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一例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一例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治

肖伯晗

(辽宁省铁岭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12000)

摘要:从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等方面对昌图县某鹅场发生的鹅副黏病毒病进行诊断,并简要介绍了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鹅;副黏病毒病;诊断;防治〖GK-2〗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主要病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雏鹅死亡率可高达90%~100%,是严重阻碍当前我国养鹅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2015年5月,昌图县某鹅场发生鹅副黏病毒病,其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5年5月17日,昌图县某鹅场饲养的1300羽35日龄雏鹅中,有73羽突然发病,随后波及全群,3d内死亡230羽。场主采用抗浆膜炎、大肠杆菌药物治疗,均未取得显著疗效,疫情未得到控制。

2. 临床症状

发病鹅只主要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应迟缓,离群嗜睡,静卧于一隅。排出的稀便,混有大量气泡,颜色呈现灰白色、暗红色、黄绿色或墨绿色,有的甚至粪便呈水样[养殖网:www.novmv.com/]。

3 病理剖检

对30羽病死鹅只进行病理剖检,可见其皮肤和肌肉严重黏连,难以剥离。心脏表面有少量细小出血点,腺胃、肌胃充血、出血,肾脏表面有少量散在出血点。肠黏膜上皮坏死脱落,与渗出的纤维素一起形成假膜,形成套管包裹肠内容物,造成肠腔梗阻,致使肠道出现大范围的极度膨胀和充血,肠黏膜有淡黄色或灰白色,芝麻至蚕豆大小的纤维性坏死结痂,剥离后呈现出血性溃疡面。

4 实验室诊断

根据患病鹅只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为鹅副黏病毒病,确诊则需要采用实验室诊断方法。

采取发病鹅只的静脉血,制成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其试验结果呈现鹅副黏病毒病阳性。用荧光RT-PCR方法,检测组织病料中病毒核酸,试验结果亦呈现鹅副黏病毒核酸阳性,由此可以确诊,昌图县某鹅场发生的疫病为鹅副黏病毒病。

5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过程中要确保整个鹅群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正常供应。将患鹅与健鹅分开饲养,对患病鹅只按1.5mL/羽,肌肉注射肽好鹅康,适量辅以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1次/d,连用3d,同时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清热解毒的中药、多种维生素、益生态制剂、葡萄糖等,连用5d。治疗过程中除有15羽症状危重的雏鹅病死外,其他鹅只逐渐康复。

6 综合预防

6.1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管理,注重环境消毒,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减少应激因素,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全进全出。一旦鹅群有疫病发生,要对发病鹅只及时隔离治疗,对病死鹅采取深埋或者焚烧处理。由于本病还可感染其他种类家禽,因此,不同种类家禽尽量不要混合饲养,以防止交叉感染。

6.2 免疫接种

因为本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因此除了加强饲养管理外做好预防工作成为重中之重。临床上,常使用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包括I号疫苗和Ⅱ号疫苗2种剂型,使用时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区别免疫。当鹅场或周围地区发生疫情时,应采用鹅副黏病毒水剂型灭活疫苗对鹅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注射。

6.3 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

饲养场要尽量做到自繁自养,避免引种,如必须引进种鹅、雏鹅,要坚决做到不从疫区引进。引进的种鹅、雏鹅在引进后要隔离饲养10d以上,有条件的饲养场还应进行病原检测,确认健康无病者方可入群混养。对购入的种鹅蛋要严格消毒后孵化,孵出的雏鹅还应隔离饲养7d以上,并进行病原检测,证实鹅群健康无病后方能混养。

6.4 疫情的处置

饲养场一旦发现疑似疫情,应立即组织上报至当地的兽医部门。确诊后,应立即根据紧急预案进行处理。加强鹅场的饲养管理,注意搞好环境卫生,确保圈舍干燥、通风,减少应激,禁喂霉变饲料,禁用霉变垫草,定期严格对鹅 舍和用具进行消毒。鹅群排出粪便要及时清除,并在远离鹅舍地点进行堆积发酵和无害化处理。隔离饲养发病鹅只,对病死鹅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焚烧或深埋。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