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鲤鱼越冬期死亡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2-04-25|点击次数:

鲤鱼越冬期死亡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鲤鱼是北方人喜食的主要鱼类之一,特别是黄河流域的人们把鲤鱼当成吉利食品,有“鲤鱼跳龙门”之说。鲤鱼在北方长期得到广泛养殖,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普及,鲤鱼集约化高密度养殖得到快速升级,养殖产量不断提高。鲤鱼在北方春节前后销售量很大,价格较高,致使鲤鱼需大规模越冬。八十年代鲤鱼是套养,越冬主要采取并塘越冬(3到4个池塘的鲤鱼同时放入一个越冬塘);2010年以来,鲤鱼高密度专养塘越来越多,鲤鱼采取单塘重点越冬。近年来鲤鱼遇到诸多越冬困难的现象,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鲤鱼越冬期死亡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1、鲤鱼越冬期死亡的原因

越冬水体含氧量不适宜。因维持水体适宜的溶氧量是确保鱼类能安全越冬的重要因素,因此,越冬鱼池水体的含氧量低会导致鲤鱼大量死亡。而水体的溶氧量与水质、水中的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冰的透光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引起水体含氧量低的主要原因包括水质清瘦,即浮游植物的数量较少,如果在冬季水面结冰,会导致透光性较差,而使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较少,不能与鱼呼吸和有机物的分解的耗氧量达到平衡,从而使水中的溶氧量持续下降,而使鲤鱼死亡;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越冬池中的有机物含量过高,这主要是由于池塘老化严重、多年未清理淤泥,再加上投喂饲料方法不得当,投料量过大,鱼的排泄物多等导致有机物的分解耗氧量增加,从而使水体中的溶氧量减少,同时有机物在分解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硫化氢、氨、甲烷等,而使水质变差,导致鱼的体质下降,在缺氧的条件下则加剧了鲤鱼的死亡;越冬鲤鱼的养殖密度过大也会导致水体的溶氧量下降;水体的含氧量低会引起鲤鱼死亡。

鲤鱼营养不良。因越冬鱼在越冬期基本不摄食,主要依靠体内贮存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而当鱼的体质较差、营养不良时则不利于越冬而易发生死亡。引起鲤鱼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包括在越冬前未对鱼种进行严格的选择,因鲤鱼越冬对鱼种的要求要高,如果在越冬前未对鱼种进行筛选,而使鱼种的规格不一致,太小的鱼种其体内累积的营养物质较少,难以在漫长、艰苦的越冬期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会导致鲤鱼营养不良而出现体质变弱,还易患多种疾病而最终死亡。另外,如果鲤鱼在越冬前的饲料营养配比不合理,也会出现体质较弱,抵抗力下降而死亡。

疾病。疾病引起的越冬鲤鱼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秋季鲤鱼吞食带有寄生幼虫的水蚤等,在越冬期,这些寄生虫,如绦虫、球虫等会寄生在鲤鱼的体内,而使鲤鱼患病。鲤鱼在越冬期生存条件越差,体质相对较弱,一旦发病易发生死亡。

机械损伤。发生机械损作的鱼主要是由于在越冬期有些鲤鱼喜欢用胸鳍或者腹鳍作为支点靠在池底,如果池塘的底部坚硬,或者鱼体本身体质较瘦,会使得这部位的皮肤坏死亡,另一原因是在拉网上市时操作不当而使鱼体受伤,从而使病菌入侵,鲤鱼感染疾病而在越冬期易发生死亡。

管理不当。虽然鲤鱼在越冬期不摄食饲料,但是也不可放松管理,否则易导致鲤鱼在越冬期大量死亡。如果检查水质不及时,而导致水体的含氧量下降,会导致鱼体呼吸困难,浮头死亡;越冬期未及时清理池塘上的积雪,而导致水下的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减少,而导致水中的含氧量不足,浮游生物死亡,水质发生恶化,进而导致鲤鱼大量的死亡。

2、减少越冬期鲤鱼死亡的对策

基于以上原因,要加强越冬期鲤鱼管理工作,以减少鲤鱼在越冬期的死亡率。鲤鱼越冬要提供适宜的越冬环境,提高鲤鱼的体质和抵抗力,加强越冬期的管理等,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可有效解决鲤鱼安全越冬的问题。

越冬池要选择保水性好、池底平坦、淤泥较少、水中无杂草和水草、排灌方便的池塘。冬季鲤鱼的不冻冰层应保持在1.5~2 m,因此池塘的水深要大于2m,不能过浅。池塘的周围没有污染源,在鲤鱼越冬前要使用生石灰化浆泼洒全池进行清塘消毒,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在池中施肥以培养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为鲤鱼越冬提供充足的氧源。

鲤鱼放养最好选择在水温为10℃左右时进行,不宜过早或者过晚。在放养前要选择好鱼种,要求鱼种的规格要一致,无伤无病。放养鱼种的规格不宜太小,要选择放养体质较好的大规格鱼种,加强秋季的培育工作,以增强鲤鱼的体质,使鱼体内积存足够的脂肪以供越冬消耗,从而降低越冬期的死亡率。疾病是引起鲤鱼在越冬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放养前要对鱼体进行消毒,可使用3%的食盐水或者0.1%的高锰酸钾进行浸泡消毒,并投喂1天的杀虫药饵,以杀灭病菌和寄生虫。在拉网捕捞时动作要轻,以免伤到鱼体。

加强越冬期的管理。要经常的巡查池塘,观察水质、水色、水位,以保持池塘水质和水位适宜。如果发现水质变差要及时的换水,水位下降则要及时的注水。雪后要及时对冰封的池面扫雪,以改善光照条件,增加水体溶氧量。在天气温度较高时鲤鱼也会摄食,因此要适当的施肥和投饵。

北方地区鲤鱼越冬困难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水位过浅造成严重冻伤

鲤鱼越冬水位有一定要求,这具体与寒冷程度有关,一般越冬平均水位保持到1.2-1.5米最佳,深度与温度成反比,如果水位太浅,极易造成冻伤,鲤鱼越冬底层水温保持6-10℃较佳,若水温突降至2℃以下则易直接冻伤鱼的皮肤和肌肉,并形成诸多并发症,造成安全隐患。

防治措施:保持足够的越冬水深,及时泼洒晋鑫络合铜或腐皮溃烂停等,加强鱼体紧鳞防冻工作。

二、水质差和底臭严重形成搁浅或偷死

水质差和池塘底臭严重会造成鲤鱼越冬死亡,主要表现为底泥过厚,形成诸多有毒气体,如硫化氢、甲烷、低级胺类、低级脂肪酸类、亚硝酸盐、氨氮等从底泥逸出进入水体,这些气体会使鲤鱼处于慢性中毒状态,时间久了会大量偷死,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如经常使用硫酸铜防病治病的鱼塘,由于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大量蓄积富集,会造成残留和副作用,鲤鱼越冬往往比较困难。

防治措施:提前清淤,保持水质清新,在冰封临近时用晋鑫底净全池干撒。

三、车轮虫造成鲤鱼骚动爬边

车轮虫长期寄生鱼体,会逐渐适应低水温而在冬季存活下来,造成冬季鲤鱼瘙痒爬边,聚群浮游等症状,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而会形成冻伤,孳生水霉诸病,形成慢性死亡等。

防治措施:越冬前做详细的健康检查,发现车轮虫较多,则使用顽虫清、车轮净或轮虫快克及时杀灭,越冬期可四周破冰,沿四周泼洒后两个药品,能快速治愈该病。

四、鱼鲺造成上浮不安和冰下翻转

鱼虱最易寄生在鲤鱼体表,越冬期间鱼鲺寄生量过大,鱼鲺会刺激鲤鱼体表分泌粘液,同时鱼鲺在鳞片下会造成骚动,引起鲤鱼不安,常漂浮水面,时常冰下慢性翻转,进而冻伤而规模死亡。

防治措施:越冬前检查鱼体,发现鱼鲺寄生量过大,选用实力杀手彻底杀灭虫体;冬季发病后则需快速卖鱼,目前没有治疗良方,因为杀虫药会加快死亡程度。

五、水体盐碱度过高形成慢性死亡

盐度和PH值过高会造成鲤鱼越冬死亡,鲤鱼越冬期间对盐碱的忍耐能力小于花鲢、草鱼和鲫鱼,若到达忍耐极限(盐度>15,PH>9.5)会形成沉底死亡,严重时全军覆灭。

防治措施:泼洒巨鲢亮藻素降低盐碱度,并加注一定量的淡水。

六、气泡病造成规模死亡

鲤鱼越冬期间会因水质过绿偏肥及天气等原因而患气泡病,来势凶猛的气泡病会造成大规模死亡,特别是春节前后气泡病最为常见,在水位浅和冰封厚度大的状态下气泡病越严重,应特别小心,否则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防治措施:保持优良水深、水质和水色,若水质超肥,可泼洒浓缩枯草芽孢杆菌,发病后要及时破冰放气,并泼洒食盐水,同时大量加注机井水等可快速治愈该病。

七、水体小三毛金藻形成中毒死亡

小三毛金藻主要危害北方盐碱地(盐度2-10,PH值8-9)鱼塘,过去是夏秋季流行,目前已发病冬移,这与小三毛金藻的变异适应性有关,主要表现为鲤鱼越冬期间爬边聚堆和拥挤塘角,病轻微时鱼驱之则走,严重后鱼类麻痹和翻肚死亡,患病后塘角水域结冰薄或不能结冰。

防治措施:用黄河水(也可用无小三毛金藻的池水代替)大规模换掉陈旧池水,也可在初发期泼洒解毒活水素,症状缓解后倒塘(将鱼捕捞并放入正常鱼塘)及卖鱼等。

八、擦伤及霉菌真菌引起慢性死亡

冬季捕捞频繁,鲤鱼体表鳞片脱落,肌肤严重受伤,加上水质污染等,会造成霉菌和真菌的感染泛滥,病鱼漫游、体色灰暗,往往伴随鳃出血等,形成慢性死亡,该病比较顽固,死鱼较为严重。

防治措施:泼洒烂身腐皮康、敌瘟灵,拉网灵,食盐+小苏打合剂,也可泼洒车轮水霉净等治霉菌真菌的商品鱼药。

九、亚健康造成越冬成活率下降

秋季投喂期选择的饲料质量不过关,鱼类会因营养问题而导致亚健康,主要表现为肿肝、黑胆、红脾、血肾、鱼油超标等症状,这些鱼在越冬期间会出现冰下打转、漫游、爬边、体黑、偷死等现象,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防治措施:秋季饲料添加高稳维生素CAE、酶合多维、免疫多糖、健胃促长粉、胰肾病毒康、三黄散等,加强鲤鱼体质,消除鲤鱼亚健康。

十、放养密度过大造成越冬闷底死亡。

越冬期间鲤鱼放养密度过大,在冰封期会造成水域慢性缺氧,形成大规模闷底死亡现象,损失很大。

防治措施:减少放养密度(越冬放养密度控制在5千尾/亩·米以内),定期干撒改水增氧旺、晋鑫底净或增氧剂等进行增氧,配合破冰增氧和机械增氧等措施,可有效消除安全隐患。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