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池塘主养鳜鱼需把好五关 池塘主养鳜鱼成鱼技术【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池塘主养鳜鱼需把好五关 池塘主养鳜鱼成鱼技术

鳜鱼俗称桂鱼、桂花鱼、季花鱼等,分类学上属于鲈形目、鳜亚科、鳜属。鳜鱼为我国传统名贵鱼类,现在市场价格一直较高且稳定,养殖效益好。连续多年从事鳜鱼池塘主养,并取得一定成效。池塘主养鳜鱼需把好五关 池塘主养鳜鱼成鱼技术。具体来了解一下:

12.jpg

一、严把池塘养殖条件关

鳜鱼主养池塘要求底质平坦,淤泥要少于15cm。砂底塘和新挖塘养殖鳜鱼效果更佳。池塘多以3~5亩为宜,池塘面积过大,不利鳜鱼捕食,面积过小,池塘水质不易控制,易造成缺氧、泛塘,风险较大。由于鳜鱼喜欢清新且溶氧量高的水质,故主养池塘其水源要充足,进排水方便,正常蓄水深不能小于2m。

二、严把鱼种放养关

鱼种放养应根据水质、饵料鱼的丰欠、气候、管理水平来决定放养密度。一般在长江流域,每年6月初,每亩可放养4~5cm的鳜鱼苗800~1000尾;也可通过20~25d的集中强化培育,将4~5cm的鳜鱼苗养至10cm左右后,投放于池塘,此种规格的苗种每亩可放500~800尾,可大大提高养殖成活率。

三、严把饵料鱼投别致关

鳜鱼终生以鱼、虾为食,饵料鱼的种类、大小和数量对鳜鱼生长均有很大影响。

根据笔者多年来的观察,对不同种类,同种规格的饵料鱼、鳜鱼最喜捕食麦穗鱼、鲮鱼,其次是鳊鱼、草鱼,再次是鲫鱼、鳙鱼、鲢鱼等。一般所投饵料鱼的规格以鳜鱼体长的1/3~1/2为好,饵料鱼过小,不利鳜鱼生长;饵料鱼过大,鳜鱼在饥饿摄食后,可能卡死鳜鱼,也可能使鳜鱼消化道受伤,引发感染。

为确保饵料鱼供应,鳜鱼主养池与饵料鱼池的面积要1:3配套,其中养殖前期饵料鱼配套方法为:利用放养鳜鱼之前的空闲时间,在池塘中培育前期饵料鱼,即在鳜鱼鱼种放养之前的15~20d,每亩投放饵料鱼水花40~50万尾,可采用常规方法培育;养殖中后期饵料鱼的配套方法为:采取多池、高密度饲养,一次放足,分次起捕,逐步稀疏的养殖方法,保证饵料鱼与鳜鱼同步生长。通常此种方法每亩水面可放养水花3~5万尾.用施肥和投喂商品饲料相结合的办法培育饵料鱼。

为实现饵尽其用,饵料鱼投喂要科学安排,投喂量要适中,前期5~7d投喂一次,7-9月高温季节3~5d投喂一次。鳜鱼每天摄食量跟季节有关。6-7月投饵量为鳜鱼体重的15%~20%;8-9月为10%~15%;10-11月为5%~1O%;冬季不完全停食。若每次饵料鱼投喂过多,会增加养殖水体总的耗氧量,引起缺氧;每次饵料鱼投喂过少,鳜鱼捕食会消耗过多的体能,不利生长。

四、严把水质管理关

鳜鱼对养殖水体要求较高,要勤注水、勤换水、勤增氧。若鳜鱼主养池已培育了前期饵料鱼,在鳜鱼苗下塘前,要换掉部分老水,以改良因培育饵料鱼水质过肥这一现状。

一般而言,鳜鱼主养前期水位要浅,大概70~80cm,有利于鳜鱼捕食,可提高养殖成活率,养殖1周后开始注水,而后每隔5~7d注水一次,每次20~30cm。7-9月高温季节,每3~5d冲水一次,每15d左右换水一次,换水量约为池水的20%~30%。为提高水体中的溶氧量,降低饵料系数,并加快水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要适时开启增氧机,通常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阴雨连绵半夜开,做到炎热开机时间长,凉爽开机时间短;半夜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此外,鳜鱼对酸性水体较敏感,每隔20d左右.每亩水面要泼洒生石灰15kg。

五、严把病害防治关

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最大限度地消除致病隐患。为此,一是搞好池塘消毒,有条件的地方曝晒池塘,也可每亩水面参照常规方法,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二是鱼种下塘消毒,通常体质健壮的鱼种下塘前,用3%~5%的食盐水浸洗3~5min。三是饵料鱼消毒,为杜绝病从口入、病源外带,投喂的饵料鱼一律要消毒处理,细菌性病高发季节,饵料鱼通常用10ppm漂白粉溶液浸洗10min;寄生虫病高发季节,饵料鱼用3%~5%食盐水浸洗3~5min,也可用8ppmCuSO4溶液浸洗10min。四是工具消毒,要勤洗、勤晒渔业用具,必要时还要用CuSO4或漂白粉溶液浸泡消毒,以杀灭有害病菌。五是生态防治,要定期泼洒生物肥料,使水环境保持最佳状态。六是定期预防,交替使用CuSO4、FeSO4合剂(O.7ppm)、漂白粉(1.2ppm),以及三代虾安(O.1ppm),每15~20d泼洒一次,杀灭水体中的致病菌,切断病菌传播途径。七是正确选药,对症下药。细菌性烂鳃病可用有效氯85%三氯异氰尿酸O.4~0.5ppm全池泼洒;车轮虫、斜管虫病可用CuSO4、FeSO4合剂0.7ppm全池泼洒;中华蚤病可用敌百虫粉2.5%与FeSO4合剂1.4ppm全池泼洒,出血病可用三代虾安0.1ppm全池泼洒。

条件介绍

一、池塘条件:要求池底淤泥少,水深在2.0米左右,排灌方便,面积最好在15亩左右,面积过小没有多大的经济效益,面积过大不宜于培育夏花,有投资能力的可用15亩左右的池塘连片大规模养殖。

二、鳜鱼放养密度、规格及品种:根据池塘最大负荷量计算池塘最多放养饵料鱼数,再根据饵料鱼数算出可供养的鳜鱼数,一般一亩放养250尾左右,即一个15亩池可放养3700尾左右。为保证投放后的成活率,放养规格最好在5.0cm,左右,但要求规格尽可能整齐一致。品种一定要长江原种翘嘴鳜,不要养殖近亲产卵的苗种,更不要养殖携带病毒的苗种。

三、饲料鱼放养品种、密度:饵料鱼以白鲢、花鲢、草鱼为主,其比例为5:1:4,共放养水花量70万/亩,即一个15亩池总放养水花量为1000万左右,约能生产出500万夏花,即可供3000尾鳜鱼达标出塘。

生产安排

1、饵料鱼生产: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排干池水,将池底撒种小米草种,留出“+”、“#”型鱼道不种,以便水花下池有一定的活动空间,种青面积最好占全池3/5左右,不能过大,以防淹青后鱼苗泛池。在五月初同一天定期催产一批能产1000万水花的亲鱼种,其中白鲢500万、花鲢100万、草鱼400万。在水花下塘前5—6天用生石灰75公斤/亩左右将池消毒一次,然后灌水淹青,灌水时要用20目左右纱网拦住水口,以防野杂鱼灌人,淹青要将小米草全部淹没。灌水2-3天后水花即可试水下塘,鱼苗下塘后前一至二周遍洒投喂豆浆2500g/亩·次,一天两次。当夏花长到2cm,左右时,即要投喂5—15公斤/天次,粉状鱼种配合饲料,一天两次,一直到9月底。

在淹青后一个月左右,观察池水水色,若青肥肥效已过,即要投无机肥,主要用尿素、过磷酸钙,用量尿素0.5-1公斤/亩·天,过磷酸钙1-2公斤/亩·天,每天一次,施肥时先P后N,化水全池泼洒,留一定安全区,同时根据水色、水温、天气以及饵料鱼规格等情况适当灵活调整施肥量。施肥一直要施到月底。

灌水第一次不宜过深,平均约在0.8米左右即可,水花下池后每天早晨4:00-5:00要注新鲜活水一次约10-20cm,一直到10月份。

2、鳜鱼生产:当鳜鱼长到5.Ocm,饵料鱼长到2.5cm时,即可购进鳜鱼下池。因池中负荷量极大,所以要架设增氧机,严防池塘缺氧泛池,在每天早晨定时4:00-5:00钟左右开机2-3小时。同时每隔10天抽样检查鳜鱼及饵料鱼一次,测量它们的规格,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出适口饵料鱼规格,一般在42.1%—48.9%之间。若池中饵料鱼过大或过小,立即通过增减投喂饲料量和施肥量来调整其适口规格。在整个生产季节中,要作好细菌性、寄生性及病毒性鱼病的防治工作。各用什么药根据当地鱼药市场提前准备好,定期预防。

1、池塘条件

鳜鱼为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生活环境要求水质清新、溶氧丰富。鳜鱼在未驯化的条件下,只吃活的饵料鱼。这些条件要求养殖鳜鱼,选择的池塘条件要注排水方便,水深1.5~2m,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0㎝,有增氧设施,池塘面积不宜过大,1000~3000㎡较为合适。为了保证随时有活的饵料鱼供应,养殖池塘最好位于天然野杂鱼丰富的区域,如靠近河道、水库、湖泊等。如自己培育饵料鱼喂养鳜鱼,采用饵料鱼池塘与鳜鱼养殖池塘面积比为4:1的比例确定养殖规模。当然,交通是否便利也是选择池塘养殖地点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鳜鱼养殖过程中饵料鱼的运输量比较大。此外,若条件允许,尽量把鳜鱼的养殖池塘设在城市周围,毕竟鳜鱼属于高档水产品,是满足高收入群体消费的。

2、鱼种放养

在正常情况下,鳜鱼苗种的供应时间在5月中下旬至6月初,此时的鱼种规格一般为3~5㎝。由外地购买的鱼种由尼龙袋装水充氧运输。运到后需调节水温,使袋内装鱼水体水温和池塘水温一致时,再把鱼种缓放池中。同时,鱼种入池前要用3~5﹪的食盐水或常用的消毒剂药浴消毒。

3、饵料鱼培育

鳜鱼以活饵料鱼为食,养殖获得成功的关键是要有充足的饵料鱼供应。养殖前期,由于天然饵料鱼较少,可以通过自己繁殖花白鲢、鲤、鲫鱼苗,在预计进行养殖鳜鱼的池塘中培育,以满足小规格鳜鱼生长的需要,繁育的饵料鱼苗种的数量应为鳜鱼放养数量的100倍以上。每天按池塘培育乌仔的方法进行管理培育,与鳜鱼鱼种的放养衔接起来,即鳜鱼种一放进鱼池,即可以捕到适口的饵料鱼。

4、成鱼养殖

4.1 鱼种放养

池塘主养鳜鱼成鱼是比较好的养殖模式。放养鳜鱼鱼种规格3~5㎝,每667㎡水面投放鱼种800~1000尾。同时,养殖池塘还搭配大规格花白鲢(0.5㎏/尾以上)鱼种100尾,以净化池塘水质和充分利用水体。

4.2 饵料鱼投喂

采用鳜鱼自然捕食饵料鱼生长的养殖方式。在养殖前期,由于鳜鱼较小,池塘中培育的饵料鱼可以满足其生长的需要。随着养殖的进行,需要向养殖池投喂大量的活饵料鱼。饵料鱼尽量采用在天然水域捕捞的低值野杂鱼,当野杂鱼数量不足时,再采用人工培育的家鱼种。在养殖过程中,应随时注意饵料鱼的多少,池塘中要一直存有鳜鱼重量1~2倍的饵料鱼。投喂饵料鱼前要用3~4﹪食盐水药浴消毒,并剔除病、死鱼。为了保持池塘中饵料鱼的体质,每天投喂一定量的粉状饲料。

4.3 池塘水质调节

鳜鱼为肉食、底栖性鱼类,对水质要求严格,同时,由于鳜鱼食量较大,排泄物较多,养殖过程中易造成池塘水质的败坏。因此,调节好水质是养殖好鳜鱼的关键环节。调节池塘水质主要采用以下方法:①加注新水。每15d左右加水一次,每次加水水深20~30cm;水质恶化时还应及时更换新水,每次的换水量不超过原水位的1/3。②泼洒生右灰。生石灰调节水质十分有效,经常使用可保持水质具有适宜的碱度和硬度。每隔20d施用1次生石灰,每667㎡水面用量15~20kg,兑水成乳全池泼洒。③增氧机或微孔增氧。增氧机的使用遵循“三开、三不开”的原则,保证池塘中溶氧丰富,最低溶氧长期不低于3㎎/L。同时,通过增氧机的作用,还能使池塘底部的硫化氢和氨等有害气体扩散到大气中去,也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④使用微生态制剂。每隔7~10d施用一次微生态制剂,用常见的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和EM原液等都可以,但需保证长期和足量施用才会有效果。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可保证养殖水体水质长期处于良好状态。

4.4 病害防治

鳜鱼为底栖性鱼类,有病时不易被发觉。所以在平时的养殖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及早发现养殖的鳜鱼是否得病,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养殖鳜鱼过程中病害种类较多,严重影响鳜鱼养殖的健康发展。据资料介绍,鳜鱼在自然生长环境中极少得病,但在人工高密度养殖情况下,病害越来越严重。导致鳜鱼病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复杂,据分析,主要是养殖水体环境恶化、鳜鱼苗种质量下降、喂养及管理不科学等。因此,做好鱼病防控工作,降低鳜鱼病害发生率,减少因病害造成的损失,是保障当前鳜鱼养殖业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鳜鱼得病后治疗难度较大。由于鳜鱼为凶猛肉食性鱼类,在未经人工驯化的情况下,只能以活的饵料鱼为食。当发生细菌性及病毒性疾病时,只能采取对鱼体药物浸浴消毒或养殖水体泼洒药物消毒,而不能像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养殖的鱼类一样,在消毒鱼体的同时还可内服药物辅助治疗鱼病,使得对鳜鱼得病后的治疗措施方法单一,在很多情况下治疗效果不理想。在池塘养殖鳜鱼过程中,对鳜鱼种危害最大的疾病为车轮虫病。车轮虫病主要发生在鱼种规格较小的生长阶段,对该病需要及早发现,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及部分杀虫剂可以治愈。鳜鱼病毒性出血病对鳜鱼的健康养殖危害最为严重,该病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鳜鱼养殖的成败,因为该病引起鳜鱼的死亡率较高,且治疗难度较大。为防止该病的发生,需保证投放苗种的质量,和保持养殖水体的水质长期处于良好状态。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