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青蟹养殖效益好“两条腿走路”前景广[每日农经]【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青蟹养殖效益好“两条腿走路”前景广[每日农经]

[每日农经]“两条腿走路”的青蟹(20131111):

本节目记者将带您到浙江宁波了解海青蟹产业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从两个养殖户个案展开介绍两种养殖模式

两种养殖方式:

1、立体养殖:采取对虾、青蟹、蛏子的立体养殖模式

2、仿生态的养殖模式

两种模式的优势劣势:

立体养殖模式是采用对虾、青蟹、蛏子共同养殖同一海塘,三种品种养殖过程中互补性很强。

仿生态的养殖模式是一种新的养殖模式 主要优势在于 1.海塘租金便宜 2.养出的青蟹味道接近野生青蟹 。

相关知识: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 Forskal)简称青蟹。其性成熟的雌性蟹因甲壳两侧充满“红膏”,在海水养殖中的经济价值更高。所以对青蟹进行育肥是提高青蟹的上市质量、增加养殖户经济收入的好途径。青蟹的育肥是指把200g左右的雌蟹(已交配)及体质较瘦弱的水蟹经过约20-40天的强化饲育,培育成卵巢成熟并充满甲壳的膏蟹和肉蟹的过程。其整个培育过程如下:青蟹的个体选择:青蟹的整个育肥过程中,应根据雌蟹是否已交配以及性腺成熟程度,准确鉴别,分类饲养。1、未交尾的雌蟹,亦称白蟹。一般个体较小,腹部呈灰黑色。将其放在光线下观察,可发现其头胸甲前侧缘附近尚未有明显的卵巢轮廓,这种蟹只能作为肉蟹培育,不能直接培育成膏蟹。2、初交配的雌蟹,一般个体较大,在光线下观察,可发现其头胸甲侧缘有一道半月型的卵巢腺,这种蟹再经过了30-40天培育,可成为膏蟹。

3、花蟹:初交配的雌蟹,经过15-20天的培养,卵巢逐步发育,便成为“花蟹”了。花蟹的卵巢尚未扩大到甲壳边缘,再经过15-20天的饲养,就成为膏蟹了。4、放养的个体必须是体质健壮,附肢健全的苗种。对于雌蟹来说,必须剔除寄生的蟹奴。 因为寄生有蟹奴的雌蟹,其卵巢的发育会受到很大影响,不能育成膏蟹。育肥池的选择:育肥的池塘应选择在内湾避风的中潮线附近[/],以便于根据生产需要控制水位,并要求有淡水水源以便能随时调节水质;周围无污水污染。我们一般采用“田”字形池,该池为四个小池连成“田”字,总面积1-5亩。在该池的中央设一个宽1.5m的正方形小池,小池四边各设一水闸与四个蟹池相连,并备一条水沟,经由小池注水,利用青蟹的溯水习性,使其自动溯水而入中央小池以便捕捉。底质以泥沙为好。放养:最适于青蟹育肥的水温在18-25度之间,此时青蟹摄食量大,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较快,因此,青蟹育肥养殖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八月份至翌年的五月份。放养密度应按季节、饲料等条件而定,放养密度为3-5只/m3。宜采取雌雄分开放养, 以免雄蟹干扰雌蟹生长。日常管理技术:(一)投饲。青蟹是生长于潮间带的底栖甲壳类动物,有昼伏夜出的觅食习性,其食性以肉食性为主,杂食性为次。在生产上,以投喂一些淡、海水的低值贝类为主,如兰蛤、短齿蛤、螺蛳、河蚌等;在投喂前一般要把贝壳压碎后再投喂。另外根据需要,可以投喂少量的小杂鱼,虾,蟹,以及一些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一般来说,4-5月及8-9月份日投饲量以青蟹总体重的10%为宜,9月下旬以后到翌年的三月份可逐渐减少到5%左右。一般来说,大潮汛时可适当加大投喂量,小潮汛则反之;高温闷热天气、水质恶化时应减少投喂量。(二)水质环境控制。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好水质是青蟹育肥管理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海区水质条件差且进排水又不太方便的地方,尤为突出。1、水盐度的变化。不同的海水盐度对青蟹的生长影响很大。一般最适盐度在13-26‰之间,不过在盐度为6-8‰的河口海区也能进行正常的养殖。青蟹对盐度突变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下暴雨时大量淡水冲入蟹池,引起池水盐度突降,易引发青蟹的“白芒病”。此时应把上层淡水排出或采取挂盐巴的办法弥补;并在雨后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2ppm进行水体消毒以防止疾病发生。2、控制水温的变化。最适合青蟹育肥的水温在18-25度之间。当水温高至33-35度左右时,青蟹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状况。在堤岸四处爬动,企图逃跑。此时水位应保持在1.3-1.5米左右,有条件的话应保持微流水状态。当温度低于7度时,青蟹完全停止摄食,进入冬眠状态,以度过不良环境。3、水中溶氧变化。经过多年观察,当水中溶氧大于2mg/l时,青蟹生活正常,生长良好;当溶氧量下降到1mg/l时,青蟹反应迟钝,不摄食,出现“浮头”甚至死亡现象。当池塘发生缺氧同时,池底的有机物会产生厌氧分解,使非离子氨(NH3-N)积累过多,对青蟹产生毒害。青蟹蜕壳时对溶氧的要求比平常稍高,故要经常换水,一般3-4天换水一次,以保持水质清净、溶氧充足。4、水质因子的变化。pH值是一个反应水质状态的综合指标,一般来说,青蟹池的pH值应保持在8.0-8.5之间较为适宜。另外池水的透明度也是影响育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我们的试验,池水的透明度应保持在20-25cm较为适宜。在此范围内青蟹能正常活动,相互残杀的机会相对较少。当透明度下降到15cm时,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易引发水质突变,造成青蟹死亡。5、巡塘。养殖期间必须经常巡塘,观察池塘的水色、水位、青蟹的活动情况等。由于青蟹有逃避恶劣环境的习性,当水质情况发生变化或水中缺氧时,青蟹会爬出水面越堤逃跑,因此防逃工作非常重要。当发现此类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如开动增氧机、换水、全池泼洒益水宝0.40ppm以改良水质等。6、防病。青蟹育肥期间天气、温度的变化一般很大,因此水质变化也较大,青蟹很容易发生疾病。养殖者必须定期地对疾病进行预防。采用生物酶活性添加剂及免疫多糖等添加入饲料中,提高其机体的免疫力;采用强克101、强克202及二溴海因等消毒剂来改善水质条件,保持水体的良好环境。遇到疾病后应采取正确诊断,积极治疗的方式进行处理。(详细的疾病治疗方案见《中国水产》2002年第九期)7、收获。青蟹种苗自放养后,如管理得法,20天便可收获上市,能收获的蟹必须是“膏满肉饱”的。对于雌蟹来说,其成熟的卵巢已充满头胸甲之锯齿,此时膏占80-90%,其捕捞方法与一般蟹类相似,捆绑运输途中应经常淋水,以保持其鳃部湿润,保证活蟹上市。

相关新闻:

笔者从三门县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去年,三门青蟹养殖面积达到8.8万多亩,比2011年增加5000多亩,总产量达到1.26万吨,实现产值5亿多元,分别增长1.4%和1.6%,稳中有升。那么,三门青蟹为何取得养殖面积、产量、产值“三增”呢?这其中有诸多原因,我们去探究一下。三门县是“中国青蟹之乡”,海洋资源丰富,养殖条件优越,产量占全国的九分之二,全省的五分之三,从业人员达到3万多人,占全县渔业经济总量的26%,成为全国最大的青蟹养殖基地。但由于2005年到2007年病害多发,青蟹养殖面积逐年下降,只有6万多亩。去年,该县深入实施“海洋强县、绿色发展”的战略,积极引导和鼓励沿海农民大力挖掘海洋资源,开发塘地、浅海滩涂,发展青蟹养殖,凡是可以开发的地方农民都把它开发出来,全县青蟹养殖面积稳中有升,发展到8.8万多亩,比2011年增加 5000多亩,其中浅海滩涂增加3000亩,为提高总产量打下了基础。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去年,该县海洋与渔业部门分区域组织养殖户共举办了青蟹养殖技术培训班14期,邀请省、市水产部门、科研院所专家为养殖户举行了4次专题讲座,2万多人参加听课。并开展科技示范、科技入户、街头宣传咨询等活动,向养殖户传授养殖技术,共分发技术资料3万多份。同时广大养殖户也不断学习养殖技术,购买有关青蟹养殖书籍资料,认真学习钻研,在养殖中碰到技术难题及时向海洋与渔业部门专家请教,不断提高养殖技术知识,为青蟹优质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实行科学养殖,提高质量产量。广大养殖户实行科技创新,在养殖前对养殖塘进行清塘暴晒,杀菌清毒,引进清洁无污染、无病毒的海水;选用三门湾自然野生青蟹苗种放养,控制养殖密度,采用鲜活饲料定时定量投喂;在养殖中,各养殖企业、合作社、养殖户严格按照国家绿色、无公害食品操作规程和要求,使用低毒低残留的专用兽药,确保产品安全,并经常检测水质水温,定期换水,做好疾病预防,提高了青蟹品质和产量。搞好技术服务,提供养殖保障。在养殖前,三门县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养殖企业、合作社、养殖塘帮助他们调整养殖结构,开展技术指导;在养殖中,经常检查观察青蟹生长和病害发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做好病害预防,促进青蟹健康生长。同时,三门县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等金融部门,多方组织信贷资金,并组织人员送货上门,为养殖户发放小额支农贷款,解决养殖户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据了解,去年全县金融部门为养殖户共发放专项贷款2亿多元,有力地支援了青蟹生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养殖条件得以改善。为了使养殖增效、养殖户增收,去年,各养殖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加大投入,自筹资金对老养殖塘布局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和改造,优化了路、电、水、闸等设施,建成标准化、生态化、设施化养殖塘,大大改善了养殖条件。据了解,全县共投资5000多万元,改造面积2万多亩,改造后青蟹亩产量增加10至15公斤,综合养殖效益平均每亩增加1000元以上,提高了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该县还采取“以补代奖”的形状,加快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去年共投资了 1500多万元,建成以青蟹为主的主导产业园区1个,面积1250亩,特色精品园1个,面积300多亩,为全县起到了示范作用。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