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小鹅瘟病的临床症状 小鹅瘟病的诊断与防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1-03-11|点击次数:

小鹅瘟病的临床症状 小鹅瘟病的诊断与防治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雏鹅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原体是小鹅瘟病毒。本病主要侵害出壳后4~20天的雏鹅,传染快、死亡率高。近几年来随着养鹅业的不断发展,小鹅瘟在很多地区呈现流行和传播趋势。在自然条件下可传至下一代。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小鹅瘟病的临床症状 小鹅瘟病的诊断与防治。

1、流行病学

小鹅瘟病大多发生在1个月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可达90%以上,并且发病日龄越小,死亡越快,死亡率越高。2~3日龄的雏鹅即开始发病,7日龄以内的雏鹅最易感染、发病最快、常呈最急性发病,死亡较快,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15日龄以下的雏鹅一般发病表现为急性症状,15日龄以上的雏鹅发病表现为亚急性症状。一般病鹅的日龄越大,病程越长,症状越轻,死亡率也比较低。

2、临床症状

急性患鹅临床症状表现为病鹅精神沉郁,萎顿不振,无精打采,似睡非睡,离群独处,缩头抱膀,松毛耷翅,行走困难,叫声无力,食欲不强甚至废绝,喜饮凉水,严重下痢,排灰白或淡黄绿色并混有气泡的稀粪,鼻孔流出浆液性分泌物,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呼吸用力,喙端色泽变暗,嗉囊中有多量气体或液体。有些病鹅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颈部扭转,全身抽搐,两腿麻痹,2~3天内衰竭死亡。亚急性患鹅临床症状以精神萎顿、食欲不良、消瘦、腹泻为主要症状,病程长,少部分的病鹅可自愈但生长不良,大部分由于营养不良而死亡。

3、剖检变化

嗉囊松软,含有大量液体和气体,口腔、鼻腔内部蓄积有大量稀薄液体,胆囊膨胀,胆汁稀薄,十二指肠内粘液增多、黏膜呈橘黄色,小肠中后段膨大增粗,肠壁变薄,黏膜坏死脱落,有大量渗出物,脱落的黏膜与纤维渗出物凝固形成腊肠性栓塞,将肠塞满。直肠黏膜轻微出血,内含黄白色稀粪。肝脏肿大,呈深褐色和黄红色,肝上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点,胆囊明显膨大,充满蓝绿色胆汁。胰腺颜色变暗,个别病死鹅的胰腺出现小白点,心肌颜色变淡,脾脏充血,肾脏肿胀。法氏囊质地坚硬,内部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有神经症状的病死鹅剖检后,可见脑膜下血管充血。有的病变不典型,仅见黏膜充血或出血,肠内容物混有较多的灰白色纤维素性絮片,肠黏膜肿胀,并且具有出血点。

4、预防

建立严格的卫生制度,搞好饲养场的卫生,对养殖场和鹅舍及饮水、喂食等设备要定期消毒,及时清扫粪便、污水,保持舍内清洁卫生,通风良好,干燥。有专人管理、饲养、孵化,进出饲养场和其他鹅舍要先消毒,穿防护服,养殖场和孵化场禁止外人进入。同时,在孵化前后必须对包括孵化器、出雏槽等一切设备、用具用福尔马林熏蒸法彻底熏蒸消毒;将种蛋清洗干净,并用低浓度的消毒药消毒,晾干装入孵化器。对开产前30天的种鹅用小鹅瘟鸭胚化弱毒疫苗进行4倍量的免疫注射,产蛋30天后再进行第2次加强免疫注射。雏鹅出壳1~2天进行小鹅瘟鸭胚化弱毒疫苗免疫注射;小鹅瘟病发病严重的地区,先用小鹅瘟高免血清肌肉注射,5~7天后再用小鹅瘟鸭胚化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注射。小鹅在育雏期间要注意保温、降湿,下水时间不宜过早;有条件的要尽量小群饲养,有利于饲养管理和疫病的控制;对从不同地区购买的雏鹅要单独饲喂,不能混群饲养。要用全价饲料饲喂,营养丰富、全面,饲料搭配合理,给予足够的清洁饮水。

5、治疗

对于发生小鹅瘟病的患鹅要立即采取紧急有效的治疗措施,将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雏鹅挑出,隔离出饲养场地,放在清洁无污染的地方饲养,用小鹅瘟高免血清2~4倍量肌肉注射;对已发生小鹅瘟病的雏鹅要立刻用小鹅瘟高免血清2~4倍量肌肉注射,根据病情,隔天1次,连续2~3次。同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禽用抗病毒药物,添加电解质、多种维生素等增强雏鹅的体能;为了防止细菌性感染,可以用抗生素等进行口服或注射。对整个养殖场及病鹅所用的用具、设备、鹅舍用强效消毒药物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对病死的小鹅集中深埋或用火烧掉,进行无害化处理。

1.1.jpg

小鹅瘟的诊断与治疗技术

1 发病情况

本病全年均有发生, 但多发于冬末春初, 主要侵害 3~20 日龄雏鹅。 鹅群发病常呈爆发流行, 传播迅速, 高传染率和死亡率。 在饲养管理差, 卫生环境差, 潮湿阴冷, 鹅龄小发病率较高, 1~4 日龄越大, 死亡率越低, 40龄以上鹅只, 未见发生本病。

2 临床诊断

病雏鹅发病经过多呈急性发作,精神出现颓废, 弓背缩头, 被毛蓬乱,步履蹒跚不稳, 严重者倒地不能站立,并有 “吱吱” 叫声发出。 饮欲增加,有食欲但不能正常采食。 有乳白色或黄白色的粪便排出, 粪便呈浑浊稀薄并伴有气泡, 气味恶臭。 失水消瘦现象迅速, 体重锐减。 鼻腔内有大量半透明状分泌物, 患病鹅因鼻腔分泌物多影响呼吸而不停的甩头。 大部分雏鹅在死亡前头向背颈弯曲, 脚掌呈游泳状抽搐, 张口喘气并发出 “吱吱”惨叫声。 病呈短一般 1~2d 内死亡, 死亡尸体僵直。

3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病死雏鹅肝脏有轻微肿大, 部分死亡雏鹅肝脏颜色呈现土黄色, 有少数病死鹅胆囊比正常肿大。脑、 肾、 心等器官肉眼观察无明显病变, 气管、 泄殖腔、 关节等部位无出血点, 胃肠无食物呈空虚, 肌胃角质层出现脱落, 肠道黏膜发生肿胀, 并有充血和出血现象, 黏膜部位被大量黏液覆盖, 靠近卵黄囊的肠腔部位出现明显肿大, 剪开肿大的肠管, 可见灰白色状如绦虫腊肠样栓子, 长度约为 5~8cm, 剪开栓子, 内部为深褐色干燥的肠内容物, “栓子” 外层被覆质地脆弱和厚薄不一的纤维素性假膜,假膜表面有类似出血的斑块。 心房扩张, 心壁松弛, 心肌晦暗无光泽, 呈苍白色。 切片可见心肌纤维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 颗粒变性以及肌纤维断裂。 脑膜血管充血, 并呈点或片状出血, 神经细胞变性, 血管周围间隙淋巴细胞浸。

4 实验室诊断

4.1 镜检

取心血涂片、 肝脏触片, 美兰染色镜检, 未见可疑致病菌。

4.2 抗血清保护实验

用无菌法取病死雏鹅的肝、 脾、胰等组织研磨, 加灭菌生理盐水作成悬液, 取上清液备用。 选健康雏鹅 4只, 分成实验、 对照 2 组, 每组 2 只,实验组肌注 2ml 小鹅瘟抗血清, 对照组不注射。 之后, 用制备好的上清液分别对 4 只雏鹅注射 0.5ml, 8min 后观察, 对照组 2 只雏鹅精神萎顿、 低头缩颈, 相继抽搐死亡, 实验组 2 只雏鹅存活。 结合发病特点、 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 确诊为急性型小鹅瘟。

5 防控措施

5.1 消毒灭源

将假定健康雏鹅转移到另一经过严格消毒过的圈舍饲喂, 并精心护理。消毒灭源, 对鹅舍、 饲养场地、 用具、周围环境用 1: 600 的三氯异氰脲酸粉(大卫立康) 进行彻底消毒, 2 次/d(早、 晚各 1 次), 连用 5d, 对死鹅及其污染过的饲料等挖坑深埋。

5.2 特异性治疗

用抗小鹅瘟抗血清肌注, 2ml/只,全群大腿肌肉注射。

5.3 补液治疗

防止脱水和继发感染, 饮水中加电解多维和氟派星等肠道抗菌药物,连用 5d。 整个鹅群继续饲喂广谱抗生素, 以控制并发或继发感冒。治疗 3d 后, 病情得到控制, 除弱雏零星死亡外, 再无死亡现象, 7d 后,全群基本健康恢复, 采食正常。

6 讨论

6.1 做好生物安全工作

对种蛋和孵化器具、 雏鹅及所用的设备都要严加清洗、 消毒。 严格控制引进来自疫区的种蛋和雏鹅。 另外最好从非疫区鹅群中引进种蛋, 不同地区种蛋和雏鹅不得混孵或混群, 以避免感染发生。

6.2 做好雏鹅免疫工作

对雏鹅注射抗小鹅瘟的血清进行免疫是防治该病的一项关键措施。 出壳 1~2d 的雏鹅, 每只皮下注射 0.5ml,保护率达 95%左右。 发病的雏鹅每只注射 0.5~1ml, 治愈率为 85%。

6.3 做好成年母鹅的免疫工作

利用弱毒疫苗, 甚至强毒疫苗给成年母鹅进行预防注射是预防本病最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 该病呈现流行趋势, 但由于农户养鹅量较少,故未引起足够重视, 以致本病没有得到及时确诊。 随着养鹅专业户、 重点户的日益增多和商品生产的不断扩大,小鹅瘟给农户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日趋严重。 因此, 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尽快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控制本病流行。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