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一稻两鸭”生态模式效益分析及配套技术【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一稻两鸭”生态模式效益分析及配套技术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水稻生产的综合效益,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西安村创新示范“一稻两鸭”(即“一季中稻养两批鸭”)新的生态模式配套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一稻两鸭”生态模式效益分析及配套技术。

0.3.jpg

一、稻田养鸭示范基本情况

在杨桥镇西安村示范稻田养鸭6.67公顷,先后分两批次放养适龄鸭苗3000只,示范“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技术模式。水稻为一季杂交稻,鸭子为本地麻鸭。杂交稻播种时间为4月底至5月上中旬分期播种育秧,分期栽插。雏鸭宜提前10~15天在室内饲喂以适应新环境,放养时间分别在水稻栽插和齐穗期分两批入田。第一批1500只雏鸭于水稻栽插后15天左右放入大田,至水稻齐穗期,将鸭子离田待售;第二批1500只雏鸭在第一批鸭子离田后放入大田,直至水稻成熟收获前7天赶出稻田。

二、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1)节本增收明显。主要体现在节省農药、化肥、人工、饲料等方面。据田间对比,养鸭稻田与不养鸭的稻田相比,养鸭稻田基本不用除草,螟虫、稻飞虱等虫害也明显减少,尤其对稻飞虱的防治极为有效。养鸭稻田除在穗期防治一次病害外,基本不用农药,较常规栽培节省农药成本600~750元/公顷,养鸭稻田比不养鸭的稻田节省肥料成本约525元/公顷。因此,养鸭稻田平均节省化肥、农药费用约1200元/公顷。此外,大田用工及鸭饲料用量相应减少,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2)丰产增收显著。养鸭稻田与不养鸭稻田相比,养鸭稻田水稻、鸭禽双增收。当年示范区共收稻谷总产量57.5吨,收获成品鸭近3000只。即平均稻田单产8625公斤/公顷,较非示范区增产375公斤/公顷,增幅4.55%。经测算,稻谷因增产增收1012.5元/公顷(当年稻谷市场收购价为2.7元/公斤)。

(3)提质增收效益高。通过稻田养鸭,示范区所产稻谷、禽鸭出售价格也明显提高,当年其稻谷订单售价2.9元/公斤,每公斤售价高出市场价0.20元。据此,养鸭稻田因稻谷品质提升而获得优价,共增收1725元/公顷,当年稻田成鸭售价也比单纯喂饲料的鸭子高4元/公斤以上。综上所述,示范区成鸭收入可达1.8万元/公顷,稻谷订单收益2.625万元/公顷,其中稻谷丰产优价增收2737.5元/公顷,化肥、农药节省费用1200元/公顷,累计比非养鸭稻田增加经济收入4.4万元/公顷以上。

2.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的提升主要体现在稻田小气候、鸭子饲养环境的改善上。稻鸭共育期间,其一,由于鸭群的吃虫啄草活动,改良了土壤的透气性,促进了水稻根系的生长,减轻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其二,由于农药、化肥使用的减少,大大降低了有毒物质的危害;其三,由于鸭排泄物和绿萍腐烂还田肥土的作用,为稻田提供优质肥源,转化利用了田间废弃物,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和鸭群的饲养环境,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过去,农村养殖户养鸭都是在村庄附近建养殖场,排污除臭设施不全,对周边环境影响极大,矛盾纠纷不断。通过示范应用“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模式,示范区农业生产条件得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得以优化,也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更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和谐,社会效益凸显。

三、关键配套技术

1.选择稻鸭良种

水稻宜选择株高中上、株型集散适中、茎粗叶挺、分蘖力较强、抗逆性强的杂交稻。鸭子宜选择生命力强、适应性广、耐粗饲、抗逆性强的中小型优良鸭种,如本地麻鸭等蛋肉兼用品种。

2.鸭子放养技术要点

(1)搭建田间防护设施。稻田以2.00~333公顷为一个围网放养区域,在每个放养区的四周用尼龙网架设围网进行围拦,每隔3~4米用一根桩固定,网高60厘米,防止鸭子外逃。在每个放养区内搭建一简易鸭棚,供鸭子休息和躲避风雨,注意鸭舍通风透气。

(2)协调稻田放鸭时间。一般雏鸭孵出后宜在室内保温喂养,待雏鸭活动能力比较强时再分批下田,进行野生散养。

(3)合理配置养鸭密度。每批放养幼鸭以150~225只/公顷为宜,幼鸭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同时注意避免鸭子数量过多而践踏秧苗。

(4)适时防疫,科学饲喂。雏鸭应及时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刚放养的雏鸭因寻食能力差,开始14天内早、中、晚各饲喂一次专用的苗鸭饲料或小鸡全价料。随着鸭子长大,可在每天傍晚鸭子回舍时饲喂一次稻糠、碎玉米、小麦等。

(5)做好田间巡检工作。一旦发现死禽(鸭、鸟等)应立即捡到田外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鸭子食用田内禽类腐尸肉或蛆虫而引发鸭群死亡。

3.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1)种植方式。水稻宽行窄株栽培,行距26~30厘米,株距16~18厘米,栽基秧苗90万~105万株/公顷。

(2)水浆管理。大田掌握总茎蘖苗数达穗苗数的90%时脱水搁田,其余时期保持5~10厘米浅水层,干湿交替,直至水稻收获前7天断水干田。田间开挖宽35厘米、深30厘米的“井”字沟若干条,在共育期间始终装满水,供鸭子嬉水,如田边有水沟或水塘的不需另开沟。

(3)增施有机肥。施足基肥,以腐熟长效的有机肥、沼肥或复合肥为主,减少后期追肥用量或不追肥,以鸭排泄物和绿萍腐烂还田肥土为主。

(4)病虫害防治。示范区内按每2.67~3.33公顷安装一台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稻飞虱、螟虫等,提高防病虫效果。共育期间稻田一般不施药。稻田杂草较多时,可在放鸭7天前施一次除草剂。对不能控制在防治标准以内的病虫,中后期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或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施药前,可采取分片搁田施药的方法,先将鸭赶出或在安全区暂养几日,以解决除草治虫和鸭觅食的矛盾。

4.植物固氮

稻田放养绿萍类等水生植物,既可以固氮,又可以供鸭子采食,从而减少饲料成本、增加养鸭利润。

5.适期收鸭

水稻抽穗、灌浆后稻穗下垂,鸭子开始啄食谷粒,此时共育近两个月的麻鸭单只重1.25~1.50公斤,此时离田可作嫩仔鸭出售,或将其赶到其他生育期较长的迟熟粳糯稻田间放养(或饲喂育肥)直至出售。

实践表明,应用稻鸭共养技术,实现家鸭野养、一稻多鸭,将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活动综合利用于一体,互利共育,降低了种养成本,增加了稻谷产量,提升了产品品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既是一种经济技术可行、高效生态种养的农业发展模式,也是一项改造低产低效田为高产高效田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作为无公害稻米生产主要配套技术全面推广应用。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