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夏季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技术【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夏季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技术

强光照条件下,池水温度高,养殖动物摄食量大,新陈代谢旺盛,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增多,发酵分解速度加快,水质变坏,造成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大量繁衍,感染侵袭养殖动物,导致病害的滋生和蔓延。高温时期,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措施落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年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高低。

一、改善水体环境

水产养殖动物离不开水,水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养殖动物能否健康、快速地生长。养殖者必须在当地渔业规划区内从事水产养殖,深入了解周边水源、水质及污染情况,以规避可能带来的养殖风险。

1.栽植复合型水草。河蟹、龙虾养殖池内应栽植复合型水草,主要品种有: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黄草等,水草覆盖率应占养殖面积的50%以上。若水草生长过盛,则应用拖刀人工割除;若数量不足,则以水花生、水浮萍进行补充。水草能吸收氨、氮、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起到净化水质,控制病害的作用。

2.注换新鲜水。在确定外来水源水质较好的情况下,应定期注换新鲜水。一般每5~7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20厘米;每20~3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30%。对于水质较瘦、水位较低、有青苔出现的养殖池塘,在加高水位的同时,应采取施肥措施,使池水水色呈黄褐色或黄绿色,保持透明度在30~40厘米。

3.使用生物制剂。生物制剂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生态环保等优点。定期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类底质改良剂等,可分解水中和池底的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环境的稳定,提高养殖动物的机体免疫力,减少发病。

4.科学使用增氧机。适时开启增氧设施(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不仅能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打破水体分层,补偿氧债,减少鱼池中溶氧的昼夜变化和水层分布的差异,增加和平衡养殖池水中的溶氧量,稳定酸碱度,而且还能有效排出水体中的氨、氮、甲烷等有害气体,并促使养殖池水中的有机物在好氧细菌的作用下分解成无机物,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抑制厌氧细菌的繁殖,降低厌氧细菌的危害。(www.613935.com)在增氧机上安装溶氧控制器,设定池水溶氧的上、下限,实现增氧设备的自动开、停机,保持池水溶氧在最佳状态,为养殖动物创造舒适快乐的生长环境。

二、适当降低投饵量

高温季节,水温常达30℃左右,既是养殖动物快速生长期,又是病害蔓延季节,在此期间投饵量大,残饵增多,极易造成水质迅速恶化,病原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多种病害的发生,故应适当降低投饵量,减少残饵和污物,以降低对病原细菌的营养供给,并及时加注新水,调节水质。

养殖动物摄食过量,易患肠炎病。因此,在高温季节投喂以八成饱为宜,每次投喂的时间为20分钟左右。具体的投饲量应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和摄食情况灵活掌控。一般天气晴朗多喂,阴雨天少喂,天气闷热、雷雨之前不喂;水质肥爽正常喂,水色淡增加喂,水色浓减少喂并加注新水;争食激烈正常喂,吃食群体减少则少喂;发病治疗期间少喂。

三、病害防治措施

高温季节为养殖动物疾病高发期,一旦预防措施不到位,将导致大面积流行。因此,必须坚持“防治结合、防重于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切实加强病害防治管理。

1.食场消毒。在食场周围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挂袋(篓),形成一个消毒“特区”,利用养殖动物集群到食场摄食的机遇,达到预防病害之目的。

2.定期杀虫。每月杀虫1次,主要药物品种有阿维菌素、伊维菌素、敌百虫等。单养塘或鱼、虾、蟹混养塘杀虫药物品种的选择及使用应根据养殖生产实际并按照生产厂家的药品使用说明书进行。

3.定期消毒。采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药物(蟹、虾养殖塘口一般选择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对水体进行定期消毒,防止病害的发生。

4.投喂药饵。经常投喂用维生素C、大蒜素、免疫多糖、病毒灵等药物制成的药饵,以增强养殖动物的机体抵抗力,降低发病率。

5.对症用药。一旦发病,要认真检查,仔细分析,准确诊断,对症用药。用药时做到科学选择,合理使用,防止因用药过量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211600 江苏省金湖县渔政监督大队 李广军 唐玉华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