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鹅棘头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鹅棘头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的棘头虫病是由大多形棘头虫、小多形棘头虫和细颈棘头虫寄生于鹅的小肠所引起的疾病。本病可以引起鹅,尤其是幼鹅的大批死亡。除鹅之外,鸭也可以感染发病。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 成年鹅患病后往往症状不明显。幼鹅,尤其严重感染时,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下痢,粪便常常带血,造成患鹅消瘦,生长发育迟缓。当棘头虫虫体固着部位由于发生脓肿或肠穿孔而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时,可以导致病鹅死亡。

二、病理变化 虫体用其前端吻突和吻钩深刺人鹅只肠壁肌层而穿过肠壁的浆膜层时,可以造成肠穿孔,使局部组织受到损伤而为细菌的继发感染创造了条件,从而继发腹膜炎。有时可见肠道的浆膜面上看到突出的黄白色的小结节;肠壁上有大量的虫体。肠黏膜发炎或化脓,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三、流行特点 棘头虫的中间宿主均为钩虾、河虾、岸蟹和栉水虱。以大多形棘头虫为例,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环境,被中间宿主吞食,经一昼夜孵化出棘头蚴。经18~20天发育成椭圆形的棘头体,被一厚膜包围,游离于体腔内。以后就进一步发育为卵圆形的棘头囊(有感染性)。再经54~60天,则发育为感染性幼虫。鹅吞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虫的钩虾后,幼虫在鹅消化道逸出,附着在小肠壁,经27~30天,发育成为成虫并产卵。

四、病原诊断 本病的病原体有大多形棘头虫、小多形棘头虫和细颈棘头虫三种。 1

1.大多形棘头虫Polymorphus magnus (skrjabin 1913) 虫体为橘红色,纺锤形,前端大,后端狭细。吻突上有18个纵列的小钩,每个纵列7~8个,其前4个钩比较大,并有发达的尖端和基部,其余的钩不甚发达,呈小针状。吻囊呈圆柱形,为双层构造。雄虫长9.2~11毫米。睾丸呈卵圆形,位于虫体前1/3部分内,靠近吻囊处。雌虫长12.4~14.7毫米。体内充满大量虫卵,阴门位于虫体末端正中。虫卵呈纺锤形,大小为113~129微米×17~22微米,在卵胚两端有特殊的突出物(图4-5A)。

2.小多形棘头虫Polymorphus minutus (schrank 1788) 虫体较小,呈纺锤形,新鲜时呈橘红色,吻突呈卵圆形,具有16纵列的钩,每列7~10个,前部的钩大,向后逐渐变小。虫体前部有棘,排成56~60纵列,每列有18~20个小棘。吻囊发达。雄虫长3毫米。睾丸近于圆形,前后斜列于虫体的前半部内。雌虫长10毫米。卵呈纺锤形,有3层膜,大小为100微米×20微米,内含一黄而带红色的棘头蚴(图4-5B)。

3.细颈棘头虫Filicollis anatis (Schrank 1788) 虫体白色,呈纺锤形,前部有小刺。雄虫长4~6毫米,宽1.5~2毫米。吻突呈椭圆形,具有18纵列的小钩,每列10~16个。吻腺长,呈纽带形。睾丸前后排列,其下方有6个椭圆形的黏液腺。雌虫比雄虫大,呈黄白色。长10~25毫米,宽4毫米。吻突特殊,呈球形膨大,直径为2~3毫米,其前端有18纵列的小钩,每列10~11个,呈星芒状排列。小钩仅位于膨大部顶端,其排列和数目与雄虫的相似。虫卵椭圆形,大小为62~70微米×20~25微米。

防治策略

一、预防 (1)成年鹅为带虫传播者,所以应将幼鹅和成鹅分开饲养或放牧。

(2)在本病的流行区域,经常对成年鹅和幼鹅进行预防性驱虫[https://www.613935.com/],并防止棘头虫卵落入水中。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将驱虫后的鹅群转到安全的水池放牧。加强粪:便处理工作,防止散布病原。

二、治疗 治疗可选用下列药物:

国产硝硫氰醚:按每千克体重用100~125毫克,一次灌服。 四氯化碳:按每千克体重用0.5~2毫克,一次灌服。

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用10~25毫克,一次灌服。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