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池塘养殖加州鲈养殖疾病防治技术【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池塘养殖加州鲈养殖疾病防治技术

一、加州鲈寄生虫病

1.车轮虫病。症状:病鱼不吃食,离群漫游于池边或水面,鱼体消瘦发黑;鳃部常呈现暗红色和分泌大量黏液,鳃丝边缘发白腐烂。病原为车轮虫和小车轮虫。此病主要危害5厘米以下的种苗。流行期为4~6月。严重时可造成死亡。

防治:控制水质,池水不要太肥,放养密度不要过大。按每667平方米(1亩)1米水深70毫升的药量全池泼洒双效硫酸铜。

2.石碑虫病。症状:被寄生的加州鲈病鱼体色灰黑,群游于水面,像水中缺氧而浮头的鱼一样,但往水中冲水或充氧鱼仍不下沉。病鱼鳃、体表、鳍条黏附有灰白色的絮状物.将此物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大量的石碑虫。该病主要危害5厘米以下的苗种。流行期为夏、秋季。发病时感染率高达90%~100%,可造成死亡。

防治:与车轮虫相同。

3.锚头鳋病。症状:加州鲈病鱼烦躁不安,食欲不振,体表着生有针状的锚头鳋,着生部位周围组织发炎红肿,出现红色斑块,继而组织坏死,为水霉和细菌的入侵创造条件。此病全年均可发生,个体较大的病鱼一般死亡率不高,但较瘦,外观难看,失去商品价值。

防治:苗种放养前用3%~5%食盐水浸泡15分钟左右,或用1.5%~2%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分钟。

二、加州鲈真菌病

水霉病。症状:加州鲈病鱼体表伤口或鳞片脱落处附着一团团灰白色的棉絮状绒毛,病鱼食欲不振,虚弱无力,漂浮水面最终死亡。病源为水霉或绵霉。此病主要流行于春季,鱼体外伤后易患此病,常在溃疡病灶中继发感染,引起死亡。

防治:用6%食盐水浸浴病鱼8~10分钟。或每立方米水体用食盐、小苏打各400克化水全池泼洒。

三、加州鲈细菌性疾病

1.烂鳃、烂嘴病。症状:病鱼体色变黑变暗,离群漫游于水面、池塘边缘,对外界的反应迟钝,食欲不振。鳃瓣通常腐烂发白或有带污泥的腐斑,鳃小片坏死、崩溃。病源为柱状纤维黏细菌感染引起。发病水温为23~30℃,大雨过后、水温回升时易发此病。此病危害很大,严重时会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注意放养密度不宜过大。不喂变质腐败的饵料,定时清除池内残余饲料。注意控制水质,及时换注新水。捕捞和运输操作时要尽可能避免鱼体损伤。同时每667平方米1米水深以强氯精200克全池泼洒,或用2%~4%的食盐水浸浴鱼体10~15分钟。在水体消毒的同时,内服抗菌素药物,如土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氟哌酸,每公斤鱼体重用药20~50毫克,或磺胺类药物,每公斤鱼体重用药50~100毫克,拌入饲料连喂4~6天。

2.白皮病。症状:发病初期,体表两侧、背鳍、腹鳍等基部出现白点,然后迅速扩展蔓延,形成不规则的椭圆状白斑,严重时体表会全部变白,病灶处黏膜脱落,有时会出血发炎,病鱼常常缓慢浮游于水面,不久死亡。病源为白皮杆菌。该病主要流行期为4~6月,以危害鱼种为主。此病常与烂鳃、烂嘴病并发危害较大。

防治:与烂鳃、烂嘴病相同。

3.溃疡病。症状:发病初期,鱼体表常出现1个至多个红色小斑点,随病程发展,斑点扩大而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病灶,形似疖疮,充血肿胀,鳞片或鳍条脱落、肌肉腐烂,严重时露出骨骼。每条病鱼出现病灶大小、数量不等,出现病灶的部位在头部、背部、体侧等不定。病源为嗜水气单胞菌。受伤的鱼很容易引发此病,若继以水霉病则会引起大批死亡,严重时死亡率可高达80%。

防治:在捕捞、运输等操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鱼下塘时,要用3%~5%食盐水浸浴10~15分钟,投喂氯霉素、强力霉素、氟哌酸、磺胺类药,投喂方法与用量与烂鳃病相同。同时667平方米1米水深的池塘用强氯精200克。全池泼洒。注意控制水质,及时注换新水。

4.肠炎病。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整个腹部至下颌部位呈暗红色,重症病鱼轻压腹部可见淡黄色腹水从肛门流出。剖开腹腔见积有大量腹水,流出的腹水经几分钟后呈"琼脂状"。肠管紫红色,剖开肠管,见肠内充满黏状物;肠内壁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严重的病鱼整个腹腔内壁充血,肝脏坏死。病源为细菌感染引起。该病全年均可发生,夏天较为严重。发病较急,危害较大。

防治:严禁给加州鲈投喂变质腐败的饵料。用土霉素或呋喃唑酮拌入饲料投喂,每公斤鱼体重用100~200毫克,连续投喂4~5天;或每公斤鱼体重用50毫克氟哌酸拌入饲料投喂。效果也较好。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