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一例鹅大肠杆菌病与小鹅瘟的混合感染的诊治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1-03-11|点击次数:

一例鹅大肠杆菌病与小鹅瘟的混合感染的诊治方法

摘要:小鹅瘟是病毒性传染病,发病致死率极高,对养鹅业危害很大,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加强对鹅群的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搞好种蛋消毒工作,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搞好小鹅瘟疫苗的免疫注射。另外,大肠杆菌是条件致病菌因此要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清舍消毒,消灭病原微生物。满足上面的养殖技术要求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小鹅瘟和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1发病情况

2015年5月克山县西城镇某养殖户共饲养1000只雏鹅,在8~10日龄时,有雏鹅陆续发病、死亡,采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病情得到了一定控制,但还有部分雏鹅体质衰弱、精神不振。在2周龄后,3天内共有200只雏鹅发病,发病率达20%,陆续死亡100只雏鹅,病死率高达50%。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后确诊了该鹅场发生大肠杆菌和小鹅瘟混合感染。通过综合防治很快控制了病情,具体诊治过程如下。

2.临床症状

病鹅全身脱水、精神萎靡,行走困难,卧地不起,打瞌睡;缩头呆立;喙发绀,蹼色泽变暗;食欲降低或废绝,但饮欲增加,出现大量饮水现象;排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稀粪,粪中含有气泡和未消化的饲料;鼻腔分泌物增多,甩头,并甩出大量液体;有的病鹅出现神经症状,颈部扭曲、仰头,转圈,全身抽搐或瘫痪;有的向后倒着走,不能站立,最后休克死亡。

3病理变化

对15只新近死亡的病鹅进行解剖发现,最急性型的病例除了小肠的前段黏膜充血、肿胀、有急性卡他性的炎症外,其他的脏器均没有明显的病变。急性型的病例全身性败血变化,心脏呈圆形,心冠脂肪出血,心肌松软;脾脏、胰脏淤血;肝脏淤血肿大、肝脏肿大呈青铜色或暗紫色,有的肝脏上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点;肝脏表面有纤维素性沉着,有的可以剥下一个类似软骨的壳状物。胆囊肿大,内充满稀黄胆液;小肠的中后段膨大,质地坚实呈淡灰色,如香肠状;空肠、回肠下段出现黏稠的内容物,病程10天以上的病死鹅整个肠道肿胀,小肠中段及后段特别是靠近卵黄蒂和回盲部的肠段处极度肿胀,体积比正常肠段大2~3倍,质地坚硬,剪开肠管可见肠壁变薄,肠腔内充塞淡灰白色或淡黄色凝固的“腊肠状”的栓状物。腹膜、气囊混浊且增厚并发纤维素腹膜炎、肝周炎。

4实验室检测

涂片镜检: 无菌采集病死鹅血液、肝、脾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两端钝圆的单个或成对的中等大小革兰氏阴性杆菌。 细菌培养: 以无菌采集病死鹅心血、肝、脾等病料划线接种在普遍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h,可见有灰色,圆形,稍隆起,湿润的直径1~2mm的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表面光滑、圆形的粉红色菌落。

药敏实验:将分离菌均匀接种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用自制的药敏纸片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对恩诺沙星、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环丙沙星、卡那霉素中度敏感,对强力霉素、土霉素、链霉素耐药或低敏。

5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确诊该鹅场发生了雏鹅大肠杆菌病和小鹅瘟混合感染。

6防治措施

对病鹅进行隔离治疗,依据药敏试验结合鹅群状况采取综合治疗措施:①及时将病鹅从鹅群中隔离出来,单独饲养治疗,饲槽水槽清干净、粪便清扫出去堆积发酵。②用百菌杀对墙壁饲槽水槽喷洒消毒,用生石灰对鹅舍、运动场地面消毒,对饲养场地和池塘进行彻底全面的消毒,每天1次,连续消毒5天。③病鹅用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环丙沙星、复合维生素B等药物饮水或拌料喂服1周。④选用土霉素原粉拌料,每50kg饲料中加200g,预防量减半,连用5天。⑤全群肌肉注射小鹅瘟血清,每只鹅雏肌肉注射1mL。

小鹅瘟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在母鹅开始产蛋前1个月左右注射小鹅瘟疫苗,每只肌肉注射1mL,2周后产出的种蛋孵出的雏鹅免疫保护率就能达到98%以上;雏鹅出壳3~5天,肌肉或者皮下注射小鹅瘟免疫血清,每只雏鹅注射0.5mL,注射血清1周后在肌肉注射小鹅瘟疫苗,这样双重保护对小鹅瘟的预防起到很好的效果。大肠杆菌是条件致病菌,其有效的预防措施是:①搞好禽舍环境卫生做好消毒工作,用1∶1000百毒杀喷洒鹅舍运动场和地面,及时有效地杀灭病原微生物。②要科学地规划建设鹅舍和运动场,要保证鹅舍空气流通,同时要控制饲养密度。③种鹅开产前3周左右接种鹅大肠杆菌油乳剂灭活疫苗1.5mL,2周后产出的种蛋孵出的雏鹅免疫保护率就能达到96%以上;从而有效地预防该病的发生。④做好各种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种鹅开产前,用福尔马林消毒液对饲养场地及孵化厂房、孵化工具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入孵种蛋等都要严格地进行熏蒸消毒。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