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雏番鸭细小病毒感染症的诊断与防控【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雏番鸭细小病毒感染症的诊断与防控

冯太兰

(江苏省扬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 扬州 225009)

雏番鸭细小病毒感染症又称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番鸭三周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引起的雏番鸭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出壳后数日龄至3周龄的雏番鸭,具有传播快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发病率高达80%以上,死亡率为30%~70%,一般为40%~50%。随着雏番鸭日龄增长而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最大发病日龄为5周龄。患病雏番鸭以腹泻、喘气和肠炎为主要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在自然条件下青年番鸭和成年番鸭的感染没有明显临诊症状,但病毒经排泄物传播疾病。

病毒存在于病鸭的肝、脾、肾、胰等内脏器官和肠道。初次分离病毒时用10~12日龄鹅胚或10~12日龄易感番鸭胚绒尿腔接种,经3~10 d可引起部分死亡,经传代胚胎死亡可稳定在3~7 d。病毒也能引起部分麻鸭胚死亡,其病变与番鸭胚和鹅胚相同,初代和传代的绒尿液毒均不能引起鸡胚致死。经番鸭胚和鹅胚传代的毒株,能在番鸭胚和鹅胚成纤维细胞内复制,并引起细胞病变,而不能在鸡胚和哺乳动物细胞及传代细胞系内复制。

1 流行病学

本病在自然情况下和人工感染只在雏番鸭中发病流行,流行期间同地饲养或放牧的雏鸭、雏半番鸭、雏鹅和雏鸡等禽类从未见有感染发病。

雏番鸭7~35日龄为易感日龄,其中7~20日龄最易感。自然感染的死亡率为30%~80%,最高可达近100%。法国报道2~4周龄雏番鸭的死亡率为40%~50%。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经肌肉、皮下、滴鼻和口服接种均可引起发病。

本病的流行有一定周期性,在大流行后,次年的雏番鸭具有被动免疫力,因此在同一地区一般不会大流行,但常有小流行。带毒种鸭、患鸭及排泄物和污染的用具、炕坊、场所等均是传染源。

2 临诊症状

患病雏番鸭呈精神沉郁、厌食、怕冷、软脚、喜蹲、喘气、张口呼吸、喙发绀,显著消瘦;有不同程度下痢,呈灰白色或淡绿色稀粪,并粘付肛门四周羽毛。患病后期角弓反张及腿部瘫痪等症状。病程2~7 d,少数病愈雏番鸭大多成为生长不良的僵鸭,个体小、消瘦、掉羽等[养殖网:www.novmv.com/]。

3 病变

本病的病变与小鹅瘟的病变极为相似,组织学病变与小鹅病的组织和病变极为相似。

4 诊断

雏番鸭细小病毒感染症的诊断可根据流行病学和具有特征性的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本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番鸭,而中国雏鸭、雏半番鸭,以及青年番鸭、成年番鸭、雏鹅和雏鸡等其他禽类均未发生。但要作出正确的诊断,需进行实验室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诊断。

4.1 病毒分离与鉴定

用无菌手术采集患病濒死或刚死亡雏番鸭的胰、肝、脾、肾等器官病料,经处理后放置于灭菌的玻瓶,冻结保存为病毒分离材料。

将上述离心的上清液经滤器除菌的组织液加入青霉素、链霉素,使之每毫升含有500~1 000 U,经细菌检验,作为病毒分离材料,接种8~10枚10日龄易感鹅胚,或8~10枚10~12日龄易感番鸭胚,每胚绒尿腔0.2 mL,置38~39℃孵化箱内继续孵化,观察10 d,一般3~10 d内死亡。

用患病雏番鸭的胰、肝、脾、肾等病料的1∶5~1∶10上清液,或用番鸭胚或鹅胚传代毒(必须在5代以内),分别接种5~10只5~10日龄的易感雏番鸭,每只雏鸭皮下或肌肉注射,或口服0.2~0.5 mL,观察10 d。

雏番鸭中和试验:将上述被检病料的上清液,或分离的胚绒尿液毒(鹅胚或番鸭胚,须5代以内)分成两份,一份加入4倍量已知抗番鸭细小病毒血清,另一份加入4倍量灭菌生理盐水或PBS代替抗血清,混匀后置37℃温箱作用60 min。每组分别注射6只5日龄左右的易感雏番鸭,每雏皮下注射0.2 mL,隔离饲养观察10 d。或鹅胚、番鸭胚中和试验、保护试验、琼扩试验、ELISA、荧光抗体等方法鉴定病毒。

4.2 鉴别诊断

4.2.1 与小鹅瘟鉴别:番鸭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雏番鸭和雏鹅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和高死亡率的急性传染病。由于这两种病的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非常相似,鉴别诊断除血清学外,可采用易感雏鹅和易感雏番鸭作感染试验。用5只5日龄左右的易感雏鹅和5只5日龄左右的易感雏番鸭分别注射被检病料,或被检鹅胚液毒、番鸭胚液毒。如雏鹅和雏番鸭均发病死亡,并具有小鹅瘟特征性病变,为小鹅瘟病毒所致;如引起雏番鸭发病死亡,而雏鹅健活,为番鸭细小病毒所致,可作为两种病的重要鉴别诊断方法。

4.2.2 与雏鸭病毒性肝炎鉴别:患病雏番鸭肝脏肿大,质脆,表面有出血性斑点特征性病变,可作初步鉴别。鉴别诊断除了血清学外,还可采用易感雏番鸭和易感雏鸭作感染试验。雏鸭病毒性肝炎均能致死2个品种雏鸭死亡,而雏番鸭细小病毒感染后仅致死雏番鸭,而不致死雏鹅。

4.2.3 与鸭禽流感区别:鸭禽流感是由禽流感A型H5N1亚型病毒引起各种品种、各种日龄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番鸭比其他品种鸭具有更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流行病学可作重要区别之一;内脏器官严重出血是鸭禽流感特征性病理变化,可作重要区别之二;病料接种鸡胚和易感番鸭胚,如二种胚均死亡,绒尿液具有血凝性,并能被H5N1特异抗血清所抑制,可认为是鸭禽流感病毒所致。如鸡胚不死,而番鸭胚死亡,绒尿液无血凝性,可认为是番鸭细小病毒所致,可作重要区别之三。

4.2.4 与鸭瘟(鸭病毒性肠炎)区别: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鸭的一种高死亡率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虽然不同日龄的鸭均可感染,但4周龄以内雏鸭较少流行发生,这是流行病学重要区别点。患鸭流泪、两脚软、排绿色稀粪和头肿大为特征性症状,以及食道和泄殖腔粘膜有假膜和溃疡为主要特征性病变,即可区别于雏番鸭细小病毒感染症。必要时作病毒学检验。

4.2.5 与雏番鸭坏死性肝炎(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症)区别:后者仅发生于纯种番鸭,多数发生于10~40日龄,以15日龄以内发病最多,有50%~90%发病率,50%~85%死亡率。患鸭肝脏肿大或稍肿大,肝小叶间质增宽,充血和出血,部分与小叶增宽相互交错,呈“白点”、“白斑”的坏死灶。脾脏一般不肿大,但有弥漫性大小不一坏死灶。肾脏充血、出血,局部有灰白色坏死灶。胰腺充血、出血,脑壳出血,脑组织水肿。肠道浆膜下有弥漫性、灰白色或淡黄色、大小不一坏死灶。上述病变特征为雏番鸭细小病毒感染症不具有的,可作为重要区别之一。除了进行琼扩等血清学诊断外,应采集病料进行易感番鸭胚接种,分离鉴定病毒,以及用二种康复血清作交叉保护试验,可作为二种病的重要区别诊断之二。

4.2.6 与鸭传染性浆膜炎区别: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2~7周龄各品种鸭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此病1周龄以内雏鸭基本上不发病。患鸭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等浆膜面上有纤维素炎性渗出物为主要特征性病变。而本病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特征性病变,可作重要区别;本病发生于3周龄以内雏番鸭,在流行病学可作重要区别。将病料作触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见有多形态小杆菌,即可区别于雏番鸭细小病毒感染症。必要时作细菌学检验。

4.2.7 与鸭巴氏杆菌病区别:鸭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鸭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青、成年鸭比雏鸭更易感染。患鸭摇头、张口呼吸、瘫痪、剧烈下痢,呈绿色稀粪。肝脏肿大,有灰白色针头大的坏死灶,心冠状沟脂肪组织有出血斑或出血点,心包积液,十二指肠黏膜严重出血等特征性病变。用肝、脾作触片,用美兰染色镜检见有许多两极染色的卵圆形小杆菌,即可区别于雏番鸭细小病毒感染症。必要时作细菌学检验。

4.2.8 与鸭副伤寒区别:鸭副伤寒是由鼠伤寒、肠炎等多种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症。多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鸭。患鸭严重下痢,盲肠肿大,坏死性肠炎,肠内容物呈干酪样等特征性病变,即可区别于雏番鸭细小病毒感染症。必要时作细菌学检验。

5 防控

本病主要是通过孵坊和饲养场地污染传播,因此,孵坊的清洁卫生工作是防制本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孵坊及其用具、设备,在每次炕孵使用后必须清洗消毒,可以消灭或减少外界环境中病毒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种蛋先清除或减少外界环境中病毒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种蛋先清除蛋壳表面污染,再用0.1%新洁尔灭液或用50%百毒杀作3 000倍稀释液洗涤、消毒、晾干,入孵当天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加强雏番鸭饲养管理也是防制本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刚出炕的雏番鸭必须避免与新进的种蛋接触,防止被感染。雏番鸭出炕后3周内必须隔离饲养,严禁与非免疫种鸭、青年鸭接触以及到其他鸭群放牧过的场地放牧。

5.1 种番鸭主动免疫

在有本病流行的地域饲养用疫苗免疫的种番鸭是预防本病有效而又经济的方法。种番鸭在产蛋前15 d左右用种番鸭用的鹅胚化或番鸭胚化苗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在免疫12 d后至4个月内,番鸭群所产蛋孵化的雏番鸭能抵抗人工自然病毒的感染。种番鸭免疫4个月以后,雏番鸭的保护率下降,种番鸭必须再次进行免疫,或雏番鸭出炕后用雏番鸭用的疫苗进行免疫,以达到良好的保护率。

5.2 雏番鸭主动免疫

未经免疫的种番鸭群,或种番鸭群免疫4个月以上的所产蛋孵化的雏番鸭群,在出炕48 h内应用雏鸭用的鹅胚化,或番鸭胚化疫苗或细胞弱毒疫苗进行免疫,免疫后7 d内严格隔离饲养,防止强毒感染,保护率达95%左右。

各种抗生素和磺胺药物对本病均无治疗及预防作用。本病的特异防制有赖于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

5.3 被动免疫

在本病流行的区域,或已被本病毒污染的孵坊,雏番鸭出炕后立即皮下注射高免血清或精制蛋黄抗体,可达到预防或控制本病的流行、发生。高免血清或精制蛋黄抗体琼扩效价必须在1∶8以上。雏番鸭群在出炕后24 h内,每雏番鸭皮下注射0.5 mL,其保护率可达95%左右;对已经感染发病的雏番鸭群的同样雏番鸭,每只皮下注射0.8~1.0 mL,保护率可达80%左右;对已感染发病早期的雏番鸭,每只皮下注射1.0~1.5 mL,治愈率可达50%左右。同源抗体可作为预防和治疗作用,而异源抗体不宜作预防作用,仅在发病雏番鸭群作紧急预防和治疗作用。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