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羊细颈囊尾蚴病的病原及临床症状 羊细颈囊尾蚴病的防治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6|点击次数:

羊细颈囊尾蚴病的病原及临床症状 羊细颈囊尾蚴病的防治措施

羊细颈囊尾蚴病是一种绦虫病,是由于肝脏浆膜、网膜以及肠系膜等处寄生有细颈囊尾蚴(即泡状带绦虫的幼虫)而引起。成年羊感染后通常呈隐性经过,但会严重危害羔羊,影响生长发育,增重缓慢,尤其是随着机体不断虚弱和消瘦,或者肝脏发生严重损害时,就会造成死亡,严重损害养羊业的经济效益。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羊细颈囊尾蚴病的病原及临床症状 羊细颈囊尾蚴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

细颈囊尾蚴外形类似苦胆,吊在网膜上,形成如同鸡蛋大小的包囊大小.直径在8 cm左右。囊壁呈透明状,且较薄,里面存在大量的无色液体,并有一个如同高粱粒大小的白色颗粒存在于囊泡上。头节上具有1个额嘴和4个吸盘,额嘴上存在两排小钩,且大小不同。成虫是一种体型加大的绦虫,虫体长度超过0. 5-2 m。头节的顶突上存在多个角质小钩,大约有26-46个。在孕卵节片的子宫内存在大量的圆形虫卵,卵内为六钩蚴。成虫通常在犬、狐狸和狼等动物的小肠内寄生,且寄生数量不等,有时能够达到几十个,孕卵节片经由粪便排到体外,当节片发生崩解就会逸出虫卵,并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如果羊食人成虫排出的孕卵节片或者虫卵,就会进入消化道,且卵内的六钩蚴孵出,之后幼虫侵入到肠壁血管内,经由血液循环侵入到肝脏,并转出肝组织,寄生在肝脏表面,或者幼虫钻过肠壁侵入到腹腔,并寄生在肠细膜、网膜上。当肉食动物食人的羊内脏中寄生有细颈囊尾蚴,幼虫就会进入到机体小肠内,并在其中经过3个月左右发育变为成虫。六钩蚴在羊体内移行过程中,会促使肝脏发生出血,在肝实质内形成虫道。有时还会引起急性腹膜炎,腹水中混杂渗出的血液,其中就存在幼小的囊尾蚴体,症状严重时能够在胸腔和肺脏组织等处发现囊体。

2、临床症状

大多数成年羊感染虫体后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有少数感染严重的才会具有临产症状。幼龄羊感染后,通常初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症状,采食基本正常。在发病时,会发生黄疸,体质虚弱,往往伴发急性腹膜炎,此时就会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0.0-41.5℃,腹部由于积聚腹水而变大,对腹壁按压具有痛感。发病后期,病羊表现出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停止暖气、反刍,最后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对于病程持续较长时间的病羊,体温会略微升高,体质消瘦、虚弱,发生贫血,可视黏膜苍白,如果感染细菌继发时疾病时就会出现咳嗽,且症状逐渐加重,尤其是在气候寒冷的季节和缺乏营养的情况下,就容易导致死亡。

3、实验室检查

粪便检查。取病羊排出的新鲜粪便,经过一定处理后直接采取涂片检查法和集卯法制玻片,然后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没有发现虫卵和幼虫。通过漏斗幼虫分离法和平皿法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进一步检查,都没有发现任何活力旺盛或者死亡的幼虫。

血液检查。在病羊颈静脉处取血,在病死羊剖检时取心血,分别用鲜血压片,然后进行显微镜检查,没有发现存在虫体。之后将血样进行常规涂片或者推制成血片,分别采取姬姆萨氏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进行染色,然后使用油镜进行检查,都没有看到任何细菌以及紫红色或者暗红色的虫体。

病原学观察。小心取下病死羊脏器上的泡囊,将囊壁剪破,取乳白色结节放在载玻片上,压片后使用显微镜检查,结果发现结节呈双层囊状体,呈小球形,且囊壁凹陷,并凹入处前端的侧面排列有4个圆形吸盘,顶突位于顶端中央,顶突上存在3对小钩排列成排,也就是六钩蚴。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整个羊群进行驱虫,按体重使用20 mg/kg甲苯咪唑或者丙硫咪唑,注意空腹口服,同时配合按体重肌肉注射30-50 mg/kg吡喹酮1次,一个疗程连续使用3天,经过1星期再用药1个疗程。如果病羊发生贫血,可肌肉注射维生素Bl2或者牲血素;如果病羊伴有发热、炎症,可肌肉注射安乃近和青霉素、链霉素等;如果病羊体质虚弱无法采食,要采取补液等。病羊也可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可取12 g甘草,泽泻、厚朴、茯苓、木通、肉蔻、槟榔、胆草各38 g,75 g贯众,50 g苏木,加水煎煮后给其服用,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采取以上处理后能够快速控制病情,并使其逐渐康复。

加强饲养管理。羊群除进行放牧外,在舍饲情况下要饲喂品质优良的牧草,并注意适当补充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以及适量的精料,确保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得到满足,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圈舍环境保持卫生良好,确保供给的饮水以及饲料清洁卫生,及时清理排出的粪便,并采取堆积发酵,尽可能减少滋生苍蝇,并加强环境消毒和消灭蚊蝇。羊群要使用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驱虫,一般在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1次,每次连续进行3天,按体重服用40 mg/kg吡喹酮片剂,每天1次。养羊场原则上禁止饲喂任何犬类,如果需要饲养则要对其进行圈养,防止随意进入羊群。对于容易流行该病的地区,要定期对犬类进行驱虫,可按体重口服5~10 mg/kg吡喹酮或者15~20 mg/kg丙硫咪唑。

概述

细颈囊尾蚴病是由泡状带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寄生于绵羊、山羊、黄牛、猪等多种家畜的肝脏浆膜、网膜及肠系膜所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细颈囊尾蚴主要引起家畜尤其是羔羊、仔猪和犊牛的生长发育受阻,体重减轻,当大量感染时可因肝脏严重受损而导致死亡。其成虫则寄生于犬、狼、狐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本病在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羊发病多见于与犬接触较为密切的广大牧区。

一病原

1.细颈囊尾蚴俗称水铃铛,多悬垂于腹腔脏器上。虫体呈泡囊状,内含透明液体。囊体大小不一,最大可至小儿头大。囊壁外层厚而坚韧,是由宿主动物结缔组织形成的包膜;虫体的囊壁薄而透明。肉眼观察时,可见囊壁上有1个不透明的乳白色结节,为其颈部和内陷的头节,如将头节翻转出来,则见头节与囊体之间具有1个细长的颈部。

2.泡状带绦虫虫体长75~500厘米,链体由250~300个节片组成。头节上具4个吸盘,顶突上的小钩数为30~40个,分两圈排列。虫体前部的节片宽而短,后部的节片逐渐变长,到孕节则长大于宽。孕节子宫每侧的分枝数为10~16个,每个侧枝又有小分枝。子宫内为虫卵所充满,虫卵近似圆形,长36~39微米,宽31~35微米,内含六钩蚴。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的小肠内,发育成熟后孕节或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草场、饲料和饮水。当中间宿主羊等误食了孕节或虫卵后,在消化道内孵化出六钩蚴,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到达肝脏,并由肝实质内逐渐移行到肝脏表面寄生,或进入腹腔内寄生于大网膜、肠系膜及腹腔的其他部位,甚至可进入胸腔寄生于肺脏。幼虫生长发育3个月左右具有感染能力。

终末宿主肉食动物如吞食了含有细颈囊尾蚴的脏器后,在小肠内经过52~78天发育为成虫。

三流行特点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普遍流行,尤其是猪,感染率为50%左右,个别地区高达70%,且大小猪只都有感染,是猪的一种常见病。流行原因主要是由于感染泡状带绦虫的犬、狼等动物的粪便中排出绦虫的节片或虫卵,它们随着终宿主的活动污染了牧场、饲料和饮水而使猪、羊等中间宿主遭受感染。蝇类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传播媒介。每逢农村宰猪或牧区宰羊时,犬多守立于旁,凡不宜食用的废弃内脏便丢弃在地,任犬吞食,这是犬易于感染泡状带绦虫的主要原因。犬的这种感染方式和这种形式的循环,在我国不少农村很常见。

四诊断要点

细颈囊尾蚴病生前诊断非常困难,可用血清学方法,诊断时须参照其临床症状,并在尸体剖检时发现虫体及相应病变才能确诊。

1.临床症状通常成年羊症状表现不明显,羔羊症状明显。当肝脏及腹膜在六钩蚴的作用下发生炎症时,可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腹水增加,腹壁有压痛,甚至发生死亡。经过上述急性发作后则转为慢性病程,一般表现为消瘦、衰弱和黄疸等症状。

2.病理变化慢性病例可见肝脏包膜、肠系膜、网膜上具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虫体泡囊,严重时还可在肺和胸腔处发现虫体。急性病程时,可见急性肝炎及腹膜炎,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肝实质中有虫体移行的虫道,有时出现腹水并混有渗出的血液,病变部有尚在移行发育中的幼虫。

五防治措施

1.治疗可试用吡喹酮,剂量按每千克体重50毫克。每天1次,口服,连服2次。或可试用丙硫咪唑或甲苯咪唑治疗。

2.预防含有细颈囊尾蚴的脏器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未经煮熟严禁喂犬。在该病的流行地区应及时给犬进行驱虫,驱虫可用吡喹酮(每千克体重5~10毫克)或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15~20毫克),1次口服。注意捕杀野犬、狼、狐等肉食兽。做好羊饲料、饮水及圈舍的清洁卫生工作,防止被犬粪污染。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