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长吻鮠养殖技术[农广天地]【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长吻鮠养殖技术[农广天地]

长吻鮠养殖技术[农广天地]  视频来自:CCTV农广天地

[农广天地]长吻鮠养殖技术:

长吻鮠,俗称“江团”,是原产于我国长江水系的,特有的名贵淡水经济鱼类。因其吻比其它同鮠属的鱼类长,得名长吻鮠。近几十年来,在自然条件下,长吻鮠的成活率本来就比较低,再加上长江上的过度捕捞,天然资源急剧减少。为保护和开发利用长吻鮠这一鱼类资源,相关单位对长吻鮠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进行了研究,使这种鱼也成为了池塘或网箱养殖的对象。本片主要向观众朋友们介绍了长吻鮠的养殖技术。希望通过收看本片,能使观众朋友对长吻鮠有一定的了解。

相关知识:

长吻鮠(Leiocassislongirostris),又名江团、肥坨、鮠鱼,是鲶形目鮠科鮠属中个体最大的经济鱼类。一般个体重1.3—3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3公斤。长吻鮠是我国江河中的重要经济鱼类,因其肉嫩味美,又无细刺和体鳞,被视作淡水鱼中的珍品,尤其是那肥厚硕大的鳔,干制成“鱼肚”,是享誉中外的名菜。由于该鱼的天然资源日渐减少,广大消费者只闻其名,未尝其味,即或偶见于市,也因价格昂贵而不敢问津。

1.形态特征

长吻鮠背鳍6-7;臀鳍条14-18,鳃耙外侧11-18。吻锥形,向前显着突出。口下位,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须4对,均较短。上下颌上均具数行利齿。头顶或多或少裸露,肩骨显着突出。背鳍刺后缘有锯齿。脂鳍肥厚。尾叉形。体色灰白,各鳍灰黑。

2.生活习性

长吻鮠苗种喜阴,好集群,常栖息于人工设置的卵石穴缝中。平时生活于池底,夜间在水体中上层活动。该鱼利用发达的触须寻找和猎取食物,争食性强。初步测定其耗氧为0.23mg/kg?h,与家鱼苗种差别不大,氧阈(窒息点)1.52mg/L,近似白鲢,而高于其它常养鱼类。长吻鮠生存温度为0-38℃,24-28℃为适温,生长较快,20℃以下摄食减少,生长转慢。

3.食性及相关器官的发育

长吻鮠口下位,为典型的底层温和性肉食鱼类,幼鱼期以水生昆虫为食,长大后则喜食小鱼虾,可在一般鱼塘中进行单养或混养,饲料除用水生昆虫幼体、下杂鱼、虾等,也可用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以42%左右为好。刚孵出的仔鱼以卵黄囊为营养。4天后卵黄囊由大变小,此时仔鱼一面吸收卵黄,一面摄取外界食物,处于混合营养阶段。7天后卵黄囊消失,完全摄取外界食物为营养。据解剖观察,全长5cm以内的鱼苗食物组成中出现率依次是水蚯蚓、摇蚊幼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其它水生昆虫幼虫;全长5-20cm的鱼种阶段则依次为水蚯蚓、陆生蚯蚓、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在增投配合饲料的鱼池,无论鱼苗、鱼种均摄取一定数量的配合饲料。长吻(鱼危)苗种一般在水温24-27℃时摄食力强,通常仅需15min即可食饱。长吻鮠苗种的上下颌均具有细齿。全长2.5cm时,鳃耙为疣状突起,以后逐渐增长。

4.生长特性

长吻鮠苗种在全长10cm以下时,体长的增长率比体重的增长率大。10cm以上时,体重的增长率大于体长增长率。池塘人工培育的苗种生长较快,有的当年鱼种可达130g以上,与江河野生苗种相比快50%以上。

5.繁殖特性

长吻鮠通常4龄成熟。产卵季节为4-6月。产卵场为急流滩下两流水处和流态复杂的河曲地段。每尾鱼怀卵量1.7-14.8万粒。粘性卵。

6.水温要求长

吻鮠属温水性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与家鱼相似。水温在24-28℃时,生长快;水温降到20℃以下时,生长减慢,摄食量相应降低。冬季及初春,虽不停食,但摄食量少。也不再生长,越冬后体重还略有下降。当年鱼苗到鱼种仅3-4个月的生长期,体重达到100g左右,其中一半重量是在适温的30d内增长的,日增重1.7g左右。照此计算,我国广东、海南等省如能进行流水饲养,当年鱼就可能达到上市规格(0.25-0.5kg/尾),而其它一些省份如能利用工厂余热水或温泉水控温在24-28℃范围进行饲养亦能达到上市规格。

人工养殖长吻鮠常见疾病与防治

1、烂鳃病

1.1病原与症状

柱状屈桡杆菌;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体表无异,鳃丝腐烂并附有污物。

1.2防治

防治方法:①做好清塘工作,鱼种放养时用2%食盐水浸洗5分钟[来源:www.613935.com/];②治疗时使用溴氯海因0.3~0.4ppm或等量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连续2~3次。

2、暴发性出血病

2.1症状

患病初期,鱼体两侧呈桃红色,腹部略肿胀;病情严重时体表及鳍严重充血,体腔有黑红色脓水,肝、脾颜色变浅,在水中打转乱窜,不久死亡。

2.2防治

防治方法:①合理放养,经常加注新水,水质过肥时应及时使用降氨药物或生物净水剂调节水质,排除池塘有毒气体;②发病时,池塘使用二溴海因0.3~0.4ppm全池泼洒,连续2次:③饲料中添加克暴灵或鱼血康,添加量为4‰~5‰,连喂3~5天。

3、肠炎病

3.1病原与症状

点状产气单胞菌;鱼独游,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食道和肠充血发炎。

3.2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鱼种下塘时用2%食盐浸浴。不投霉变食物,活鲜动物性饲料用2~3%的食盐水浸泡或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②发病时,外消同暴发性出血病。内服:饲料中添加肠菌宁和大蒜素,添加量分别为5~7‰和1~2‰,连喂5~7天。

4、小瓜虫病

4.1病原与症状

多子小瓜虫;病鱼的皮肤、鳍条、鳃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孢囊。病鱼反应迟钝或漂浮在水面。黄颡鱼对小瓜虫有易感性,发病后出现暴发性死亡。

4.2防治

防治方法:①池塘用生石灰彻底清塘,鱼种下塘前药物浸浴,合理放养。小瓜虫流行期间,饲料中添加2‰的内服型杀虫精Ⅱ,每半月1次,连喂3天;②发病时,池塘用25~30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隔天用1次,外消3次以上。内服灭虫精Ⅱ,添加量为4~5‰,连喂5~7天。③使用辣椒粉和干生姜煮沸半小时后全池泼洒,使用量每亩水深1m用辣椒粉0.5kg,干生姜0.2kg。

5、原生虫病

5.1病原与症状

主要为斜管虫和车轮虫,主要危害苗种;病鱼的鳍条、鳃上粘液增多,反应迟钝,头下尾上或侧卧,严重感染时病鱼有跑马现象。

5.2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①池塘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②苗种用1~2ppm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遍洒,病情严重者,隔天再用1次。

6、营养性疾病

6.1病因与症状

饲料配方中营养失衡、原料变质或蛋白中必需氨基酸、能量不够等引起;病鱼肝、胆肿大,肝黄胆黑,个体大的先死。

6.2防治

防治方法:改进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饲料中粗蛋白含量达到35%以上。饲料中必须添加适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有专用添加剂则更佳。饲料中长期添加生物活性物质,可大大提高黄颡鱼的机体免疫力和生长速度。

7、微囊藻引起的中毒

7.1病因与症状

铜绿微囊藻,其大量繁殖时,在晚上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消耗大量氧气;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pH值可上升到10左右,此时可使鱼体硫胺酶活性增加,间接导致鱼体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系统失灵,兴奋性增加,急剧活动,痉挛,身体失到平衡。其死亡后,可分解出羟胺、硫化氢等有毒物质,致使鱼体死亡。一般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较为常见;往往在下风处可见水面上一层翠绿色的水花。

7.2防治

防治方法:①池水更新一次;②选用络合铜杀藻剂全池泼洒,24小时换水,一天一次,连用两次;③在清晨藻体上浮集聚时,撒生石灰粉,连续2~3次,可基本杀死。

在对长吻鮠病害的防治用药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严格控制使用量,一般来说药物使用浓度较其它有鳞鱼低,用药后2~3小时内需有专人观察,以保万无一失。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