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 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1-03-11|点击次数: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 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是1~3周龄雏鸭的一种传播怏,致死率高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原属于小核结核酸病毒科肠遒病毒属。本病的特征是病程短促,肝脏肿大并有出血斑点。在新疫区,死亡率高达90%以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 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措施。

4a36acaf2edda3cc8efef1040be93901213f92f8.jpg

1、流行特点

鸭肝炎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属,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均有抵抗力,62℃时才被灭活。该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即I、Ⅱ、Ⅲ,I型为鸭肝病毒,又称古典株。我国流行株属I型病毒,美国流行株属Ⅲ型病毒。鸭肝病毒能在鸭胚肝细胞、鸭胚肾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增殖。该病多发生在雏鸭,成鸭被感染未见发病症状,且不影响产蛋。该病通过消化道、呼吸道都可感染,放养雏鸭和舍饲雏鸭均易感。该病多发生在o-7日龄的雏鸭,近年发现3~5周龄的雏鸭也有发病。该病是水平接触性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雏鸭感染率100%,死亡率100%。

2、病因病机

幼雏接触带病毒的鸭或者是因接触携带活病毒的物体,经过口直接进入气分,也可能通过鼻、气管进入肺或气囊。病毒通过肺和胃肠进入营血,最终进入肝脏,在肝脏中大量繁殖,致肝肿胀,即现代兽医所讲的炎症。病死鸭肝呈灰绿色,并且出现坏死病灶[养殖网:www.novmv.com/]。

3、主症

由于病毒侵入血分,因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邪热必耗损真阴,真阴必伤肝,致使肝热动风。因此,雏鸭便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头收颈缩,翅下垂,常以蹲式呆立,并且出现昏沉现象,眼发红而且半睁半闭,或睁睁闭闭。此时如继续正不压邪,病鸭就会发生全身性抽搐,还会出现侧卧不动,临死前出现两蹼乱蹬地,最后抽搐减慢速度,停止呼吸而死。

4、防病方剂

在饲养中管理不当,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该病发生,通常采用以下方剂进行预防。方剂一:龙胆草50g,板蓝根50g,黄芩20g,栀子20g,金银花50g,柴胡10g,陈皮10g,甘草10g,水煎饮服,日服1剂,为500只雏鸭量。预防时机:5日龄前雏鸭。方剂二:益肝汤。板蓝根25g,大青叶25g,栀子50g,黄芪40g,黄柏30g.龙胆草30g,当归10g,柴胡10 g,钩藤10 g,甘草10g,车前草适量为引,文火煎至5000 mL,分2次饮用,每只2—5 ml_,每天1剂,连用2~3天。预防用每只鸭每天2 ml_,分2次饮用,连用5天以上。方剂三:板蓝根500g,大青叶500g,紫草400g,枯矾150g,木贼250g,甘草20g,朱砂17g,葛根500g,煎水作饮水,每天1剂,连用3天,为1000只雏鸭剂量。方剂四:大青叶500g,板蓝根500g,绿豆500g,枯矾250g,甘草250g,煎水作饮水用,每天1剂,连用3天,为1000只雏鸭用量。方剂五:羌活120g,防风120g,钩藤100g,苍术100g,荆芥100g,薄荷100g,独活100 g,陈皮100g,生姜100g,前胡60g,金银花60g,麦芽300g,神曲300g,山楂150g。煎汁作饮水用,每天1剂,连用3天,为100只雏鸭用量。方剂六:茵陈大枣汤。茵陈30g,栀子20g,连翘1 5g,白术20g,粉葛根15g,广木香20g,薄荷l0g.甘草10g,大枣20枚,水煎取汁供100只雏鸭1天饮用,每天分2次水煎,饮用2次,每天1剂,连用3天。方剂七:茵陈20g,板蓝根20g,金钱草20g,大青叶20g,金银花20g,连翘20g,龙胆草20g,黄芩20g,甘草20g,煎汤,自饮。预防时机:lO日龄内雏鸭。

5、治疗措施

鸭场发生该病,要立即隔离病鸭,并对鸭舍或鸭活动的水域进行严格消毒。对发病雏鸭群用标准DVH-l高免卵黄抗体注射治疗,1~1.5头份/只,同时注意控制继发感染。临床上诊断鸭病毒性肝炎还应注意与鸭疫里氏杆菌病、禽霍乱、鸭传染性浆膜炎、雏鸭副伤寒、曲霉菌病等作鉴别。治宜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方剂一:黄芩、黄柏、黄连、连翘、金银花、紫金牛、茵陈、乌梅、枳壳、甘草各5g。煎汤,拌料喂服,不食者滴服。每日1剂,连用j剂。方剂二:茵陈、板蓝根、山栀子、香附、连翘、菊花各30g,龙胆草、茯苓、薏苡仁各20g,甘草10g。煎汁,饮服,每天1剂,连服3剂。方剂三:抗毒清肝汤。黄连80g,苦参90g,板蓝根70g,龙胆草80g,茵陈90g,柴胡60g,桑白皮70g,菊花80g,防风70g,黄柏70g,煎汤后按1:10比例,用常水稀释饮用,临用前断水th,每天上下午各1次,连用3天,病重者可滴服。此方为1700只雏鸭用量。方剂四:板蓝根80g,茵陈60g,菊花40g,龙胆草30g,川楝子30g.香附30g,钩藤30g,栀子30g,大黄30g,甘草30g,以上为100只雏鸭剂量,水煎饮服。病情严重者用滴管滴服,每只8-10滴,每日2次,一般连用2天。

962bd40735fae6cd0ce5fc4705b30f2442a70f46.jpg

病症简介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在新疫区,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

鸭病毒性肝炎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1945年在美国首次发现本病,并命名为I型鸭病毒性肝炎,1965年在英国发现了鸭病毒性肝炎II型,1969年在美国发现了鸭病毒性肝炎III型。目前,I型呈世界性分布,并曾报道在印度、埃及和美国发现I型鸭肝炎病毒的变异株。II型和III型鸭病毒性肝炎分别局限于英国和美国,未发现变异毒株。在国内,鸭病毒性肝炎的初次流行,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本病在我国再次流行,此后,各地疫情此起彼伏,疫情能够被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的免疫所控制;1997年以来,本病在某些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流行,其疫情不能被标准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完全地控制,怀疑有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变异株出现。鸭肝炎I型引起雏鸭的严重死亡,死亡率高达90%,中成鸭一般不发病,病雏鸭的特征是意识紊乱,频频抽搐,肝脏呈斑点状出血,胆囊肿大,胆汁颜色变淡。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4~20日龄雏鸭,成年鸭有抵抗力,鸡和鹅不能自然发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本病发生。本病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一旦发生,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发病率可达100% 。

病理变化

本病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病初精神萎靡,不食,行动呆滞,缩颈,翅下垂,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不久,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时后死亡。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势。本病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1周龄以内的雏鸭可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不到50%;4~5周龄的幼鸭基本上不死亡。剖析可见特征性病变在肝脏。肝肿大,呈黄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脏有时肿大,外观也类似肝脏的花斑。多数肾脏充血、肿胀。心肌如煮熟状。有些病例有心包炎、气囊中有微黄色渗出液和纤维素絮片。

肝脏水肿,并有许多针尖大至黄豆粒大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在感染初期呈空泡化,后期则出现病灶性坏死,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有血管套现象。脾肿大,呈斑驳状。肾肿胀,血管明显,呈暗紫色树枝状。

临床诊断

目前,我国只发现鸭肝炎I型,本病型多见于20日龄内的雏鸭群,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肝脏严重出血等特征,均有助于作出初步判断。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临床上在较大日龄鸭群或已作免疫接种的鸭群发生本病时,病例常缺乏典型的病理变化,仅见肝脏肿大、淤血,表面有末梢毛细血管扩张破裂而无严重的斑点状出血,易造成误诊漏诊,必须经病原分离与鉴定确诊。临床上诊断鸭病毒性肝炎还应注意与鸭疫里氏杆菌病、雏鸭副伤寒、禽霍乱、曲霉菌病等作鉴别;

还应注意有无鸭肝炎II、III型的发病情况。

传染病学

本病在自然条件下主要感染鸭,不感染鸡鹅,一年四季、不同品种、性别的鸭均可感染,健康鸭通过接触被患病毒性肝炎鸭和带毒鸭污染的饲料、水、垫草、车辆等传染而流行发病,也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雏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1周龄内的雏鸭病死率可高达95%,而1月龄以上的鸭则很少发病死亡。因饲养管理不善,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阴湿,鸭群拥挤等均可促使本病发生。

治疗方法

一旦确诊可注射

鸭病毒性肝炎卵黄抗体

预防指南

(1)综合措施

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或康复鸭的血清,每只0.3~0.5毫升,可以预防感染或减少病死。

(2)预防接种

在收集种蛋前2~4周给种鸭肌肉注射鸡胚弱毒疫苗,可以保护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鸭不受感染,具体方法是给母鸭间隔2周胸肌注射2次疫苗,每次1毫升。雏鸭也可用肌注、足噗皮内刺种或气溶胶喷雾等方法接种,均能有效地预防本病。

对鸭肝炎一型的防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从健康鸡群引进种苗,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2)免疫防治:用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成鸭于产蛋前半个月,肌注1-2头份/只,产蛋中期,肌注2-4头份/只。雏鸭出壳后1日龄或7日龄皮下注射1头份/只。在疫区对雏鸡也可于1-2日龄皮下注射DVH-1高免卵黄液或高免血清作被动免疫预防。

(3)一旦暴发本病,立即隔离病鸭,并对鸭舍或水域进行彻底消毒。对发病雏鸭群用标准DVH-1高免卵黄抗体注射治疗,1-1.5头份/只,同时注意控制继发感染。

(4)对采用标准DVH-1弱毒疫苗或抗体控制不良的病鸭群,在排除该疫苗与抗体质量不良和合并感染等前提下,应分离鉴定病毒,探讨有关DVH-II型、III型感染及DVH-1型变异株感染的情况,尝试使用本地毒株制备疫苗与抗体,用于防治。

类症鉴别

(1)鸭瘟

鸭瘟虽然各种日龄的鸭均可感染发病,但3周龄以内的雏鸭较少发生死亡。而鸭病毒性肝炎对1~2周龄易感雏鸭有极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超过3 周龄雏鸭不发病,这在流行病学上是重要的鉴别点。鸭瘟病鸭食管、泄殖腔和眼睑粘膜呈出血性溃疡和假膜为主要特征性病变,与鸭病毒性肝炎完全不同。必要时,用鸭胚和鸡胚做病毒分离检验。

(2)鸭霍乱

各种年龄的鸭均能发生,常呈败血经过,缺乏神经症状。青年鸭、成年鸭比雏鸭更易感,尤其是3周龄以内的雏鸭很少发生,这在流行病学上是重要的鉴别内容。病鸭肝脏肿大,有灰白色针尖大的坏死灶和心冠沟脂肪组织有出血斑,心包积液,十二指肠粘膜严重出血等特征性病变,与鸭病毒性肝炎完全不同。肝脏触片、心包液涂片,革兰氏染色或美蓝染色见有许多两极染色的卵圆形小杆菌。用肝脏和心包液接种鲜血培养基,能分离到巴氏杆菌,而鸭病毒性肝炎均为阴性。

(3)鸭传染性浆膜炎

该病多发生在2~3周龄的雏鸭,病鸭眼,鼻分泌物增多,绿色下痢,运动失调,头颈发抖和昏睡,主要病变是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气囊炎和纤维素性肝周炎,脑血管扩张充血,脾肿胀呈斑驳状。不感染鸡和鹅。

(4)雏鸭副伤寒

该病常见于2周龄以内的雏鸭。主要特征是严重下痢,眼有浆液脓性结膜炎,分泌物较多。肝有细小的灰黄色坏死灶,肠粘膜水肿、充血及点状出血。

(5)曲霉菌病

多发生于1~15日龄的雏鸭。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剖检时见肺和气囊上有白色或淡黄色干酪性病灶。检查饲料可发现饲料霉败变质,或垫料严重霉变。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