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鹅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诊断和防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鹅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诊断和防治

1流行病学

1.1易感宿主

多种禽类都在感染该病菌后出现败血性疾病。自然条件下,鹅和鸭非常容易感染,且任何品种的雏鹅和雏鸭都能够自然感染,另外火鸡也比较容易感染,且鸡、野鸭、鹌鹑、天鹅、、雉和鹧鸪也能够感染。通常1~7周龄的雏鹅和仔鹅易感性非常高,但种鹅感染病菌后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该病往往从较小日龄的鹅群逐渐蔓延至较大日龄的鹅群,即只要某一个鹅群出现发病,会导致周围的鹅群或者鹅场也陆续流行该病,因此鹅场发生该病就很难彻底根除,如果环境卫生或者饲养条件较差,就会导致不同批次的雏鹅、仔鹅在易感日龄发病。另外,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具有不同的毒力,或者与其他病原微生物并发感染,或者受到突然更换环境等应激因素的刺激,也会导致该病具有不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新疫区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明显高于老疫区,较小日龄鹅群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都明显高于较大日龄鹅群。

1.2流行特征

该病的发生、流行以及引起的危害水平主要受到细菌感染和应激因素的影响。鹅群进行较好的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良好往往呈散发,且通常为慢性经过。如果气候过于寒冷,阴雨较多;饲养密度过大,舍内通风较差,垫料过于潮湿且没有适时进行更换,场地比较肮脏、潮湿;育雏室转入到育成舍饲养,即饲养温度从较高水平变成较低水平,或者舍内饲养放到舍外或者池塘内饲养;饲料搭配比例不合理,含有较少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受到运输应激的刺激;之前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或者出现并发感染等,都能够引起该病,还会加重病情。另外,该病还可能并发病毒性肝炎、禽出败、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变形杆菌病、曲霉菌病、葡萄球菌病。

2临床症状

该病具有1~3天的潜伏期,最长能够达到1星期。当病鹅呈最急性经过时,往往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2周龄的雏鹅往往呈急性经过,病程通常持续1~3天。主要临床症状是精神萎靡,出现厌食,离群独自呆立,拒绝走动,甚至往往处于伏卧状不起,体质衰弱,呈昏睡状,双翅下垂,打喷嚏、咳嗽。病鹅从眼、鼻流出较多的分泌物,眼部分泌物呈黏液性、浆液性或者脓性,往往导致眼眶周围的羽毛发生黏连,甚至出现脱落,另外鼻内流出的浆液性分泌物在凝结后会导致鼻孔堵塞,从而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个别病鹅的鼻窦会发生明显肿大,排出黄绿色或者绿色的稀薄粪便,还有部分出现腹胀。有些病鹅缩颈或者将嘴抵地,临死前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头颈不断震颤,点头或者摇头,发生角弓反张,尾部不停摇摆,最终抽搐而死。

3防治措施

3.1药物治疗

该病属于急性细菌性传染病之一,因此在雏鹅发病时,要结合特征性临床症状,选择使用敏感性药物及时进行治疗,从而防止疫情扩散,大幅度减少损失。病鹅必须采取隔离治疗,而病死鹅要采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并覆盖生石灰。每天按1∶300稀释10%癸甲溴胺溶液进行1次带鹅喷雾消毒,连续使用7天;在饲料中按1∶1000添加10%氟苯尼考粉,每天添加2次,连续使用5天,同时在饮水中按照1∶1000添加10%磺胺氯达嗪钠粉,注意投药前30~60min停止饮水,每天2次,连续使用5天。鹅群疫情基本得到控制,通常没有出现新病鹅,且死亡数量减少,采食、饮水恢复正常。鹅群按照1∶2000添加含10%灵芝多糖、40%黄芪多糖的复合粉,或者按1∶1000比例添加泰德多维TF(主要成分是维生素A,通常每千克含有5400万U),二者交替饮水,每天3次,连续使用2天,促进患鹅彻底恢复健康。

3.2加强饲养管理

对该病进行预防、控制的首要措施时加强舍内环境卫生,保持环境干燥,并控制饲养密度适宜,垫料勤更换。尤其是育雏阶段,要注意加强防寒保暖,冬季主要加强保温,确保无贼风侵袭;夏季主要采取有效降温,保持合理通风。每星期进行1次消毒,注意按照使用说明用药,防止剂量较低或者过量使用,最好交替使用几种不同的消毒药。在鹅不同的生长阶段饲喂满足其营养需求的优质配合饲料,还要注意补充适量的优质的青绿饲料,确保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

3.3适时进行免疫

雏鹅7~10日龄,免疫接种疫里默氏菌病疫苗,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另外,还可在雏鹅的饮水中添加适量的葡萄糖、复合维生素以及硫酸新霉素、氟苯尼考,也能够有效预防该病。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