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鹅副黏病毒病和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鹅副黏病毒病和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治

肖 强

(黑龙江省绥滨县畜牧兽医局 156200)

1 鹅副黏病毒病

鹅副黏病毒病的病原体为鹅副黏病毒,该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以鹅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特征,常造成鹅成批的死亡,雏鹅死亡率更高,可达95%以上,是目前鹅病防治的重点。

1.1 病原

该病病原为鹅副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该病毒颗粒呈多形性,以圆形居多,有囊膜,表面有密集的纤突结构。该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的肝脏、脾脏、肠管等器官。该病毒能凝集鸡的红细胞,人工感染鸡可引起死亡,对鸡也有较强的易感性。该病无年龄和品种的限制,不同鹅均具有较强的易感性。该病毒对其他禽类,如鸡、番鸭、七彩山鸡、鸽、鹧鸪等,也有100%的发病率和较高的致死率,但少见同群家鸭发病,仍有待观察。该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引起地方性流行。

1.2 流行原因

鹅副黏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容易被日光、干燥及腐败所杀死,但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中。病毒能够生存很久,组织器官和绒尿液中的病毒在O℃环境中,至少可以存活1年以上,在土壤中,病毒能够存活1个月。病鹅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当易感鹅吸入病毒或食入病毒之后就会感染,并逐渐扩散,从而引起大面积的流行。病毒入侵鹅体内迅速复制,通常在鹅未表现症状之前24h,病毒已经大量地从分泌物、排泄物中排出。患病鹅在症状消失后5~7d才停止排毒,有的甚至14d还有病毒排出,因此康复鹅应隔离2周后才能人舍,否则将成为传染源。

鹅副黏病毒可通过鹅蛋传播。患鹅副黏病毒病的种鹅所产的蛋含有病毒,且蛋壳外也带有大量副黏病毒及其他微生物。许多孵化鹅蛋的舍长期以来没有或很少进行消毒,此外,对死胚、臭蛋等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此被污染的鹅舍是鹅副黏病毒病的重要传染源。

不当的饲养管理易诱发鹅副黏病毒病。一是许多饲养户习惯于在鹅群内或饲养场内饲养数量不等的鸡,鹅和鸡的副黏病毒均属于禽副黏病毒I型F基因血型,相互间有高致病性,因此,鸡发生新城疫时对鹅群有很大的威胁;二是种鹅饲养户习惯从市场购买一家或数家的后备种鹅作种用,但饲养户因不了解鹅群周围疫情以及疫苗免疫情况等,故常在鹅群引进后1~3d内引起发病;三是鹅群之间靠得太近,一旦发病,会引起邻近鹅发病,尤其是鹅群饲养水环境受到污染时,一般在3~5d内暴发该病,日龄小的雏鹅在1~2d大量发病死亡。

1.3 主症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5d。病鸭初期精神委顿,呼吸困难,流口水,流泪明显,眼睑红肿,咳嗽。部分病鹅出现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该病以腹泻为特征,病初排灰白稀便,随病情发展,则可能排血样稀粪。产蛋鹅群的产蛋明显下降。青年鹅、成年鹅病程较长,一般为3~5d。雏鹅常在发病后1~3d内死亡。

1.4剖检

剖检可见肌胃角质呈棕黑色或淡墨绿色,角质膜易脱落,膜下常有出血斑或溃疡灶,有的腺胃乳头有出血点。整个小肠黏膜有灰白色、淡黄色、芝麻粒到小蚕豆大纤维性结痂,或小肠黏膜有散在性、纤维蛋白性坏死,剥离后可见溃疡面,有出血点。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明显,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胰腺肿大,表面有芝麻大、灰白色坏死灶。肝、脾肿大,淤血,有坏死灶。脾表面有芝麻大到绿豆大的灰白色坏死灶。具有神经症状的病死鹅,脑血管淤血充血。

1.5 防治

预防:在疫区可对健康鹅群进行预防性接种,疫苗为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苗,肌肉注射。10~14日龄的雏鹅,0. 3mL/只;青年鹅或成年鹅注射,0. 5mL/只,预防效果显著,可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对发病鹅群进行紧急接种,1月龄以下的鹅每只皮下或胸肌接种0. 2~0. 5mL,1月龄以上鹅每只胸肌分点接种0. 5~1. OmL。

治疗: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但可用以下方法治疗,以减少死亡。方案一:按药品体用说明注射抗鹅副黏病毒血清或鹅副黏病毒超免卵黄抗体,用量为每只3~4mL/1Okg.w,体重1.Okg以下的鹅每只注射1~2mL,为减少并发症,促使肠道病变尽快恢复,可同时应用抗生素。方案二:中西结合治疗。中药方用清热解毒、凉血救阴的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200g,水牛角、生地各40g,栀子、连翘、黄芩、知母、玄参各20g,丹皮、赤芍、桔梗、淡竹叶、甘草各15g,大青叶lOOg,此为200羽雏鹅剂量,煎水饮服,每天1剂,连用3d。西药用恩诺沙星lOg,加水200kg作饮水,连续饮用5d。

2.鹅出血性败血综合征

鹅出血性败血综合征是由正黏病毒中的某些血清型毒株及其他一些病原等复合因子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诊以肿头、流泪,濒死期口、鼻流血为主要特征。

2..1 病原

该病病原是正和病毒中的某些血清型毒株和其他一些病原,如禽副黏病毒等复合因子。该病发病急,死亡率较高,一般可达15%~50%。

2..2 主症

患鹅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甚至废绝,以喙支地,卧地不起;眼结膜潮红流泪,进而出现角膜混浊,头颈部皮下水肿,致使头颈明显肿大。临死前多数患鹅口、眼、鼻孔流出暗红色带血液体。有的患鹅震颤、抽搐、意识紊乱。患鹅经2~5d死亡。

2..3剖检

剖检可见眼结膜出血、溃疡,眼角膜呈白色雾状混浊;头部、胸部皮肤内侧斑点状止血,皮下淡黄色胶胨样浸润;口腔、食管黏膜点状出血及具有灰白色的点状或条纹状伪膜;腺胃、肌胃、肠道黏膜甚至黏膜下层广泛性出血、坏死、溃疡,严重时肠内容物含有血液凝块;泄殖腔黏膜出血、坏死、溃疡;气管,尤其是喉头内外侧斑点状出血、水肿;鼻腔黏膜出血,腔内积满豆腐渣样物。该病与鹅瘟、鸭瘟和禽霍乱在临症及剖检变化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故应一一加以鉴别。

2..4 防治

预防:该病的预防应坚持自繁自养,搞好栏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做好带禽消毒工作,严禁从疫区引入鹅群。在该病流行区域,视具体情况,可制备自家油乳剂或蜂胶疫苗,进行免疫接种,20~25日龄进行首免,每只皮下注射0. 5mL;35~45日龄二免,每只肌内注射ImL;产蛋前15天三免,每只肌内注射1~1. 5mL;以后每年接种2次。同时应做好鸭瘟、禽霍乱及大肠杆菌病的免疫接种工作。

治疗: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当鹅出现感染,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高免血清注射治疗。也可使用某些抗病毒药物与抗菌药物控制并发和继发感染,使用某些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中药方剂治疗,可减少病鹅死亡,有助于病鹅康复。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