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禽比翼线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禽比翼线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本病是比翼科(Syngamidae)比翼属(Syngamus)的线虫寄生于鸡、雉、吐绶鸡、珍珠鸡、鹅和多种野禽的气管引起的。病禽有张口呼吸的症状,故又称开口病。呈地方性流行,主要侵害幼禽,患鸡常因呼吸困难导致窒息而死。据四川报道,成都流行斯克里亚宾比翼线虫病时,幼鸡死亡率几乎可达100%,成年鸡很少发病和死亡。

病原体

虫体红色。头端大,呈半球形。口囊宽阔,呈杯状,其外缘形成一个较厚的角质环,底部有三角形小齿。雌虫远比雄虫大,阴门位于体前部。雄虫细小,交合伞厚,肋短粗,交合刺小。雄虫以其交合伞附着于雌虫的阴门部交配,构成“Y”字形,不独居。

(1)斯克里亚宾比翼线虫(S.skrjabinomorpha)。雄虫长2~4 mm,雌虫长9~26 mm。口囊底部有6个齿。卵椭圆形,大小为90μm×49μm,两端有厚的卵盖。

(2)气管比翼线虫(S.trachea,图)。雄虫长2~4 mm,雌虫长7~20 mm。口囊底部有齿6~10个。虫卵大小为(78~110)μm×(43~46)μm,两端有厚的卵盖,卵内有16个胚细胞。

发育史

雌虫产出的虫卵随气管黏液到口腔,被咽入消化道后,随粪便排到体外。也有被咳出的。卵在适宜的温度(25℃)和湿度(85%~90%)下,幼虫在卵壳内蜕皮两次发育形成第3期感染性幼虫。含幼虫的卵在土壤中可生存8~9个月。感染途径有3条:①感染性虫卵(即卵壳内含感染性幼虫)被终末宿主啄食;②感染性幼虫从卵内孵化,终末宿主摄食了幼虫;③感染性虫卵或幼虫被贮藏宿主摄食,再随贮藏宿主转入终末宿主体内。许多无脊椎动物如蛞蝓、螺、蝇和蚯蚓,均可充当这种宿主,幼虫在它们体内并不进一步发育,但保持着感染力。终末宿主啄食了有这种幼虫的贮藏宿主时遭受感染。终末宿主经口感染后,幼虫钻人肠壁,经血流到肺,再转至肺泡。感染后6h,可在肺泡内见到幼虫。感染后第3天,可在肺泡内见到第4期幼虫。之后幼虫上行到细支气管和支气管。感染后第5天,在细支气管和支气管内蜕最后一次皮,变为第5期幼虫,雌雄虫开始交合。感染后第7天,可在气管中见到虫体。感染后18~20天,气管中的虫体发育至性成熟。成虫的寿命随终末宿主之种类而不同,在鸡和吐绶鸡为147天。

流行病学

感染主要发生于鸡舍、运动场、潮湿的草地和牧场。雏禽大量密集时,往往普遍严重感染。感染性幼虫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较弱,但在蚯蚓体内经4年4个月还对幼鸡有感染性;在蛞蝓和蜗牛体内,可活1年以上。野鸟和野吐绶鸡在任何年龄都有易感性,但不损害健康,可能是天然宿主,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曾有严重感染比翼线虫的野吐绶鸡引起鸡群流行本病的报道。来自野鸟体内-的幼虫通过蚯蚓后,对鸡的感染力增强,这有助于本病的散布和流行。

致病作用

因幼虫通过肺移行,严重感染时,引起肺溢血、水肿和大叶性肺炎。成虫以其头部深入气管黏膜下层吸血,造成机械和化学的刺激,可继发卡他性气管炎,并分泌大量黏液[https://www.613935.com/]。本病只对雏鸡造成严重感染,年龄较大的鸡具有抵抗力。鸡缺乏维生素A、钙和磷时对气管比翼线虫更为易感。

症状

幼雏有3~6条虫体,即出现症状。本病的特异性症状是伸颈,张口呼吸,头左右摇甩,力图排出黏性分泌物,有时在甩出的泌物中见有少数虫体。初期食欲减退,消瘦,口内充满多泡沫的唾液。其后呼吸困难,窒息而死。较老或感染较轻的禽类多能康复,或无明显症状。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贫血。气管黏膜上有虫体附着,并为带血的黏液所覆盖。黏膜潮红,有线状出血及肺炎病变。

诊断与治疗

本病症状有特异性,打开病禽口腔,常能发现喉头附近的虫体;粪便检查可发现虫卵,易于确诊。可用噻苯唑、甲苯唑或苯硫咪唑等药驱虫。

预防

(1)禽舍和运动场应保持干燥,定期消毒。

(2)尽可能地避免在贮藏宿主多的地方放养。

(3)尽可能改自由放养为舍饲;火鸡与鸡分开饲养;防止野鸟进入鸡舍。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