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 鹅副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6|点击次数: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 鹅副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

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鹅源禽副黏病毒I型而导致,病鹅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腹泻,出现神经症状,以及肠道黏膜发生出血、溃疡、坏死以及结痴。任何年龄的鹅都能够发病,其中30-60日龄的雏鹅比较容易发生,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严重损害养鹅业的经济效益,应加以防治。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 鹅副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

u=4210082077,3336460374&fm=26&gp=0.jpg

1、流行特点

鹅副黏病毒具有较弱的抵抗力,在干燥、光照以及腐败环境下都能够被杀死。但是病毒在寒冷、潮湿、阴暗的环境中能够存活很久时间,如将尿液和组织器官中含有的病毒,置于o℃条件下至少能够生存超过1年;病鹅尸体掩埋在土壤中,其所携带的病毒能够生存大约1个月。病鹅的血液、肌肉、法氏囊、气管、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胸腺、胰腺、肺脏、脑组织、肠道、食道等组织器官都含有较多的病毒。另外,病鹅的羽毛、排泄物、分泌物以及打喷嚏、咳嗽排出的飞沫等都存在较多的病毒,是传播该病的重要传染源。垫料、饲料、饮水、孵化器以及各种用具等被病鹅粪便、鼻涕、唾液、眼泪污染后,也是传播该病的重要传染源。该病主要经由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当易感鹅食入污染有病毒的饮水、饲料或者吸入含有病毒的空气就会发生感染,并快速在群内扩散,还能够从一个鹅群蔓延至另一个鹅群,导致该区域出现大面积流行。该病基本上在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是春夏季节养鹅高峰容易发生。

2、临床症状

该病通常具有3-5天的潜伏期,较小日龄的雏鹅一般为2-3天,较大日龄的鹅一般为3-6天。病鹅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独自离群,缩颈,反应迟钝,容易嗜睡,但饮水基本正常,初期排出蛋清样的灰白色、淡黄绿色稀粪。随着症状的加重,病鹅排出呈墨绿色、绿色或者暗红色的粪便,且混杂气泡。走动无力,拒绝下水,或者浮在水面随水漂游。甩头咳嗽,呼吸困难,有少量浆液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喙端及边缘明显变暗。发病后期,有些患鹅出现仰头、扭颈、转圈,两腿严重麻痹且无法站立,随后不断抽搐而发生死亡。病程持续较长的病鹅会由于缺乏营养、体质消瘦、衰竭而发生死亡,有些能够耐过痊愈,但生长发育缓慢。雏鹅患病后往往经过1-2天发生死亡,而青年鹅、成鹅病程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3-5天。

3、病理变化

病鹅主要是消化道发生病变,从食道末端开始到泄殖腔的整个消化道黏膜都发生程度不同的充血、坏死以及出血等病变。肠道黏膜散布有豌豆至黄豆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或者淡黄色的纤维素性痂块,不容易剥离,剥离后会发生出血或者露出溃疡面,一般从浆膜层就能够观察到该病变,也是该病的典型病变;腺胃黏膜发生水肿、增厚,黏膜表面存在米粒至绿豆大小不等的白色结痂或者黏膜下存在白色的粟粒样坏死点;盲肠扁桃体发生肿大、出血;肝脏发生轻度肿大,积聚少量淤血,存在灰色斑或者坏死点;胆囊明显扩张,含有大量胆汁;肺脏出血,肺部存在针尖或者粟粒大甚至黄豆大的结节,呈淡黄色;胰腺、脾脏存在大量针头至粟粒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点;法氏囊、胸腺发生萎缩;肾脏稍有肿大,色泽变淡,输尿管明显扩张,含有大量白色的尿酸盐;小脑、大脑充血、水肿。

4、鉴别诊断

该病主要与小鹅瘟相区别,小鹅瘟通常是雏鹅容易发生,尤其是3-25日龄的雏鹅发病率最高,35-45日龄也能够出现发病、死亡,病程通常持续较长时间,且大部分病鹅表现出较轻的症状,10日龄左右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达到最高,死亡率通常在40%-80%,有时能够达到95%-100%。鹅副黏病毒病会导致病鹅消化道发生比较明显的病理变化,肠道黏膜上皮发生坏死、脱落,并与渗出的纤维素混合形成假膜包裹住肠内容物,导致肠腔发生阻塞,造成肠道外明显膨大,触摸感到明显的坚实感,与小鹅瘟导致的“香肠样”病变非常相似,但膨大部的长度相对较长,一般在15-20 cm。

5、治疗措施

目前,该病还没有研制出特效药物用于治疗,主要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并适时接种疫苗,防止发生该病。对于已经发病的鹅群,可采取紧急免疫接种。可选择使用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苗,一般小于1月龄的鹅每羽胸肌或者皮下接种o.5-1 mL,大于1月龄的鹅每羽接种1-1.5 mL。也可选择使用鹅副黏病毒超免卵黄抗体或者抗鹅副黏病毒血清,一般体重小于1 kg的鹅每羽皮下注射2 mL,体重大于1 kg的鹅每羽注射4-5 mL。同时配合使用西药或者中药进行辅助治疗。可在200 kg水中添加10 g恩诺沙星混饮,连续使用5天;也可取100 g大青叶、15 g甘草、40 g生地、20 g栀子、20 g黄芩、15 g赤芍、20 g知母、15 g淡竹叶、40 g水牛角、15 g丹皮、20 g连翘、20 g玄参、200 g生石膏、15 g桔梗,以上药量适宜200羽雏鹅使用,加水煎煮后灌服或者饮用,每天1剂,连服3天。

鹅副黏病毒病的病原

鹅副黏病毒病的病原为鹅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的内脏器官内(脾脏、肝脏、肠管等)。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颗粒大小不一(平均直径为120纳米),形态不正,表面有密集纤突结构,病毒内部由囊膜包裹着螺旋对称核衣壳。分离的毒株接种10日龄发育鸡胚后能迅速繁殖,鸡胚在接种后2~3天死亡。鹅黏病毒能凝集鸡的红细胞,人工感染鸡可引起死亡。

流行特点

1.易感动物各种年龄的鹅对鹅副黏病毒病都具有较强的易感性,日龄越小发病率、死亡率越高,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10~15日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随着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下降。疫区内的鸡也可以感染发病死亡。

2.传染原和传播途径患病鹅和病愈后带毒者为传染源。常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水平传播。

3.发生规律本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呈地方性流行。

病理变化

鹅副黏病毒病的潜伏期为3~5天,人工感染雏鹅和青年鹅2~3天发病,病程1~4天。病鹅精神委顿,缩头垂翅,食欲不振或拒食,饮水量增加,行动缓慢,不愿下水,下水后浮在水面随水流漂游。病鹅拉黄白色稀粪便或水样便,有时带血呈暗红色。成年鹅将头插于翅下,严重者常见口腔流出水样液体,并有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特别是饮水后病鹅有甩头、咳嗽、呼吸困难等现象。成年鹅病程稍长,产蛋量下降,康复鹅生长发育受阻。病死鹅机体脱水,眼球下陷,脚蹼干燥,皮肤淤血,皮下干燥;肝脏肿大,淤血,有芝麻或绿豆大的坏死灶;胰腺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灶;心肌变性;下段食道黏膜有散在的灰白色或淡黄色芝麻大小溃疡结痂,剥离后留有斑痕及溃疡面;腺胃和肌胃黏膜充血,有出血斑点;肠道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空肠和回肠黏膜上常有散在的淡黄色豆大小坏死性假膜,剥离后呈溃疡面;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有的病死鹅脑充血、淤血。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要进行病原诊断。该病毒能引起10日龄鸡胚死亡,并在鸡胚尿囊液中具有较高血凝效价的病毒,并能被该病康复鹅血清特异性抑制。用传代毒株接种鹅胚,可在48小时将其致死,但病毒不能致死鸭胚。用传代毒株鸡胚尿囊液感染易感鹅可致发病与死亡,具有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从病料中回收到病毒;人工感染可引起发病与死亡,亦能从病料中回收到病毒;人工感染鸭不能引起临床症状和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

防治预防

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应以预防为主。做到不从疫区引进种鹅和雏鹅;制定切实可行的卫生、消毒制度,做好病鹅和健康鹅的隔离工作;不能把鹅与其他禽类混养;制订免疫计划,并认真搞好免疫接种。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