸盐、硫化物等物质的毒性增强;而pH值升高,则氨的毒性增强。

五、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治疗方法

1.注重用生石灰调控水质

排出原池3/4的池水,尽可能换出池底水,加注新札同时用生石灰调节水质,采用遍洒法,用药量为25~30克/立方米,将生石灰溶解,滤出渣质后全池泼洒,使池水的pH值上升至8.5~9.0。

因为生石灰与水混合时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热,能快速溶解病原微生物的细胞蛋白质膜,使其丧失活力,从而杀死池塘中的病原体;并对大多数繁殖型病原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同时能提高水体碱度,调节池水PH值,能与铜、锌、铁、磷等结合而减轻水体毒性,中和池水酸碱度;可提高水生植物对磷的利用率,促进池底厌氧菌群对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质的分解,使水中悬浮的胶体颗粒沉淀,透明度增加,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调节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可提高池底的通透性,增加缓冲能力,改善池底环境。

2.正确使用恩诺沙星等抗生素药物治疗

防治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用恩诺沙星配制药饵投喂。将药物添加在饲料中,药物的标准用药量按池鱼总重计算,按每100千克鱼用2~5克药物的量,全部添加到当天的投饲量中,连喂3~5天,可取得较好疗效。根据池养鱼类总重量计算用药量,养殖鱼类重量按放养时的记录总数及每天的投饵量和死亡数量等进行校正计算,就可以获得相对准确的数据。

3.巧用大蒜及大蒜素粉等中药防治

大蒜及大蒜素粉具有杀虫、消积、解毒消痛、消食、杀菌等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多种真菌和病毒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内服可促进肠道蠕动、增强食欲。可治疗细菌性感染引起的肠炎、烂鳃、赤皮、打印、腐皮、烂鳍、烂尾以及败血性暴发出血病。治疗方法一:按池鱼总重的1%~3%添加大蒜,将鲜大蒜捣烂拌入当天的饲料中投喂,连喂5~7天为一个疗程。方法二:按每100千克池鱼用大蒜素5~6克拌饵投喂,将药溶于适量的水中,用农用喷雾器均匀地喷洒于饲料中,在当天投饲时配制,即配即喂,每天投喂药饵1次,连用3~5天为一个疗程。同时可用大蒜素粉加水全池泼洒,药物浓度为10~20克/立方米水体。

4.根据鱼类的生态习性科学配制药饵

野生白甲鱼转入池塘中驯养,要了解其喜栖息于中下层水域、口下位或亚下位等特点,与鲤鱼等鱼类的摄食区别是不喜集群上浮抢食人工饲料,因此用粉状饲料做药饵,将水溶性药物(如盐酸恩诺沙星)用水溶解后,与粉状饲料充分混合,在其中添加20%的面粉等捏成团状,置于竹筛等食台投喂更好,这样药饵投入水中能有效地防止药物散失,从而有利于鱼类摄入更多药物。

5.配制药饵注意事项

一是根据全池鱼的总重量计算用药量才是标准用药量。二是制作药饵,就是将药物添加于饲料中,既要避免药物的损失,又要让鱼类充分摄食药饵,在生产实际中应了解药物的剂型和饵料的关系。三是掌握药物与饲料的混合方法,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将药物均匀地拌在饲料内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保证鱼类均匀摄食的前提。四是投饵量与投饵次数,投饵量与投饵次数是影响鱼类摄食药饵的重要因素,通常鱼类体内的药物浓度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即体内的药物浓度越高,其治疗效果就会越好。如空腹的鱼体更容易使药饵中的药物进入鱼体内而达到药物的有效浓度,一般投喂药饵的当天以不追加投喂饵料为好。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