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鹅绦虫病的临床症状 鹅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鹅绦虫病的临床症状 鹅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鹅绦虫病是一种小肠内寄生虫病,主要是小鹅和中龄容易发生,可由多种绦虫导致,其中主要病原是膜壳科剑带属的冠状膜壳绦虫和矛形剑带绦虫.该病一般在大雨洪涝之后发生,往往呈地方性流行.病鹅机体快速消瘦,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对养鹅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应采取有效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鹅绦虫病的临床症状 鹅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1、虫体特征

鹅的绦虫病可以由矛形剑带绦虫、普氏剑带绦虫引起,主要以矛形剑带绦虫最为常见,且危害严重。矛形剑带绦虫属膜壳科剑带属,虫体体型较大,外形如矛,前端较窄,往后逐渐加宽,头节小,上有吸盘,顶突有8个小钩,能牢牢吸附于肠壁。虫体长11. 5~23.O cm,有20~40节片,位于虫体中部的节片最宽。成节有3个椭圆形睾丸,位于节片中部,排成一列。卵巢外形呈菊花状,分左右两瓣。卵黄腺位于卵巢下方,似玫瑰花状。虫卵无色,呈椭圆形,表面有四层膜,大小为82~83 μm×100 μm。普氏剑带绦虫的形态与矛形剑带绦虫基本相似,但是形态较小,虫体长3.5~17.O cm,虫体前端具有发达的吻突,成节中的卵巢位于反孔侧睾丸的腹面,外形不分两瓣,卵黄腺呈块状,虫卵外形呈圆形,大小15~20μm×22~27μm。寄生的中间宿主为剑水蚤,成虫寄生于鹅的小肠中,成熟的孕节以及破裂散落的卵随粪便排出,并进入水体,被水中的剑水蚤吞食,在其体内发育成似囊尾蚴,鹅因吃了含有似囊尾蚴的剑水蚤而感染,似囊尾蚴进入鹅小肠内,约2~3周发育为成虫。

2、临床症状

绦虫对鹅的危害主要是破坏吸取营养、产生毒素和机械刺激,症状严重程度取决于鹅被感染程度、年龄大小及机体抵抗力。感染严重时,病鹅会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具体表现为精神萎靡,羽毛蓬乱,色泽较差,食欲减退,伴有腹泻,排出附有黏液状物质的臭便,身体消瘦,生长发育迟缓,头颈缩回,摇头,走路摇摆甚至失衡摔倒,后期跛行,甚至瘫痪。病程后期病鹅肢体强直,角弓反张,全身抽搐,最后呈划水动作而死亡。死后进行剖检可见肠腔内积聚大量虫体,导致肠管阻塞、扭转,甚至破裂。剖开肠管肠可见黏膜水肿、出血、有黄色结节,肠道内含有大量虫卵,气味恶臭。尸体消瘦贫血,可视黏膜肌肉苍白,心肌瘫软无力,血液稀薄,肝脏稍肿,肾脏表面散布有出血点。

3、诊断

根据鹅群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以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实验室检查具体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鹅的肝脏、脾脏、心血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温箱内培养24 h,未发现致病菌生长。刮取病死鹅肠内容物以及粪便,在容器内加入适量生理盐水进行稀释,静止沉淀后,弃掉上清液,如此重复操作3~5次。肉眼可见带状虫体的节片和虫体,将沉淀物涂片,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可见椭圆形的虫卵,确诊为鹅绦虫病。

4、防治措施

定期进行驱虫。定期驱虫能阻碍和抑制绦虫的生长和繁殖。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条件确定驱虫的时间和次数。成年鹅每年分别在春、秋两季节各进行1次驱虫,具体时间在春季放牧前进行1次,秋季放牧结束后进行1次,雏鹅可选在放牧开始后适宜阶段进行1次全群驱虫。预防性驱虫应选用安全、毒力较低的驱虫药物,投药前应禁食12 h,投药后要供给充足饮水。

临床治疗鹅绦虫病,可用吡喹酮,按照10~15 mg/kg的剂量,混合均匀后饲喂病鹅;或用丙硫苯咪唑,按10~25 mg/kg的剂量,给病鹅一次投服;或用硫双二氯酚,按体重使用150~200 mg/kg硫双二氯酚,或者将其与饲料按1: 30的比例进行充分混合后给病鹅采食。但要注意对于不同品种的鹅,加之饲养水平不同,机体对硫双二氯酚的耐受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用此药进行驱虫前,为安全起见,先进行小群试验,且药量用最低值,根据试验结果,再进行全群驱虫,同时对个别体质瘦弱、状态不佳的鹅,药量可酌情较少,且投药后要注意观察排虫情况。药物驱虫后,鹅群排出的粪便必须进行堆积发酵,以杀死排出虫卵,防止扩散。

5、小结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鹅绦虫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上有了一定的进步,虽然目前对该病的流行和发展有一定的防控办法,但由于该病本身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所以不可能将其彻底的杀灭,因此,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防疫监测,认真落实好卫生防疫制度,坚持做好相关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控制该病的流行和发生,确保鹅养殖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鹅绦虫病的治疗

一、临床症状。绦虫对鹅的危害主要是破坏吸取营养、产生毒素和机械刺激,症状严重的程度取决于鹅只被感染程度、年龄大小及机体抵抗力。种鹅感染后,排出淡黄色稀便,并有臭味,时有血便,混有黏液,夹带有水草碎片,食欲减少,而渴欲增加,生长发育不良,并有神经症状,如步态不稳,运动时尾部着地、歪颈、仰头、背卧或侧卧时两脚划动,多次反复发作,突然倒地,头往后仰,滚转几次后死亡。

二、剖检变化。肠腔内有大量虫体积聚,造成肠阻塞、肠扭转,严重的引起肠破裂。肠壁由于绦虫头节的吸附,致使黏膜发生受损,水肿出血,散布灰黄色结节,肠内容物稀臭,含有大量虫卵。雏鹅死亡表现为消瘦、泄殖腔周围粘有稀便、肝脏稍肿、肠黏膜出血、肠内有绦虫,一般10几条,最多的可达30多条,长3-4厘米。幼鹅死亡后血液稀薄,出现卡他性肠炎,小肠黏膜增厚、充血、出血,并散布米粒大小结节状溃疡,肠腔内积存数条白色扁平分节状虫体,有的肠段变硬、变粗。

三、防治措施

1、预防:在绦虫经常流行的地区,要把大小鹅分开饲养,避免使用同一场地。带病的成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可大量排出虫卵,每年春、秋、冬三季,及时给成鹅进行彻底驱虫,虫体成熟为20天,故幼鹅应在18日龄全群驱虫1次。有条件的应杀灭剑水蚤,以消灭中间宿主。在已被污染的池塘将水排干,重新灌入新水或施用农药、化肥均可杀灭剑水蚤。

2、治疗:

⑴硫双二氯酚,剂量为150-200毫克/公斤体重或按1:30的比例与饲料混匀喂给。鹅的品种不同,饲养条件不同,对硫双二氯酚的耐受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当大群驱虫时,必须先做小群试验,药量取低限,取得经验后再全面开展;对瘦弱鹅,药量酌减,投药后观察排虫情况,粪便要集中堆集,防止扩散。

⑵氯硝柳胺60-10毫克/公斤体重均匀的拌入饲料中喂给。

⑶吡喹酮按10-15毫克/公斤体重混在饲料中喂给。

⑷石榴皮、槟榔合剂是较古老的驱虫方法,但效果很好,较经济。配法为:取石榴皮、槟榔各100克加水至1000毫升,煮沸1小时,加水调至800毫升去渣即成。剂量为:20日龄雏鹅1.5毫升,30日龄幼鹅2毫升,30日龄以上用2.5-5毫升混入饲料中喂给或用采血器投服,2天用完。服药后10-15分钟,即开始排虫体,持续排虫2-3小时。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